三联整脊中医脊柱正骨十法

中医整脊正骨十法

韦以宗教授开创了中医整脊学新学科,明确和实现了过去多少专家学者梦寐以求、对脊柱治疗恢复其解剖生理关系,解决了既往非手术治疗困难,手术并发症多、复发率高的严重颈椎、腰椎等脊椎疑难性疾病,开创了理筋、调曲、练功三大治疗原则非手术诊疗脊柱病的全新临床方法。

注意:以下文中所有图片作者授权不可转载,转载涉及版权自负!!!

中医整脊学是一门传统又现代的新兴学科,它继承中医原创思维,以整体思考代替局部思考、以系统思考代替机械思考、以动态思考代替静止思考,从研究人体脊柱功能解剖作切入点,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体脊柱损伤病因病理,揭示了一系列的量化数据,从而促进了标准化研究数据化的进程。中医整脊是以脊柱力学平衡为研究重点的学科。整脊技术有别于单纯推拿或单纯正骨,是对错位的骨关节及椎曲改变进行整体调整,使脊柱骨关节对位、对线、对轴,既能解决常见病,又能解决疑难病及减少手术率、降低复发率。

中医整脊科是一门继承创新的学科,调曲复位是其主要技术。而调曲复位所运用的正脊骨十法和牵引调曲法,部分是古籍文献已有记载而世代传承下来的,部分是在整理古籍文献过程中发现,加以研究提高而应用于临床的。这些技术经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总结,明确其操作规范、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辑录于年出版的《中国整脊学》。尔后又经全国专家论证,作为《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的主要技术。这些技术都是源自中医传统文献记载,既不是什么人发明,更不是外国传来,其中一些技术发明比西医早几个世纪。现将这套技术的古籍文献记载作一简介。

正脊骨十法

正脊骨法,又称正骨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十法。

1、按脊松枢法:

是按压脊椎,松解颈胸、胸腰枢纽关节的手法。此法最早文献记载是《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素问·缪刺论》:“数脊椎侠骨,疾按之应手如痛”。“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称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病在筋,调其筋,病在骨,调其骨,”(《调经论》),清代,咸丰年间,刘闻一著《捏骨秘法》,其专列“捏脊骨法”,“凡背骨疼,何处痛,一定何处高。治法:用大指向脊骨高处略略一按,与高低脊骨相平,即愈。”

注意:正骨手法非医务执业者不可模仿

2、寰枢端转法:

用于整复寰枢关节错位的方法,用手指端提轻轻旋转复位的手法,此法源于治颈椎创伤,最早记载为元朝李仲南《永类钤方·风损伤折卷二十二》(公元年):”凡摔进颈骨……医用手挼搽平正”(挼即按、揉)。清朝,日本人二宫献彦可在中国学习中医正骨后编成《中国接骨图说》(又名《正骨范》年出版),该书将寰枢椎称之为“旋台骨”,“此骨伤共分五证……而左右废活动者,用熊顾子法第一提之。左右歪邪,项强不能顾者,熊顾母法提顿之……徐徐抢解整理之”。

注意:正骨手法非医务执业者不可模仿

3、牵颈折顶法:

取仰卧位,医者用手掌牵头颅,另一手沿颈椎推拿折顶的手法。此法源自《永类钤方》对颈椎损伤的“挼搽法”。元朝《回回药方》(约年):“若脖项骨节脱了,其治法一人托向前,一人于骨节上缓揉令其软,然后入本处”。清朝《捏骨秘法》:“捏头项法(二条)凡脖错捩(伤跌),俱是向后错头,必俯而不直。治法:用左手托住前边,右手向疼处略稍按,按左手稍有知觉即止”。《中国接骨图说》名“熊顾子法第三”(图1)。

注意:正骨手法非医务执业者不可模仿

图1、熊顾子法第三

4、颈椎旋提法:

指将颈椎旋转并向外提起的手法,又称“颈椎旋转法”。此法最早文献记载是公元年,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描述养生方导引法:“一手长舒,仰掌合掌。一手提颜,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势,急挽之,坐颈骨急强,头风脑旋,喉痹,膊内冷注,偏风”。这是自我旋转颈椎的手法,其治疗疾病是典型的今天称之为“颈椎病”的症候。后来,明朝的《按摩导引养生秘书》绘图说明。《中国接骨图说》熊顾法,即是此法。“熊顾母法:使患者开两踵于臀外而安坐,医在其背后,践开两脚而直立,低头视患者之额上,安右手于额中央,翻左手以虎口挟持其项骨,指头用力把定发际玉枕骨下陷处,翻右手截其颐于掌上,前后相图。左手自肩用力提之,右手应左手之提,自下抬之,务勿不正左右齐一,令右顾三次,然后当患者头后于胸膛。以左手按额中央,翻右手拉持项骨,载颐于左手掌上如前。令左顾三次”。(图2)

注意:正骨手法非医务执业者不可模仿

图2、熊顾法

5、提胸过伸法:

患者端坐,术者站在背后用膝顶上段胸椎,双手抱胸后伸,或仅用双手抱起过伸胸椎的手法。此法源自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老子按摩法》(公元年)“两手相叉头上过,左右申肋,两手拳反背上,掘背上下三遍。两手反提,上下直脊三遍”。元朝《永类钤方·风损伤折卷二十二》:“胸胁伤:凡胸前跌出骨,不得入,令患人靠突处,用两脚踏患人两脚,却用双手抬其肩胸起,其骨自入”。清朝《中国接骨图说》称为“糜风法”:“糜风母法:使患者叉手盤立,医坐其背后,立右膝跂左踵,置臀于跟上,右腕当脾俞,其指头向胁肋骨横推之,其肘尖架住膝头,以为用力地。插入左手于腑下,屈臂如轩,伸五指横左乳上,掌后腕骨在胸肋拥抱之,使患者体微仰,而挠于后。右手承载患者体,以微推出意转回之。其回也,左手从肩,右手从腰,徐徐为之,勿疾速焉”。

注意:正骨手法非医务执业者不可模仿

6、胸腰旋转法:

指旋转胸腰段的手法。此法源自《备急千金要方·老子按摩法》:“两手相叉头上过,左右申肋十遍,两手拳反背上,掘脊上下三遍。两手反提,上下直脊三遍”。《中国接骨图说》称之“糜风法”:“糜风子法第二:使患者正立,佐者一人在前跋扈,以两手搭住患者两肩(骨禺)上,医蹲患者背后中央,跗两手肘尖于两膝头。两腕骨横当胛骨下。四指斜向两腋拥之,佐者推右肩,则医捺右胛承之,推左肩则捺左胛承之,如被靡风状,左右数次“。

注意:正骨手法非医务执业者不可模仿

7、腰椎旋转法:

指旋转腰椎的手法。此法源自《备急千金要方·老子按摩法》:“两手搽左右捩身二七遍,两手捻,左右扭肩,两手抱头,左右扭腰二七遍”。捩:旋转、扭转之意。《中国接骨图说》称为“燕尾法”:“燕尾母法:使患者上其右髀侧卧而半屈其膝,医立其腰后,跋扈折腰,以左手掌,捺罨髀枢尖骨。右手屈四指,钩住膝头举试之。要髀骨尖头入于掌心,若不入则更为焉。更屈承举膝头,托送患者乳下季胁间,乘势向下顿挫回转之。当其回转曳伸也。左掌以推髀枢尖,带自外面向于背之意,以掌推臀则应机而复焉“。

注意:正骨手法非医务执业者不可模仿

8、腰骶侧扳法:

患者侧身,术者按压骨盆及上胸段,反向侧扳的手法。此法源自《中国接骨图说》之“骑龙法”:“骑龙母法:使患者俯卧,而伸脚屈右膝,医立在腰侧,开两脚跋入其右足于患者胯间,屈腰下左手探求腰间脊骨之合缝处。逆掌押其骨尖,下右手持膝头,屈上如燕尾法,乘势回转曳伸之。当其回转曳伸时,以左掌紧捺骨尖,要在中其肯綮焉“。

注意:正骨手法非医务执业者不可模仿

9、过伸压盆法:

