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的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层的椎体细胞以及椎体束的慢性的、进行性的神经变性疾病。发病率约为每年一到三或者十万,患病率为每年四到八或者十万,多数患病出现症状后三到五年内死亡,因此这个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较为接近。
上运动神经元的症状: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因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故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不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本症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下运动神经元的症状:多于30岁左右发病。颅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受侵,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如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者,称为进行性脊骨萎缩症,又因其起病于成年,又称成年型脊肌萎缩症,以有别于婴儿期或少年期发病的婴儿型和少年型脊肌萎缩症。倘病变主要累及延髓肌者,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或进行性球麻痹。
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的症状: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本病多在40~60岁间发病,约5~10%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进展快慢不一。
以上就是运动神经元病的类型以及表现症状了,由此可见这个疾病是非常残忍的,看着自己一步步的凋亡,患者也要对自己有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健康均衡的饮食,加强日常锻炼,再配合对症的药物治疗,是可以达到延缓和控制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的。
中医王常在医生辨证论治:
运动神经元(渐冻症)在中医来讲属于痿症,病因造成津血亏虚,从而导致津液、津血不足,无法濡养筋脉肌肉,使肌肉软弱无力,因此患者出现肢体乏力、无法随意活动等症状。
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则肌肉萎缩、肌肉无力。
王常在医生采用“健脑止萎汤”治疗此病,采用的是万人一病、一人一方针对性治疗的治疗方案,然而“健脑止萎汤”并不是成药,而是王常在医生根据他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并结合全国的康复患者所研发的一个经验方,所以王常在医生需要根据每一位患者不同的患病时间、患病程度、个人体质而辨证实施开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治疗案例:
钱女士,女,48岁。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乏力,之后症状一直持续,并慢慢加重,有时甚至起坐困难。1年前在平地行走时突然出现踮脚跛行,欲摔倒情况,休息30分钟后恢复。医院治疗,检查时发现,患者右小腿、右臂较左侧明显萎缩。
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肌电损害,运动神经元疾病不能排除。于是进行肌肉活检,最后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住院期间通过能量支持治疗,多处治疗无效,故来我处中医治疗。
初诊:“健脑止萎汤”加减治疗,治疗以益宗气为主。
复诊:患者右侧肢体有所改善,自觉行动较前利落,大便仍不甚行,苔白,脉沉。
三诊:患者右侧上肢肌力明显增高,未见跌倒发生,跛行已不甚明显。多语无气急,苔白,脉细。宗气不足,再调益之。
四诊:患者左右侧肌力对称,均达到Ⅴ级,右侧肌萎缩不甚明显,胃口渐开。苔白,脉沉细。
五诊: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精神开朗,目前继续服中药巩固治疗中。
健脑止萎汤治疗步骤:
①:健脾胃,调五脏,控制延缓病情的发展。
②:补肝肾,强筋骨,缓解病患现有症状,逐步恢复。
③:补气血,调阴阳,巩固治疗,防止疾病复发。
“健脑止萎汤”是王常在大夫结合中药配伍的千变万化辨证施治,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可使运动神经元患者控制疾病的发展速度,部分症状得到缓解,疗效理想。
运动神经元(渐冻症)现阶段的治疗目标很明确,就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为患者争取更长的有生活质量的时间,推迟死亡或气管切开的时间。从我国患者疾病特质的特异性上看,患者有望从积极的中医治疗中获益更多。
预约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