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知多少?
一套腰椎管狭窄症自查题
一共14道
你能答对几题!?
1、腰椎管狭窄症的定义是什么?2、腰椎管的解剖特点?3、原因?4、如何分类?5、病理是什么?6、临床表现有哪些?7、辅助检查有哪些?8、如何诊断?9、如何鉴别诊断?10、如何治疗?11、手术指征是什么?12、手术治疗一定优于保守治疗吗?13、手术方案如何选择?14、康复训练?1.腰椎管狭窄症的定义是什么?
45秒动画了解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为60岁以上最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患之一,年VerbiestH系统地提出腰椎管狭窄症的概念并认为间歇性跛行是其典型症状。
什么是椎管?
脊柱是由一块块带孔的骨头组合起来的,而这些带孔的骨头摞在一起,就形成了椎管。椎管里面主要走行的是脊髓,脊髓又分叉出很多神经根。这些神经根经过椎管两侧的椎间孔走出。
椎管的前壁由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构成,后壁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骨与软组织(关节突关节、椎板、黄韧带、椎间盘等)发生形态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央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处狭窄,使神经根和(或)马尾神经受到压迫,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临床上以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为主,多见于老年人。
历史:
Wiltse报道,首例椎板减压术是在年,由Lane医生主刀治疗一位马尾神经综合征的病人。
年Sachs和Frankel描述了增厚的椎板、增生的小关节和肥厚的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而造成的椎管狭窄。
年Sumito报道软骨发育不全发生椎管狭窄。
Bailey等于年报道退行性变增生所产生椎管狭窄。
Parker等于年报道黄韧带肥厚产生的椎管狭窄。
年Schlesinger和Taveras描述了由于椎间盘突出同时有多节段神经根受压造成的腰椎管狭窄,他们第一次提出在分析病人的症状时椎板的厚度比突出椎间盘的大小更为重要。
年Schlesinger第一次提出骨性侧隐窝的概念;
真正阐述腰椎管狭窄症为独立疾病的是Verbiest。他在年报告了7例不合并其它畸形的腰椎管狭窄症病例,并提出除了发育性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以造成椎管狭窄,并首先对椎管狭窄引起的双下肢神经性疼痛、小腿感觉障碍与肌力减退、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进行了描述。使人们对腰椎管狭窄症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年Verbiest对椎管狭窄症作了比较系统介绍。
年,Epstein把腰椎管狭窄症划分为发育性和退变性,而退变性在临床常见,详细报道了关节突对神经根的卡压,并对侧隐窝的定义、解剖结构、发病机制作了介绍。
至此,腰椎管狭窄症(包括神经根管或侧隐窝狭窄症)从腰椎疾病中分离出来,列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2.腰椎管的解剖特点?
腰椎生理发育:
出生时,腰椎管呈卵圆形,但随着人体发育、成长、负重、运动及其它活动而使腰部负荷增加,则促使腰椎椎管朝着增加力学负荷强度的方向发展,至成年时腰5、骶1的椎管大多呈三角形和三叶草型。
腰椎椎管发育过程
成人腰椎管形态示意图
解剖特点:
L1以下脊髓变为马尾神经,向下、后、外经神经根管出椎间孔;椎管狭窄、小关节退变、增生可使神经根管及椎间孔狭窄,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出现相应症状。
腰椎及神经走行
腰椎管:
前壁: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及后纵韧带;
侧壁:两侧椎弓根;
后壁:椎板、后关节和黄韧带;
椎管内有硬膜囊、硬膜外脂肪组织、血管及神经根,囊内腰2以上为脊髓圆锥及神经根,腰2以下为马尾神经。
侧隐窝:
椎管向侧方延伸的狭窄间隙,主要存在于三叶形椎管,即存在于下位两个腰椎处。侧隐窝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骨关节部,下部为骨性部。
侧隐窝解剖
侧隐窝上部为骨关节部(盘-黄间隙),其前为椎间盘纤维环、椎体上后缘,后为上关节突冠状部、关节囊、黄韧带及下关节突前缘外为椎间孔狭窄部。内向硬脊膜囊开放。
侧隐窝下部为骨性部,其前为椎体后面;后为椎板峡部;内侧为硬膜囊;外侧为椎弓根;外下延续椎间孔内口,呈一扁三角形间隙。侧隐窝内含有离开硬膜囊后穿出椎间孔前的一段神经。
A.正常椎管、硬膜囊与神经根
B.椎板及后方黄韧带增厚引起的椎骨狭窄
C.关节突肥大增生性椎管狭窄
D.椎体后缘增生性椎管狭窄
E.下关节突增生引起的侧隐窝狭窄
F.椎体后缘增生引起的侧隐窝狭窄
3.原因?