患者俯卧,术者将患侧下肢后伸,用肘按压骨盆髂嵴的手法,《中国接骨图说》称“燕尾法”:“燕尾子法第二:使患者侧卧如母法,插入叠被于裹帘所缚伤股间,佐者对立患者面前,两手持被前端,医右手斜合持补后端。而提举之,左手紧捺髀骨尖。回转如母法。其右手不及脚,只被中将送之也。亦要徐迟其曳也,乘势而复其位“。(图3)

注意:正骨手法非医务执业者不可模仿

图3、燕子尾法第二

10、手牵顶盆法:

患者仰卧或侧卧,术者一手牵患肢,用足跟顶压骨盆的手法,源自《中国接骨图说》称为“燕尾法”:“燕尾母法:使患者上其右髀侧卧而半屈其膝,医立其腰后,跋扈折腰,以左手掌,捺罨髀枢尖骨。右手屈四指,钩住膝头举试之”。

注意:正骨手法非医务执业者不可模仿

第一章SATCM--BZ寰枢关节错位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寰枢关节错位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定。

本《指南》适用于寰枢关节错位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定。外伤引起的寰枢关节错位不在本《指南》范围。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寰枢关节错位  displacementoftheatlantoaxialjoint

寰枢关节错位是指因枢椎旋转或倾斜,导致与寰椎组成的关节正常位置偏移,而引起头痛、眩晕、颈项僵直、活动受限的病症。

寰枢关节错位有文献资料称“寰枢关节紊乱”、“寰枢关节半脱位”、“寰枢关节移位”、“寰椎关节错缝”、“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属中医“头痛”、“眩晕”的范畴。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推荐级别:强推荐)

多发于中青年人,以伏案工作者占多数。可有慢性劳损等病史。亦可见于少年儿童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的反复发作后引起。

3.1.2临床表现

3.1.2.1症状(推荐级别:强推荐)

患者有头后枕部胀痛不适感。头晕头痛、体位性眩晕,头晕、头痛可单一出现,也可同时存在;往往遇劳加重,休息减轻。方位性眩晕可以在起、卧或转头时发作。眩晕严重时可出现跌仆。头痛多为偏头痛或枕后痛,疼痛多可以忍受,往往早晨较轻,下午加重;休息减轻,遇劳加重。

部分患者伴有胸闷、心悸、咽喉不适、呃逆、失眠、健忘,或者血压波动,或者视力下降、耳鸣、听力下降,或轻度面瘫。

3.1.2.2体征(推荐级别:强推荐)

颈项僵直,活动障碍,以旋转或前屈功能受限最突出,部分患者出现头颈倾斜。触诊可摸到侧偏之寰椎(双乳突下寰椎不对称),局部可有压痛。韦式桡动脉试验阳性,旋颈试验阳性。

3.1.2.3影像学检查(推荐级别:强推荐)

3.1.2.3.1X线检查

颈椎张口位摄片:可见齿状突偏歪。显示齿状突与寰椎两侧块左右间隙或枢椎与寰椎两侧块上下间隙不对称。

颈椎侧位摄片:颈2-3有成角变化,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加大,颈曲呈Ⅲ-Ⅴ级(颈曲分级标准,

见附录A,以下各病同)。可见第1颈椎后弓不在枕枢线的中间,即偏向上或偏向下,或第1颈椎后弓矢状位旋转错位。颈椎正位摄片:可见颈椎侧弯并有椎体旋转。

3.1.2.3.2CT、MRI检查

寰枢椎CT、MRI检查可协助诊断。

3.1.2.4辅助检查(推荐级别:强推荐)

TCD(经颅多普勒)检测有单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1.3诊断分型(推荐级别:强推荐)

3.1.3.1侧偏型

X线摄片张口位提示齿状突偏移,寰椎旋转;侧位片示颈2-3向后成角,颈曲改变。

3.1.3.2前倾型

X线摄片张口位可出现双边征;侧位片示颈曲增大,颈2-3呈阶梯状改变。

3.1.3.3混合型

指前倾与侧偏同时存在。

3.2鉴别诊断(推荐级别:强推荐)

3.2.1梅尼埃综合征

为内耳膜迷路积水,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减退及耳鸣。其特点是耳鸣加重后眩晕发作,眩晕发作后耳鸣逐渐减轻或消失。耳喉鼻科可协助诊断。

3.2.2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表现称三叉神经痛。为骤然发生的剧烈疼痛,发作时患者常紧按或擦病侧面部来减轻疼痛,严重者可伴有同侧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在三叉神经的皮下走行穿出骨孔处,常有压痛点。

3.2.3脑桥、小脑角病变

表现为眩晕及一侧听力进行性减退,行走不稳。CT或MRI检查可见病侧脑桥、小脑角处占位性病变,X线摄片可显示病侧内听道扩大,张口位寰枢椎无错位。

3.2.4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又称短暂性脑缺血血管病,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发作时2分

钟即出现症状,但多在15分钟恢复,无后遗症。表现为对侧肢体或面部肌肉无力、瘫痪、麻刺感、或感觉消失,构音障碍;或者突然眩晕,或口周麻刺感,双侧肢体感觉异常,或出现共济失调。

3.2.5局限性脑梗塞

即脑卒中(俗称“中风”),多为中年以上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或高血脂患者,表现为一侧头痛、眩晕、呕吐,对侧身体感觉异常,偏瘫,言语不清等症状。CT、MRI检查可协助诊断。

3.2.6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多见于中年患者,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眼震、眩晕症状,可伴恶心及呕吐,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为常规检查的重要方法。

3.2.7高血压性头痛

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90mmHg)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头痛的性质多为沉重的压迫性痛、胀痛及波动性痛,有时为持续性痛,但头痛程度多不剧烈,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4辨证  (推荐级别:强推荐)

4.1痰湿中阻证

头晕目眩,头痛如裹,胸闷泛恶,甚则呕吐痰延,嗜睡。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

4.2肝阳上亢证

头晕目眩,两目干涩,急躁易怒,面色潮红,少寐多梦,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4.3气血两虚证

眩晕,面色不华,神疲懒言,心悸失眠,食少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3  气滞血瘀证

头晕,头痛,疼痛如刺,痛处不移而拒按,昼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5治疗(推荐级别:强推荐)

5.1治疗原则

以理筋、调曲、练功为原则。

5.2治疗方法

5.2.1理筋疗法

5.2.1.1药熨法

可在颈项部、胸背部进行药熨。将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

5.2.1.2针刺法

针刺取风池、风府、脑空、百会、夹脊穴等穴,配合电针治疗,每天1次,每次30分钟,

10天一个疗程,休息1天,再行第二疗程。

5.2.1.3推拿法

在寰枢部位及颈背部行理筋、分筋手法,松解肌肉粘连。

5.2.1.4拔罐法

在颈背部走罐、拔罐。

5.2.2正脊调曲疗法

理筋治疗后行正脊骨法之“寰枢端转法”纠正寰椎位移;“颈椎旋提法”纠正颈椎旋转倾斜。(正脊骨法具体操作方法及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见附录B,以下各病同)

5.2.3药物疗法

5.2.3.1分证论治

5.2.3.1.1痰湿中阻证

治法:化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加减。

5.2.3.1.2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5.2.3.1.3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5.2.3.1.4气滞血瘀证

治法: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5.2.3.2中成药

可选用具有活血通络,散风止痛作用的中成药,如“颈复康颗粒”或“颈舒颗粒”;也可局部敷贴活血止痛类膏药,如“消痛贴膏”等。

5.2.4练功疗法

可采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一式至第十式进行康复锻炼(图示见附录C,以下各病同)。

5.3注意事项(推荐级别:强推荐)

5.3.1一般治疗2-4周,寰枢关节复位后,神经功能恢复需一段时间。

5.3.2寰枢关节错位慎用颈椎布兜牵引法,牵引有时易加重头晕、恶心。

5.3.3禁用寰枢椎的高位旋转和后伸手法。

5.3.4药熨时温度以患者适应为宜,避免烫伤;所用药物尽量选择对皮肤刺激小的,熨后如局部皮肤有红点、出现过敏反应者,需停用本法。

6  疗效评定标准(推荐级别:强推荐)

治愈:颈枕部痛及头痛、头晕消失,寰枢椎旁压痛(-),颈项活动受限恢复;颈曲恢复到Ⅰ级者,张口位片齿状突居中,偏移纠正。

好转:颈枕部痛及头痛、头晕明显减轻,寰枢椎旁压痛(-),颈项活动受限明显减轻;颈曲恢复到Ⅱ、Ⅲ级者,张口位片寰齿间距基本相等。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X线均无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4-6(中医文献证据分级:强推荐)

