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疾病所表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怔,结合神经解剖、神经生现和神经病理等方面的知识,常可确定神经系统病变所在的部位。神经系统的病变部位根据其病损范围可分为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和系统性病变。局灶性病变指只累及神经系统的单一局限部位,如而神经麻痹、尺神经麻痹、脊髄肿瘤等。多灶性病变指病变分布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位,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髄炎等。弥漫性病变常比较弥漫或呈对称性分布,如感染中毐性脑病、病毒性脑炎等。系统性病变是指病变选择性的损害某些传导朿或某些神经功能系统,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亚急性联合变性等。
在分析病变的分布和范围之后,还需进一步明确其具体部位,现将大脑、脑干、小脑、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特点分述于下,以便于临床定位思考:
(一)大脑病变
临床主要表现有意识精神和认知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肓、癲痫发作等。各脑叶病变亦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额叶损害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局限性癫痫、运动性失语、认知障碍等症状;顶叶损害主要为皮质型.感觉障碍、失读、失用等;颞叶损害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感觉性失语、视野缺损、精神运动件癲痫等;枕叶损害主要表现为视野缺损、皮质肓等。此外,大脑半球深部基底节的损害,可以出现肌张力改变,运动异常及不自主运动等锥体外系症状。
(二)脑干病变
一侧脑干病变多表现有病变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即交叉性瘫痪,或病变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的交叉性感觉障碍,其病变的具体部位是根据受损脑神经平面来判断的。脑干两侧或弥漫性损时常引起双侧多数脑神经和双侧长束受损症状。
(三)小脑病变
小脑蚓部损害主要引起躯干的共济失调,小脑半球损害则引起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有时可出现小脑性语言和辨距不良。
(四)脊髓病变
脊髄横贯性损害常有受损部位以下的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呈完全的或不完全的截瘫或四肢瘫,传导束沏的感觉障碍和尿便功能障碍。可根据感觉障碍的最高平面、运动障碍、深浅反射的改变和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大致确定脊髄损害的范围。脊髄的单侧损害,可出现脊髄半切损害综合征,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减退或丧失,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深感觉减退或丧失。脊髄的部分性损害可仅有锥体束和前角损伤症状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亦可仅有锥体束及后索损害症状如亚急性联合变性,或可因后角、前联合受损仅出现节段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如脊髄空洞症。
(五)周围神经病变
由于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受损时在其支配区有运动、感觉和肖主神经的症状。运动障碍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感觉障碍的范围与受损的周围神经支配区一致。前根、后根的损害分别出现根性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多发性神经病出现四肢远端的运动、感觉障碍。
{六)肌肉病变
病变损害肌肉或神经-肌肉连接点时,最常见的症状是肌无力,另外还有病态性疲劳、肌痛与触痛、肌肉萎缩、肌肉肥大及肌强等,无明显的感觉障碍。
二、定性诊断
迮性诊断是建立在定位诊断的基础上,将年龄、性别、病史特点、体检所见以及各种辅助检查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病中特別要重视起病形式和病程特点这两方面资料.一般而言,当急性发病,迅速达到疾病的髙峰,应考虑血管病变、急性炎症、外伤及中毒等;当发病缓慢隐匿旰进行性加重,病程中无明显缓解现象,则多为肿瘤或变性疾病;发病形式呈间歇发作性,则多为癲痫、偏头痛或周期性瘫痪等。
现将神经系统几类主要疾病的临床特点列述如下,为临床定性所参考:
(一)脑血管病
起病急骤,症状在短时间内(几秒、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达到髙峰。多见于中、老年人,既往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病史。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失语等。如年轻患者突然头痛、出现脑膜刺激征者,多为脑动脉瘤或.管畸形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脑血管病。
{二)感染性疾病
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病情多于数日、少数于数周内达高峰,伴有畏寒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加或血沉增快等全费感染中毒的症状,神经系统症状较广泛弥散。有针对性地进行血及脑脊液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有关检查可进一步明确感染的性质和原因。
(三)变性病
起病及病程经过缓慢,呈进行性加重。发病年龄相对偏大,如阿尔茨海默病常于60岁以后起病,但有些变性病也可于青壮年发生,如运动神经元病。临床症状各异,如阿尔茨海默病主要为认知璋碍,帕金森病主要为肌张力增高和运动障碍,运动神经元病主要为脑神经核和脊髄前角损害所引起的症状。
(四)外伤
多有外伤史,呈急性起病;但也有外伤较轻,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病,如慢性硬膜下血肿。要详细询问外伤经过,以区别其是否先发病而后受伤,如癫痫发作后或脑卒中后的
头部外伤。X线及CT检查有助于诊断。
(五)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起病缓慢,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但某些恶性肿瘤或转移瘤发展迅速,病程较短。颅内肿瘤除常有的_痫发作、肢体瘫痪和麻木等局灶定位症状外,尚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征象。除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外,还应注意部分癌的颅内转移,可呈弥漫性分布,早期除颅内高压症状外,可无局灶性神经受累症状。脑脊液检查可有蛋白含量增加,有时可检出肿瘤细胞。颅脑CT、MRI检查很有必要,有时还应根据需要作颅脑以外的X线、B超、放射性核素扫描、CT、MRI等检查以发现转移瘤来源。脊髄肿瘤时,可出现逐渐进展的脊髓压迫症状和脑脊液蛋内增高。
(六)脱髓鞘疾病
脱髄鞘疾病常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缓解和复发倾向,部分病例起病缓慢,呈进行性加重。常见疾病有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髄炎等。MRI、脑脊液检查和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诊断。
(七)代谢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代谢和营养障碍性疾病常发病级慢,病程较长,在全身症状的基础上出现神经症状。代谢和营养障碍常引起较固定的神经症状,如维生素B1缺乏常发生多发性神经病,维生索B12缺乏发生亚急性联合变性,糖尿病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等。
(A)其他
有屮毒和遗传性疾病等。神经系统中毒性疾患可呈急性或慢性发病,其原因有化学品、毒气、生物毒素、食物及药物中毒等,诊断中毒时必须结合病史调査及必要的化验检查方能确定。神经系统遗传病多于儿童及青年期发病,家族中可有同样疾病。其症状和体征繁多,部分具有特征性,如先天性肌强直症出现的肌强直、肝豆状核变性的角膜色素环等,为这些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来源于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