椎管狭窄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
1、发育性腰椎管狭窄:
这种椎管狭窄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包括营养、外伤等原因造成的先天性椎管狭窄。大部分人开始可能不出现任何症状,但到中年以后,由于脊柱的一些老化或损伤,会有椎管狭窄症的症状及体征出现。
2、后天因素导致的椎管狭窄:
这个主要是因为脊柱的退化引发的——
(1)间盘突出:当间盘突出时,突出的间盘会占用管腔的位置,从而导致椎管狭窄。
(2)黄韧带、后纵韧带肥厚:当脊柱出现退化不稳定时,黄韧带及后纵韧带受到的应力增高,常常会导致其变性或断裂,而长期的损伤、修复过程必然使黄韧带、后纵韧带增厚,那么椎管官腔的空间就会变小,从而导致椎管狭窄。
(3)椎小关节增生:所谓的椎小关节,指的两个椎体之间的关节。正常的椎小关节表面是有软骨的,活动也比较自如。但是当脊柱发生退化后,关节表面的软骨磨损,出现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从而产生骨质增生。(原理类似于我们的手经常干活、摩擦会长茧子。)这些增生的骨质占用椎管或椎间孔的位置,从而出现椎管狭窄。
(4)椎体滑脱:当椎体发生错位滑脱时,因为上下椎管前后移位,使椎管进一步变窄。
(5)脊柱外伤:脊柱受外伤时,特别是外伤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时常引起椎管狭窄。
4.腰椎管狭窄症如何分类?
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腰椎管狭窄(3%)和继发性腰椎管狭窄(97%)。
原发性腰椎管狭窄:由于先天椎管发育不全,以致椎管本身和神经根管矢状径狭窄,使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遭受刺激和压迫,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由于后天因素(退变、外伤、失稳、畸形、新生物,炎症等)造成腰椎管内径小于正常值,产生一系列症状与体征。
原发性腰椎管狭窄常见病因为:
1、先天性小椎管;2、软骨发育不良;3、先天性椎弓峡部裂及滑脱;4、先天性脊柱裂。
继发性腰椎管狭窄常见病因为:
1、退行性变的脊椎骨性增生、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侧隐窝狭窄、椎间盘病变等;2、创伤因素致脊柱骨折所遗留的畸形;3、椎弓峡部裂致椎体滑脱;4、脊柱侧弯以及其他一些骨病(例如Paget’s病等)。
根据神经根管部位分为神经入口狭窄、中间区狭窄、神经出口狭窄。
根据临床症状和狭窄部位分类
中央型腰椎管狭窄:又称马尾间歇性跛行;
神经根管型腰椎管狭窄:又称坐骨神经病变;
混合型腰椎管狭窄:既有神经根受压,又有马尾神经受压。
根据症状和狭窄区域分为中央型椎管狭窄、侧隐窝型椎管狭窄和椎间孔型椎管狭窄。此分型已经在临床中广为应用,但深究每一类型的定义和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中央型、侧隐窝型狭窄的概念都不严谨。另外“中央管和侧隐窝”解剖范围比较宽泛,不适于指导制定脊柱微创治疗方案。
腰椎中央管狭窄的再认识
目前认为中央管狭窄是指由椎间盘突出、关节突或黄韧带增生肥厚所导致的椎管中央区域的狭窄,但国内外对中央管的边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严格规定,尤其是中央管狭窄诊断层面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中央管狭窄主要发生在椎间盘水平,但腰椎退变主要发生在盘黄间隙及骨性侧隐窝区,因此诊断平面不应仅限于盘黄间隙水平。
我们知道,由于神经根逃逸作用,中央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狭窄程度常不成正比。因此,中央管狭窄亦应当是一个影像学或解剖学概念,而“中央管狭窄症”为一临床概念。而到底如何理解“症”的含义,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明确。
“中央管狭窄症”的概念在国内更加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