[2].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文献证据分级:强推荐)[3].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文献证据分级:强推荐)

[4].中华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5

11-(中医文献证据分级:强推荐)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3(中医文献证据分级:强推荐)

[6].陈兴强.手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58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12(3):39-40.(中医文献证据分级:Ⅰ级,JADAD评分:2分)

[7].郑斌,陈红,张耀雷,等.针刺风池和外劳宫穴治疗寰枢关节劳损的近远期疗效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2):-.(中医文献证据分级:Ⅰ级,JADAD评分:3分)

第二章SATCM--BZ颈椎管狭窄症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定。

本《指南》适用于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定。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不属于本《指南》范畴。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颈椎管狭窄症CervicalSpinalStenosis。

颈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外伤、劳损等因素,引起椎曲紊乱,导致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厚,使该平面椎管空间变窄,颈脊髓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综合征。

颈椎管狭窄症既往文献称“脊髓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痿证”、“痹症”范畴。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有慢性劳损的因素,或有外伤史。

3.1.2临床表现

3.1.2.1症状

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四肢感觉及运动障碍。自觉下肢麻木,肌肉发紧,步态不稳,头重脚轻,有踩棉花样感觉;或上肢发抖、无力,手指精细运动功能障碍;胸部或腹部有束带感;或心悸、睡眠欠佳、头晕、头痛;严重者有痉挛性不全瘫,甚至大小便障碍。

3.1.2.2体征

颈部僵硬,后伸、侧屈及旋转活动受限,棘突旁有压痛。

上肢可出现一侧或两侧的感觉减退,肌力下降,持物不稳,精细动作困难。肱二、三头肌腱反射亢进,霍夫曼(Hoffmann)征阳性。

下肢感觉、运动障碍为其首发症状,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步态不稳,下肢多有感觉障碍,深感觉存在;或下肢肌张力增高,呈不完全性痉挛性瘫痪;膝、跟腱反射亢进,踝、髌阵挛阳性,肌痉挛侧的巴宾斯基(Babinski)征阳性。

感觉障碍平面不规则,躯干部常从第2或第4肋以下感觉障碍,部分患者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如出现痛觉、温觉与触觉分离现象,多为脊髓半侧受压所致,即半切综合征。

3.1.2.3影像学检查

3.1.2.3.1X线检查

颈椎X片上可见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不对称,颈椎曲度减小、变直或反弓,呈Ⅲ—Ⅴ级,或椎体呈阶梯状改变,或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有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小、关节突关节重叠等。腰椎X线片见腰椎曲度变小及侧弯,椎曲呈Ⅲ—Ⅴ级变化。(腰椎曲分级标准见附录A,以下各病同)

3.1.2.3.2CT检查

可以显示椎体后缘骨赘、后纵韧带钙化、多个椎间盘突出、黄韧带的增厚等情况。

3.1.2.3.3MRI检查

显示多个椎间盘突出,椎管节段性狭窄,或有后纵韧带钙化或黄韧带增厚等。

3.1.2.3.4其他检查

肌电图检查:神经体感电位(SEP)潜伏期平均值延长者为传导障碍,提示脊髓、神经压迫性损

害。

3.2鉴别诊断

凡有脊髓刺激或者损害的病变均需与颈椎管狭窄症相鉴别。从X线摄片或CT扫描即能将颈椎骨折脱位、寰枢椎半脱位、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骨结核、骨肿瘤等病明确诊断。此外尚有以下几种疾病需与本病相鉴别。

3.2.1脊髓肿瘤

在疾病的早期,单凭症状和体征甚至X线摄片,颈椎椎管内肿瘤和颈椎管狭窄症难以鉴别。脊髓肿瘤一般症状呈进行性发展,到了晚期则可出现四肢完全性瘫痪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表现,进展速度比颈椎管狭窄症要快得多。颈椎管狭窄症除非发病后颈部受到外伤,较少出现完全性瘫痪的情况。X线摄片可见椎管扩大或椎间孔变大。MRI检查能明确椎管内肿瘤的诊断。

3.2.2脊髓空洞症

好发于20—30岁男性,感觉分离为其重要的特征,即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存在。X线摄片正常,MRI检查可直接发现脊髓上有空洞形成。

3.2.3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本病可有广泛的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各种表现,呈进行性发病,但无感觉障碍及括约肌障碍,罕见智能及精神障碍;有肌束颤动;肌电图检查可出现前角病变的典型改变;颈椎X线摄片无改变;腰穿奎氏试验通畅;脊髓碘油造影无梗阻。

3.2.4后纵韧带骨化症

本病可与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存在。其X线侧位片上可见椎体后方相当于后纵韧带部位有密度增高骨化影,大小形态不一。CT检查能准确了解后纵韧带骨化的形态、成熟度、位置、范围、对脊髓的压迫等情况。

4辨证

4.1肝阴不足证

头晕目眩,胸闷心悸,睡眠不宁,四肢麻木、颤抖、无力,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舌苔白,脉弦细、无力。

4.2督脉阳虚证

四肢发冷,疲倦,自汗,便溏、尿频。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虚无力。

4.3气滞血瘀证

颈部及/或四肢疼痛,疼痛呈刺痛样,部位固定不移,夜间尤甚。舌质紫暗,苔薄,脉弦细、涩。

5治疗

5.1治疗原则

理筋,调曲,练功,以上病下治为主。

5.2治疗方法

5.2.1理筋疗法

5.2.1.1药熨法:

对颈胸背部进行膏摩药熨,缓解肌肉紧张粘连。可将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推荐级别:强推荐)

5.2.1.2针刺法:

选用颈夹脊穴和胸椎的华佗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垣等穴针刺调压;四肢穴位按循经取穴。可配合电针治疗,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10天一个疗程,休息1天,再行第二个疗程。

(推荐级别:强推荐)

5.2.2正脊调曲疗法

5.2.2.1正脊骨法:

以“提胸过伸法”及“胸腰旋转法”为主,用以调整颈、胸、腰椎曲度和椎体旋转。症状缓解后适当选用牵颈折顶法。(推荐级别:强推荐)

5.2.2.2牵引调曲法:

采用上病下治方法为主,重点采用挂臂脊柱四维整脊牵引床行四维调曲法调整腰曲(牵引调曲法具体操作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见附录C,以下各病同)。症状缓解后可辨证施牵。(推荐级别:强推荐)

上述正脊调曲疗法每天1-2次,10天一个疗程,休息1天,再行第二个疗程。

5.2.3药物疗法

5.2.3.1分证论治(推荐级别:强推荐)

5.2.3.1.1肝阴不足证

治法:滋阴养肝,祛风除湿。

主方:劳伤丸(《伤科方书》)或天麻丸(《医碥》)加减。

5.2.3.1.2督脉阳虚证

治法:补肾填精,通调督脉,强筋健骨。

主方:肾气丸(《金匮要略》)或补肾熟干地黄丸(《圣济总录》)或还少丹(《普济方》)、右归丸(《景岳全书》)、舒筋保安汤(《普济方》)加减。

5.2.3.1.3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舒筋止痛

主方: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5.2.3.2中成药(推荐级别:强推荐)

选用补益肝肾、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作用的中成药,如“颈复康颗粒”、“颈舒颗粒”。肝肾虚者,用“仙灵骨葆胶囊”。颈部贴敷活血舒筋类膏药,如“消痛贴膏”等。

5.2.3.3其他药物

5.2.3.3.1脱水疗法

在腱反射亢进、脊髓水肿压迫严重时使用。

5.2.3.3.2扩张血管药物

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脊髓的血液供给。

5.2.4练功疗法

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五式至第十五式和第十八式之一进行锻炼,以利肌肉功能恢复。

5.3注意事项

5.3.1治疗一般需3个疗程,椎曲改善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需较长时间。

5.3.2有病理体征时慎用颈椎牵引疗法,禁用颈椎正脊骨法。

5.3.3急性期不宜用颈椎牵引法,更不宜做颈部的按摩推拿。

5.3.4禁用旋转类手法。

5.3.5内服或注射激素类药物,请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并发症。

5.3.6注意卧床休息,尤其急性期,卧床、颈托固定,有利于症状的缓解,避免并发症。

5.3.7如经整脊治疗3个疗程无效,或症状进行性加重,应选用其他治疗。

5.3.8药熨时温度以患者适应为宜,避免烫伤;所用药物尽量选择对皮肤刺激性小的,药熨后如局部皮肤有红点、出现过敏者,需停用本法。

5.3.9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首先是临床症状和脊髓刺激或受损的体征,其次是相应的影像学改变,两者缺一不可。但其中更重要的是临床症状和体征。

6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颈椎管狭窄症百分评定法,分别记录治疗4周、6周及8周百分表数值,以分数计算为指标。治愈:基本能正常生活和工作,颈曲恢复达II级或I级。分数增加31分以上者;部分病例基

数偏高,则以总分达80分以上者。随访两年无复发为治愈。

好转: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颈曲改善1级或1级以上,分数增加5-31分者。治愈后随访有复发者。

无效:症状体征和颈曲均无改善,分数增加不足5分者。颈椎管狭窄症评分(百分制)

CT或MRI硬

脊膜容积  治疗前受压硬脊膜容积超3mm以上  0分  

治疗后增容1mm  2分  

治疗后增容2mm以上  5分  

说明:颈椎管狭窄症CT或MRI显像与临床症状体征相关性不大,因为目前CT或MRI都是卧位投影,但人类站立位与卧位,颈腰的椎曲不一致。因此,CT或MRI椎管容积占分数比例稍低,而X线照片椎曲和腱反射、病理反射比分较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7-19.[2]韦以宗.中国整脊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AjayKrishnan,BharatR.Dave,ArunKumarKambar,etal.Coexistinglumbarandcervicalstenosis(tandemspinalstenosis):aninfrequentpresentation.Retrospectiveanalysisofsingle-stagesurgery(53cases)[J].EurSpine,,23:64-73.

[4]俞永林.颈椎管狭窄症[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9(1):88-89.

[5]胡有谷,陈晓亮,刘勇.脊髓型颈椎病与颈椎管狭窄之间的关系及命名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3(4):-.

[6]WEIYI-zong,WANGXiu-uang,DAIGuo-wen,ect.SpinalstenosistreatedwithacupunctureOnhuatuojiaji(夹脊EX-B2)andvertebralcurvatureadjustment:reportoftherapeuticeffectoncases[J].worldjournalofAcupuncture-Moxibustion(WJAM),VOL.19,No.1,30thMar..(证据分级:Ⅱ级MINORS条目评分:18分)

[7]陈斌,陈兆茹,马兰存,等.颈椎管狭窄症中医整脊学实践,第八次全国整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25-27.

[8]张勤.颈复康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医学论坛杂志,26(14):85.(证据分级:Ⅲ级;M

INORS条目评分:11分)。

第三章  SATCM--BZ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本《指南》适用于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CervicogenicBloodPressureDisorders)

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是指由于颈椎骨关节错位,椎曲紊乱,刺激或压迫颈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导致基底动脉缺血、脑供血障碍出现血压的偏高、偏低或波动不定的病症。

现代文献资料中与此症相关的称谓有“颈椎性血压异常”、“颈椎性高血压”、“颈性高血压”、“颈型高血压”、“颈源性高血压”、“颈椎病致血压异常”、“交感型颈椎病”等,属中医“头痛”、“眩晕”等范畴。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有颈部慢性劳损、疼痛、活动障碍及情志不遂等病史。

3.1.2临床表现

3.1.2.1症状

血压升高或降低与颈部疼痛发作症状同步,患者出现颈后部疼痛、头痛或头晕等头颈部症状时,血压也随之改变,头颈部症状缓解后,血压亦随之恢复。在形成固定性的高血压或低血压之前的相当长时间内,患者的血压波动不定,并有头昏、头晕、记忆力减退、全身无力等症状。降压药物疗效不佳,而治疗颈椎后血压明显改善。

3.1.2.2体征

3.1.2.2.1颈部检査

可有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或横突偏移及相应棘突压痛等。

3.1.2.2.2血压检测

早期血压多呈波动,发作期常与颈部劳累、损伤等因素有关,血压波动一般经2—3周后缓解;中后期呈持续性高血压或低血压,且双侧上肢血压在卧位、坐位状态下差别较大,通常大于10mmHg。

3.1.2.3影像学检查

3.1.2.3.1X线检查

X线摄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变小或反弓或加大)多为III—IV级、钩椎关节不对称、椎间隙变小、椎骨移位。

3.1.2.3.2CT或MRI检査

可有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相应硬膜囊受压,或黄韧带增厚等改变。

3.1.2.4辅助检查

经颅多普勒检査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示椎动脉供血不足。

3.1.2.5实验室检査

可做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并发症。

3.1.3诊断分型

3.1.3.1血压波动型

此型患者血压不稳定,时高时低,伴有头昏、头脑不清、颈部抽痛等症状,同时也可引起心悸、胸闷、失眠等症状。

3.1.3.2高血压型

此型患者收缩压39岁以下>mmHg,40~49岁>mmHg,50~59岁>mmHg,60岁以上>mmHg;或舒张压>90mmHg此类患者多有头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等表现。

3.1.3.3低脉压差型

此型患者以脉压差<30mmHg为特征,以~80/80~60mmHg为常见,甚至出现/90mmHg,两极化血压,此类患者多有头昏、头晕、记忆力减弱、全身无力等表现。

3.2鉴别诊断

3.2.1原发性高血压

本病原因未明,常有遗传性,降压药物有一定效果;无颈部症状与体征,或发作与颈部症状无明显关系。

3.2.2继发性高血压

指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原因的高血压,血压升高仅是这些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常见于肾实质病变、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等疾病。

3.2.3特发性起立性低血压

具有大小便失禁、阳痿、无汗、起立性低血压四大主症;多发生于40—50岁的男性;有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肌张力增强,帕金森样步态;无颈部症状与体征。

4辨证

4.1气滞血瘀证

此为早期,颈部不舒,血压波动,眼蒙,眼胀,胸闷,上午重下午轻,食欲不振,小便不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2阴虚阳亢证

颈部疼痛或灼热感,血压偏高,头晕眼花,头重脚轻,耳鸣,烦躁易怒,口干,尿黄而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弦。

4.3肝经郁热证

颈部胀痛或困重,血压持续偏高,头痛,头晕,头胀,烦热,目赤,口苦咽干,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数有力。

4.4气阴两虚证

颈项酸困,血压偏低,少气懒言,心悸,口干,手足心热,盗汗,舌质淡,苔少或无苔,脉细

弱。

5治疗

5.1治疗原则

以理筋、调曲、练功为原则。

5.2治疗方法

5.2.1理筋疗法

5.2.1.1药熨法

对颈肌、胸背肌进行药熨,将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每次30分钟。(推荐级别:强推荐)

5.1.1.2  推拿法

对颈背肩部进行?法、点法、按法、揉法、拿法等手法治疗,放松局部肌肉。(推荐级别:强推荐)

5.2.2正脊调曲疗法

5.2.2.1正脊骨法

选用“寰枢端转法”、“牵颈折顶法”、“颈椎旋提法”纠正椎体旋转,恢复颈椎曲度。(推荐级别:强推荐)

5.2.2.2牵引调曲法

行仰卧位颈椎布兜牵引,并根据腰椎曲度应用挂臂脊柱四维整脊牵引床辨证行一维调曲法、二维调曲法、三维调曲法、四维调曲法治疗。(推荐级别:强推荐)

上述理筋、调曲疗法每天1次,10天一疗程,休息1天,再行第二疗程。

5.2.3药物疗法

5.2.3.1分证论治

5.2.3.1.1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

主方: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减。(推荐级别:强推荐)

5.2.3.1.2阴虚阳亢证治法:益阴潜阳。

主方: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加减。(推荐级别:强推荐)

5.2.3.1.3肝经郁热证治法:清热平肝。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推荐级别:强推荐)

5.2.3.1.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

主方: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推荐级别:强推荐)

5.2.3.2中成药

可选用具有活血通络,散风止痛或补益肝肾作用的中成药,如颈复康颗粒或颈舒颗粒;也可局部敷贴活血止痛类膏药,如奇正消痛膏贴。

5.2.4练功疗法

眩晕症状消失后,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一式、第二式、第四式、第八式、第十式进行功能锻炼,以改善肌肉功能。(推荐级别:强推荐)

5.3注意事项

5.3.1一般1疗程显效,临床观察2—4疗程,如疗效不佳,转内科诊治。

5.3.2治疗颈源性血压异常,常常要从腰椎、胸椎着手,调治腰骶轴交角和胸椎侧凸是关键。

5.3.3正脊骨法在筋松的情况下使用,手法力度应适中,避免暴力。

5.3.4眩晕症状加重时慎用颈椎牵引。

5.3.5药熨时温度以患者适应为宜,避免烫伤;所用药物尽量选择对皮肤刺激小的,药熨后如局部皮肤有红点、出现过敏反应者,需停用本法。

6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血压恢复正常,颈部症状消失,椎体旋转恢复和椎曲恢复至I-II级,随访6个月无复发。好转:血压可恢复正常或降至临界水平;颈部症状可复发,椎体旋转改善和椎曲改善1级以上。未愈:血压及颈部症状无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52-54.

[2]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韦以宗,陈剑俊,王秀光,等.颈胸枢纽调曲法治疗椎曲紊乱类颈椎劳损病例[J].中华中医药杂志,

,22(1):61-62.(推荐级别:强推荐  MINORS条目评分:13分)

[4]马奎云,颈源性疾病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韦以宗,陈剑俊,潘东华,等.上病下治法治疗椎曲变小类颈椎劳损病[J].颈腰痛杂志,,29(4):-

.(推荐级别:强推荐  MINORS条目评分:13分)

第四章  SATCM--BZ颈腰椎间盘病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颈腰椎间盘病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本指南》适用于颈腰椎间盘病的诊断、治

疗与疗效评定。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颈腰椎间盘病英文名称:cervicalandlumbardiscdisease

颈腰椎间盘病是指由于外伤或慢性劳损引起腰椎小关节错位,椎曲紊乱,继发颈椎小关节位移,椎曲紊乱而导致颈、腰椎间盘突出或椎间盘突出致椎管狭窄,刺激或压迫颈腰椎的脊神经、血管或脊髓而产生系列症状和体征。

颈腰椎间盘病有文献称“颈腰综合征”,属中医“颈肩腰腿痛”、“髓痹”范畴。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有风寒湿刺激、慢性劳损、颈腰部外伤等病史。

3.1.2临床表现

该病可分为四型:颈腰椎管狭窄型、颈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型、颈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型、颈腰椎间盘突出型。

3.1.2.1症状

3.1.2.1.1颈腰椎管狭窄型

临床表现有颈项僵硬,一侧或双上肢麻痹无力、发抖、拾物困难、肌力下降、双下肢无力、大小便障碍等。

颈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颈项僵硬,双上肢麻痹无力、发抖、拾物困难、肌力下降;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

颈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可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持续性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大小便障碍等。

颈腰椎间盘突出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项僵硬,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可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腰痛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

体征

退变性颈腰椎管狭窄症者神经系统检查可有四肢及躯干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严重者可出现踝阵挛、髌阵挛、霍夫曼(Hoffmann)征及巴宾斯基(Babinski)征等阳性。

腰椎管狭窄症者腰部多无腰痛,而后伸或侧屈时可诱发症状,前屈时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发生持续压迫时,可出现受压的马尾神经或相应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及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如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症者可有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

颈、腰部X线摄片可见颈、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或反弓,呈Ⅲ—Ⅴ级,椎间隙变窄,侧弯或颈、腰椎管管径节段性变窄。

CT检查

可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而且可以显示脊髓、脊神经及后纵韧带、黄韧带等软组织情况,并能通过对椎管、侧隐窝等进行测量显示出颈腰椎管狭窄的程度。

MRI检查

MRI不仅可直接显示椎间盘变性或突出的情况,还可较灵敏地反应脊髓、脊神经、血管、韧带等组织的改变。

3.1鉴别诊断

3.2.1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

参照本《指南》“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

参照本《指南》“腰椎间盘突出症”。脊髓侧索硬化症

较为常见,颈腰椎间盘病因同时引起上、下肢肌力减弱或瘫痪而易与本病相混淆。但本病的全过程中不伴有感觉障碍,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肌力减弱及肌萎缩较明显,颈椎与腰椎的椎管多无狭窄,且亦无腰椎椎管狭窄症所特有的三大临床症状。

脊髓空洞症

由于感觉症状较多,亦易与颈腰椎间盘病混淆。但脊髓空洞症患者多伴有感觉分离及营养障碍,无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三大临床症状,易于区别。MRI检查有利于鉴别。

周围神经炎

大多为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毒与各种感染后所引起的末梢神经炎性改变,患者主要表现为双侧对称性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且无脊髓受压及腰部三大症状,一般容易鉴别。

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

本病可继续于各种因素,包括医源性因素,长时间的椎管狭窄亦易继发本病。前者可根据原发伤患加以鉴别,后者则难以区别,尤其是后期病例,常需依据MRI检查加以判定。

3.2.7  其它

本病还需与脊柱肿瘤、脊柱结核、脊柱骨髓炎等病相鉴别。

4辨证

4.1气滞血瘀证

颈项腰背和四肢疼痛、麻木,多为刺痛或触电样或放射样疼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痛处拒按,或见指端麻木紫绀,指甲凹陷少华,甚或肌肤甲错,或见胸部胀痛,情志抑郁。舌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弦细涩。

4.2寒湿痹阻证

颈项腰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项僵硬,活动受限,项部可触及条索状物或压痛点,四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感沉重、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暗,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沉迟或缓滑。

4.3肾阳亏虚证

头痛为空痛或胀痛,眩晕,颈项腰背疼痛隐隐,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甚则痿废不用,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腹拘急,尿有余沥,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4.4肾阴亏虚证

头痛为空痛或胀痛,眩晕,颈项腰背疼痛隐隐,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甚则痿废不用,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小便黄赤,舌红津少,脉弦细。

5.治疗

5.1治疗原则

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上病下治为主要措施。

5.2治疗方法

5.2.1理筋疗法

5.2.1.1药熨法

药熨颈背、胸背、腰背肌肉,将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以改善肌肉功能,每次30分钟。(推荐级别:强推荐)

5.2.1.2针刺法

取颈4—5、胸12—腰5夹脊穴,每次30分钟。(推荐级别:强推荐)

5.2.1.3推拿法

对症状较轻者可行?法、拿法、揉法等手法放松颈腰部肌群。(推荐级别:强推荐)

5.2.1.4拔罐法

取颈椎、腰椎相关穴位、华佗夹脊穴等进行拔罐治疗。(推荐级别:强推荐)

5.2.2正脊调曲疗法

5.2.2.1正脊骨法

牵引调曲法治疗前,先行“腰骶侧扳法”、“胸腰旋转法”、“过伸提胸法”、“腰椎旋转法”等正脊手法治疗。(推荐级别:强推荐)

5.2.2.2牵引调曲法

选用挂臂脊柱四维整脊牵引床行四维调曲法牵引治疗以调腰曲;仰卧位颈椎布兜牵引以调颈曲。

(推荐级别:强推荐)

5.2.3药物疗法

5.2.3.1分证论治

5.2.3.1.1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主方: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推荐级别:强推荐)

5.2.3.1.2寒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补益肝肾

主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推荐级别:强推荐)

5.2.3.1.3肾阳亏虚

治法:温补肾阳,温阳通痹

主方: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推荐级别:强推荐)

5.2.3.1.4肾阴亏虚

治法:滋养肾阴,强筋壮骨

主方: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推荐级别:强推荐)

5.2.3.2中成药

可选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补益肝肾作用的中成药,如“颈舒颗粒”或“仙灵骨葆胶囊”,也可局部敷贴“消痛贴膏”。

5.2.4练功疗法

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之第一式至第十五式和第十八之一进行锻炼,配合治疗。(推荐级别:强推荐)

5.3注意事项

5.3.1一般治疗2疗程,复查X线摄片,观察椎曲改善程度。临床疗效观察为4—6疗程,肌肉神经功能恢复靠自主练功,逐渐恢复。

5.3.2手法治疗宜柔和,切忌暴力。

5.3.3对未排除椎管内肿瘤、脊髓受压较重、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不宜使用旋转、斜扳等正骨手法。

5.3.4对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超过1/2者慎用颈椎旋提法。

5.3.5颈椎管狭窄者有病理体征时慎用颈椎牵引疗法,禁用颈椎正脊骨法。

5.3.6药熨时温度以患者适应为宜,避免烫伤;所用药物尽量选择对皮肤刺激小的,药熨后局部皮肤有红点、出现过敏反应者,需停用本法。

6  疗效评定标准

颈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评定参照本《指南》相关颈腰椎管狭窄症百分评定法,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参照本《指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4.[2]韦以宗等.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许振华.颈腰疼痛综合症[J].河南医学院学报,6(4):39-40.

[4]王春生,常楚.颈腰综合征及其治疗[J].颈腰痛杂志,,03:-.

[5]史连和,张文全,佟占杰.中医药治疗椎间盘病临床研究.内蒙古名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6):32-35.(证据分级:Ⅴ级,MINORS条目评分:6分)

[6]熊珂.临床骨科综合征[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62-65.

[7]王秀光,韦以宗.四维悬吊牵引调腰曲为主治疗颈腰椎间盘病[J].中国医药导报.,5(35):13-15.(证据分级:Ⅴ级,MINORS条目评分:11分)

[8]杨富坤,周雄,杨昌.手法正骨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颈腰综合征3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7(6):-.(证据分级:Ⅴ级,MINORS条目评分:7分)

[9]刘庆荣.整脊手法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中药..8(20):53.(证据分级:Ⅰ级,Jadad量表评分:1分)

[10]秦渭志,梁祖建,张志海.牵引按摩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颈腰综合征[J].中医正骨,,02:33-35.

(证据分级:Ⅴ级,MINORS条目评分:5分)

第五章  SATCM--BZ胸椎错缝症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胸椎错缝症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本《指南》适用于胸椎错缝症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

2术语与定义(推荐级别:强推荐)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胸椎错缝症dysfunctionofthoracicfacetjoint

胸椎错缝症是指因外伤、劳损或寒湿等因素导致胸椎关节突关节的微小位移、滑膜嵌顿、小关节半脱位而引起的胸背疼痛、呼吸不畅或活动受限等症状的病症。

胸椎错缝症既往文献称“胸椎关节突关节紊乱症”或“急性胸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嵌顿”等,属中医

“骨错缝”范畴,俗称“岔气”。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该病多因牵拉、过度扭转等外伤史、慢性劳损或感受寒湿史以及长期处于某种不良体位等因素作用下容易造成胸椎失稳,引起胸椎后关节错位。本病多发生在胸椎第3至第7节段,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3.1.2临床表现(推荐级别:强推荐)

3.1.2.1症状

局部疼痛剧烈,甚则牵掣肩背作痛,俯仰转侧困难,常固定于某一体位不能随意转动,疼痛随胸胁运动增强而加重,且感胸闷不舒,呼吸不畅,入夜翻身困难,重者可有心烦不安,食欲减退。部分患者可出现胸椎水平面有关脏腑反射性疼痛,如胆囊、胃部等疼痛,或相应节段所支配的

脏腑功能出现改变。

3.1.2.2体征

压痛:胸椎病变节段后关节处有明显压痛,多数为一侧,少数为两侧。

肌痉挛:根据病变节段的不同,菱形肌、斜方肌可呈条索状痉挛,亦有明显压痛。

棘突偏歪:胸椎病变节段棘突间隙可有增宽或变窄,可触及偏歪的棘突。表现为一侧偏凸,而对侧空虚感。

功能障碍:多数无明显障碍,少数可因疼痛导致前屈或转侧时活动幅度减小,牵拉疼痛甚至无法转侧。

3.1.2.3影像学检查

胸椎X线片:胸椎后关节错缝属解剖位置上的细微变化,两侧关节突关节间隙宽度可能存在差异。严重者可见脊柱侧弯,棘突偏歪等改变。

3.1.3诊断分型

3.1.3.1关节错缝型

指胸椎关节突关节错缝卡压不能复位;严重者为小关节半脱位。表现为胸背痛,胸背肌可见紧张痉挛,棘突偏歪明显,椎旁有压痛。

3.1.3.2滑膜嵌顿型

指胸椎关节突关节在强力扭挫情况下关节错缝,但在肌力运动作用下自行复位,残留关节囊滑膜嵌顿。表现为胸背疼痛、棘突偏歪不明显,甚者疼痛放射至胸部,伴呼吸困难。

3.2鉴别诊断(推荐级别:强推荐)

3.2.1胸背肌筋膜炎

参照《本指南》“胸背肌筋膜炎”。

3.2.2胸椎压缩性骨折

胸椎压缩性骨折多为外伤所致,也可见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症状多表现为胸背部疼痛,活动困难。根据患者病史与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3.2.3胸椎肿瘤

胸椎肿瘤也可引发胸背痛,但其症状一般呈进行性发展,到了晚期可出现双下肢完全性瘫痪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表现,恶性肿瘤进展速度快,MRI检查能明确胸椎肿瘤的诊断。

3.2.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胸椎错缝症均会出现胸背部疼痛表现,但前者多在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心前区闷痛、紧缩样疼痛、心跳过速或过缓等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休息或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后能缓解。心电图多见ST段下移,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等异常表现。

3.2.5呼吸系统疾病

如肺肿瘤、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也会出现胸背痛,但多伴有呼吸系统病史及症状。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可加以鉴别。

3.2.6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胆囊炎、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病疼痛也会放射至后胸背部,但多伴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症状。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可加以鉴别。

4辨证

4.1气滞血瘀证

痛处固定,或胀痛不适,或痛如锥刺,活动不利,甚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常有外伤、扭挫伤史。舌质暗青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数。

4.2风寒湿痹证

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天或感风寒后加剧,痛处喜温喜按,肢体欠温。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

5治疗

5.1治疗原则

急性期以理筋止痛为主,缓解期以理筋、正脊骨、练功为治疗原则。

5.2治疗方法

5.2.1理筋疗法

5.2.1.1药熨法(推荐级别:强推荐)

将行气活血通络、强筋健骨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

5.2.1.2推拿手法

在胸背部施以?法、按揉、弹拨等推拿手法。

5.2.1.3针刺法(推荐级别:强推荐)

取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身柱、脊中、外关、天宗、支沟、丘墟、委中、阳陵泉、昆仑。每次留针30分钟。

5.2.2正脊骨法(推荐级别:强推荐)采用“过伸提胸法”。

5.2.3药物疗法

5.2.3.1分证论治

5.2.3.1.1气滞血瘀证

治则:行气活血,舒筋通络。

主方: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5.2.3.1.2风寒湿痹证

治则: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主方: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加减。

5.2.3.2中成药

可内服祛风活血止痛之“风湿骨痛胶囊”,也可外敷活血止痛类膏药,如“消痛贴膏”。

5.2.4练功疗法(推荐级别:强推荐)

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五至第十式的胸椎劳损练功法。

5.3注意事项

5.3.1急性期卧床休息。

5.3.2缓解期治疗期间避免胸椎过度活动,避免劳累,避风寒、畅情志。

5.3.3手法操作治疗要求稳、准、巧、快;切忌暴力手法。

5.3.4年老或有骨质疏松倾向者,慎用正脊疗法。

5.3.5药熨时温度以患者适应为宜,避免烫伤;所用药物尽量选择对皮肤刺激小的,熨后如局部皮肤有红点、出现过敏反应者,需停用本法。

5.3.6针刺治疗背部穴位时注意深度及针尖方向、避免气胸。

6疗效评定(推荐级别:强推荐)

治愈:经治疗,症状、体征全部消失,X线片显示正常。

好转:经治疗,症状、体征有所改善,X线片显示基本正常。

未愈:与治疗前相比,症状、体征无改善,X线片同前无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范炳华.推拿优势病种诊疗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98.

[3]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罗才贯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24个专业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4个专业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6]王惠利.推拿、整脊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60例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与教育,,

06:35-37.(证据分级:Ⅱ级Jadad量表评分:2分)

[7]胡勇文,刘钢.清宫廷正骨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60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0:58-59.(证据分级:I级Jadad量表评分:2分)

[8]刘冬梅,李敏杰.推拿针刺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症例[J].中国康复,,01:60.(证据分级:Ⅲ级Jadad量表评分:1分)

[9]魏加庆,万李强,曾伟娟.针刺并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缝86例[J].中国中医急症,,01:.

(证据分级:Ⅲ级Jadad量表评分:1分)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第六章  SATCM--BZ腰椎滑脱症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本《指南》适用于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腰椎滑脱症lumbarSpondylolisthesis

腰椎滑脱症是指由于腰椎椎弓峡部不连,或退化、断裂,椎曲改变,使小关节不稳,致椎体向前、向后或向侧方滑脱,刺激和压迫脊神经、马尾神经引起腰腿痛等一系列症状。

腰椎滑脱症,属中医“腰痛”、“痹证”范畴。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本病多见中老年人,女性居多,与日常劳动和外伤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长时间久坐或妇女妊娠期椎曲加大,由于载重的压应力造成椎弓峡部长期充血而退变、断裂,椎曲异常后出现椎体滑脱。

3.1.2临床表现

3.1.2.1症状

多为慢性腰痛,常为酸胀、沉重、乏力感,开始时感到下腰酸软无力,久坐、久站即感下腰酸痛,卧床休息后减轻,严重时下腰痛,放射到骶部,或双下肢麻痹,甚至酸痛无力,或大小便障碍。

3.1.2.2体征

前滑脱者腰部外观上有明显腰椎前凸,臀部后凸,腰部触诊局部有压痛、凹陷,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状”样改变,腰部活动障碍。

后滑脱者腰部可呈板硬、僵直,病变节段棘突隆起,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状”样改变,腰部屈伸受限。

侧滑脱者可见腰部侧弯,臀部向一侧侧凸,双肩不等高,腰部旋转、前屈、后伸受限。

腰椎滑脱可伴有下肢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直腿抬高试验多为弱阳性或阴性,膝或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1.2.3影像学检查

3.1.2.3.1X线检查

正位X片示:椎体旋转或轻度侧弯,侧方滑脱可见椎体向侧方位移。侧位X片示:前滑脱者椎曲加大、变直或出现上弓下曲,呈Ⅲ—Ⅴ级,并可以显示滑脱程度。后滑脱者可见椎体向后方滑脱,椎曲一段变直或反弓,呈Ⅲ—Ⅳ级。左右斜位摄X片示:椎弓峡部不连续或断裂。

3.1.2.3.2CT检查

CT检查在反向扫描相应断层可见椎弓根峡部断裂,横断面可显示脊柱滑脱处神经根受压情况,以及是否合并椎间盘突出。

3.1.2.3.3MRI检查

观察椎管内外的解剖状态有无变异。矢状面可显示椎体移位和椎弓根峡部不连影像,横断面显示与CT检查相同。

3.1.3诊断分型

3.1.3.1前滑脱

由腰椎椎弓峡部不连续,或退化、断裂,导致小关节不稳,可见椎曲加大,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逐渐向前方滑动移位。

3.1.3.2后滑脱

由腰椎椎弓峡部不连续,或退化、断裂,导致小关节不稳,椎曲可变直或反弓,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逐渐向后方滑动移位。

3.1.3.3侧方滑脱

由腰椎椎弓峡部不连续,或退化、断裂,导致小关节不稳,椎体侧方移位,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逐渐向侧方位移,使椎体向左右两侧滑脱。一般比较少见。

鉴别诊断

3.2.1腰椎间盘突出症

参照本《指南》“腰椎间盘突出症”。

3.2.2腰骶后关节病

参照本《指南》“腰骶后关节病”。

3.2.3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参照本《指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3.2.4腰椎结核和马尾肿瘤

这两种疾病可以出现进行性、不全性瘫痪,一般下肢症状以麻痹无力为主,或伴有全身症状,如是腰椎结核,X线摄片则有椎骨软骨面破坏,椎间隙消失。对马尾肿瘤,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4辨证

4.1风湿痹阻证

腰腿痹痛重着,转侧不利,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迟缓。

4.2寒湿痹阻证

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4.3气滞血瘀证

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艰难,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迟。

4.4湿热痹阻证

腰腿痛,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5  肾阳虚衰证

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小便频数。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

4.6  肝肾阴虚证

腰腿乏力,酸痛绵绵,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心烦失眠,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5治疗

5.1治疗原则

以理筋、调曲、练功为原则。

5.2治疗方法

5.2.1理筋疗法

5.2.1.1药熨法

取温经通络药物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熨腰背部,改善肌肉功能,每次30分钟。(推荐级别:强推荐)

5.2.1.2针刺法

取肾俞、腰眼、八髎、夹脊等穴,如伴有下肢麻痛者则加环跳、委中、承山、光明等穴。可配合电针治疗,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10天一个疗程,休息1天,再行第二个疗程。(推荐级别:强推荐)

5.2.1.3推拿法

在腰背采用点、揉、推、?等推拿手法,时间15—20分钟为宜,滑脱部位如属前滑脱型禁用按压法。(推荐级别:强推荐)

5.2.1.4理疗法

如中频脉冲电治疗,也可选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熏蒸治疗,时间以30分钟为宜。(推荐级别:强推荐)

5.2.2正脊调曲疗法

5.2.2.1正脊骨法

前滑脱者,让患者仰卧,屈膝屈髋,术者一手抱膝一手抱臀部,将患者下肢抱起,膝紧贴胸部做腰部屈曲运动。(推荐级别:强推荐)。

5.2.2.2牵引调曲法

根据腰骶轴交角大小,辨证调曲。(推荐级别:强推荐)

上述正脊调曲疗法每天1—2次,10天一疗程,休息1天,再行第二疗程。

5.2.3药物疗法

5.2.3.1分证论治

5.2.3.1.1风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主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推荐级别:强推荐)

5.2.3.1.2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主方:附子汤(《金匮要略》)加减。(推荐级别:强推荐)5.2.3.1.3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主方:清火利湿汤(《中医骨伤证治》)加减。(推荐级别:强推荐)5.2.3.1.4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方: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减。(推荐级别:强推荐)5.2.3.1.5肾阳虚衰证

治法:温肾壮阳,通痹止痛。

主方:温肾壮阳方(《中医骨伤证治》)加减。(推荐级别:强推荐)

5.2.3.1.6  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强筋壮骨。

主方:养阴通络方(《中医骨伤证治》)加减。(推荐级别:强推荐)

5.2.3.2中成药

选用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功效的中成药,如寒湿痹阻腰痛可选用“腰痛宁胶囊”(推荐级别:强推荐),合并有肾虚者可选用“仙灵骨葆胶囊”(推荐级别:强推荐)等。局部可敷贴“消痛贴膏”(推荐级别:强推荐)。

5.2.4练功疗法

练功疗法是巩固疗效的关键。主要锻炼腰大肌、腹肌、竖脊肌,维持腰椎力量的平衡;前滑脱型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十七式、第十八式之二;后滑脱型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十六式;侧滑脱型视腰曲情况而定,腰曲变小者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十六式,腰曲变大者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十七式、第十八式之二。

5.3注意事项

5.3.1一般正脊调曲法治疗2个疗程,复查X线摄片,观察复位效果。观察临床疗效为4—8个疗程。如Ⅱ度以上滑脱经2疗程治疗,效果不佳者,改用其他疗法。

5.3.2本症不宜使用旋转复位法,慎用斜扳法。前滑脱型局部禁用推按法和过伸法。

5.3.3本病治疗以调曲复位为主,主要运用三维调曲法、四维调曲法。在运用此法时需要辨证,并注意患者的自我感觉。行三维调曲法、四维调曲法要注意力线的支点必须正确。

5.3.4药熨时温度以患者适应为宜,避免烫伤;所用药物尽量选择对皮肤刺激小的,药熨后如局部皮肤有红点、出现过敏反应者,需停用本法。

6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影像学X片提示椎曲基本恢复,滑脱Ⅲ度者复位到Ⅱ度,Ⅱ度者复位到Ⅰ度,Ⅰ度者复位到正常,侧弯不超过5°。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影像学X片提示椎曲和椎体滑脱有明显改善。未愈:经治疗4—6疗程,症状体征和X线无改善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35-38.

[2]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潘东华,韦以宗,王秀光,田新宇,韦春德,高腾.整脊调曲复位法治疗腰椎滑脱症例疗效报告[J].中华中医药杂志,,05:-.(证据分级:Ⅴ级,MINORS条目评价:12分)

[4]韦以宗,潘东华,韦春德,王秀光,韦云锋.四维牵引调曲法治疗腰腿痛——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报告[J].中华中医药杂志,,02:-.(证据分级:Ⅴ级,MINORS条目评价:12分)

[5]田伟,实用骨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M],,(1),

[6]张雪琴,邓开鸿,陈光文.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的多层螺旋CT诊断[J].华西医学,,09:-.

(证据分级:Ⅴ级,MINORS条目评价:6分)

[7]王艳芝,张红辰,李国新,冯文杰,袁利民,李娟,王昉.腰椎峡部裂滑脱前期MRI的诊断价值[J].中国疗养医学,,07:-.(证据分级:Ⅴ级,MINORS条目评价:17分)

[8]王惠,袁强,苗柳,张竞,张静,王志文.腰痛宁胶囊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寒湿瘀阻型72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7:-.(证据分级:Ⅱ级,Jadad量表评分:3分).

[9]金建峰,张经纬.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疼痛临床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12:-.(证据分级:Ⅰ级,Jadad量表评分:3分)

第七章  SATCM--BZ腰椎后关节错缝症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腰椎后关节错缝症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本《指南》适用于腰椎后关节错缝症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

2术语和定义(推荐级别:强推荐)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腰椎后关节错缝症lumbarfacetjointdysfunction

腰椎后关节错缝症是指腰椎后关节因闪挫、扭伤引起的腰椎后关节微小移位而表现为急性腰痛、运动障碍等症状的一种伤病。

腰椎后关节错缝症俗称“急性腰扭伤”,既往文献称“腰椎关节突关节紊乱症”、“急性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嵌顿”或“腰椎关节突关节错缝”等,属中医“腰部伤筋”的范畴,俗称“闪腰”。

3诊断

3.1诊断要点(推荐级别:强推荐)

3.1.1病史

多因站立或弯腰姿势不当,强力扭腰,或扛抬重物或手提重物等单侧腰部运动,导致腰部扭挫伤所致。

3.1.2临床表现

3.1.2.1症状

腰痛,腰部活动受限,尤以后仰受限明显,严重者可出现臀部、大腿或骶尾部牵扯痛。站立时髋关节呈半屈位,需双手扶膝以支撑。脊柱任何活动,如咳嗽等震动都会使疼痛加重,部分患者不能确切指出疼痛部位。反复发作者腰部疼痛较轻;突然发作者,自觉腰部突发绞锁感,不敢活动,呈强迫性体位,如体位变化疼痛加剧。

3.1.2.2体征

腰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尤以竖脊肌为重。腰椎活动受限,脊柱侧弯,棘突偏歪、棘突和椎旁关节突压痛。站立时髋关节半屈曲位,或需双手扶膝以支撑。下肢后伸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3.1.2.3影像学检查

3.1.2.3.1X线检查

急性发作者,腰曲改变不大。腰椎正位片可见病变腰椎椎体旋转、棘突偏歪,后关节排列不对称,关节间隙左右宽窄不等。

3.1.2.3.2CT检查

关节突处关节间隙左右不对称。

3.1.2.3.3MRI检查

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肿瘤、结核相鉴别。

3.1.3诊断分型(推荐级别:强推荐)

3.1.3.1滑膜嵌顿型

指腰椎后关节在强力扭挫情况下关节错缝,残留关节囊滑膜嵌顿在后关节中,不能复位。表现为腰痛剧烈,腰僵不能活动,呈强迫性体位,腰肌紧张,棘突偏歪,棘突旁压痛明显。

3.1.3.2关节错缝型

指腰部扭挫伤致腰椎后关节发生微小错位,表现为腰痛,但腰部尚可运动,腰肌紧张不严重,棘突偏歪,棘突旁有压痛。

3.2鉴别诊断(推荐级别:强推荐)

3.2.1腰肌劳损

表现为腰部酸痛,喜按揉,一般不影响腰椎活动,腰部过劳后加重,平卧休息后好转。压痛点多在腰肌肌腹,检查时无小关节错缝体征。

3.2.2腰椎间盘突出症

参照本《指南》“腰椎间盘突出症”。

3.2.3臀部皮神经卡压征

参照本《指南》“臀部皮神经卡压征”。

3.2.4腰椎脱位、骨折、结核、肿瘤根据病史、影像学检查作出鉴别。

3.2.5泌尿系疾病

如尿路感染、尿路结石,也可引起急性腰痛,但活动不受限,且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等表现。

3.2.6消化道疾病及妇科疾病

也可有急性腰痛,但多并有腹痛,疼痛与腰部活动无关。

3.2.7急性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腰痛长期不愈,以弯腰时明显,在损伤韧带处棘突或棘间有压痛,但无红肿,有时可扪及棘上韧带在棘突上滑动。

4辨证(推荐级别:强推荐)

4.1气滞血瘀型

常有腰部扭挫伤史,腰痛较剧,痛处固定,刺痛或胀痛,腰活动困难,甚则不能俯仰转侧,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2风寒湿痹型

常有感受风寒史,腰部冷痛重着,痛处固定,腰活动及转侧不利,痛处恶寒喜温,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缓或沉紧。

4.3肾虚夹瘀型

腰痛反复发作,常有过劳史,腰部酸痛或刺痛,腰活动不利,痛处喜按喜揉,舌红少津或舌淡,或舌有瘀斑,脉弦细或沉细。

5治疗

5.1治疗原则(推荐级别:强推荐)

急性期以理筋疗法缓解疼痛为主,缓解期以理筋、调曲、练功为原则。

5.2治疗方法(推荐级别:强推荐)

5.2.1急性期

5.2.1.1药熨法

选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类药物,水煎后,在腰背肌处行药熨,以改善肌肉功能,缓解疼痛。

5.2.1.2针刺或刺血拔罐法

可选腰腿穴、委中穴、腰三横突处针刺放血;可选腰部夹脊穴及下肢的环跳、阳陵泉、光明等穴位针刺。可配合电针治疗。

5.2.1.3急性发作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5.2.2缓解期

5.2.2.1理筋疗法

药熨、针刺疗法或刺络放血、拔罐法,同急性期治疗。

5.2.2.2正脊骨法

行腰椎旋转法纠正椎体旋转。

5.2.3药物疗法

5.2.3.1分证论治

5.2.3.1.1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5.2.3.1.2风寒湿痹证

治法:散寒除湿,温通经络

主方:羌活胜湿汤(《脾胃论》)加减

5.2.3.1.3肾虚夹瘀证

治法:补肾活血,通络止痛

主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5.2.3.2中成药

可根据辨证选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类中成药,如“腰痛宁胶囊”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类中成药,如“风湿骨痛胶囊”等;也可局部敷贴活络止痛、祛风除湿类外用药物,如“消痛贴膏”等。

5.2.4练功疗法

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十四式和第十五式进行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力量。

5.3注意事项

5.3.1急性期腰肌紧张者慎用正脊骨法,以免加重损伤。

5.3.2急性发作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5.3.3腰部不宜过伸,急性期可予腰围固定,限制腰椎活动。

5.3.4药熨时温度以患者适应为宜,避免烫伤;所用药物尽量选择对皮肤刺激小的,熨后如局部皮肤有红点、出现过敏反应者,需停用本法。

5.3.5疼痛缓解后行“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十四式和第十五式,加强腰背肌力量,防止疾病复发。

6疗效评定标准(推荐级别:强推荐)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腰部活动功能正常,体征消失;X线示:脊柱无侧弯,棘突无明显偏歪。好转:腰部疼痛减轻,局部还有疼痛,腰部活动基本正常;X线示:脊柱轻度侧弯,棘突偏歪改

善。

未愈:症状、体征未减轻,X线无改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8-30.[2]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韦以宗.整脊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0-32.

[4]杜春林,王庆普,黄沪等.腰椎小关节紊乱症临床症状与影象学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8(10).20-24.(证据分级:V级MINORS条目评分:14分)[5]田新宇.腰椎后关节错缝诊疗指南编写报告[J].世界中医骨科杂志,(12):21.(证据分级:V级MINORS条目评分:16分)

[6]张明才,詹红生,石印玉等.“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梳理[J].上海中医药杂志.:11,43(1):59-62.(证据分级:V级MINORS条目评分:18分)

[7]田纪钧.骨错缝与筋出槽治疗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版权声明:

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

qq.







































中药可以治愈白癜风吗
中药治疗白癜风方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xyangy.com/wszl/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