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一个城市一个大夫rdq

祝贺:“一个城市、一个大夫”多中心研究在Orphanetjournalofrarediseases发表!中国DMD人群的真实世界研究(自然病程)

研究核心与意义:中国DMD儿童大多可以在5岁之前被确诊,激素治疗有效,不同基因型表型不同,但是44号外显跳跃可治疗组(主要包括45号外显子缺失)及无义突变患者表型较轻。不同的基因型,激素保护作用不同,未来启动激素干预时间点也可能不同。

本研究是我国目前为止来自真实世界的最大数量的一组DMD患者的自然病程信息研究,为中国DMD患者入组全球临床试验提供重要依据。

研究背景: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肌肉疾病之一,近年来DMD、脊肌萎缩症等罕见病基因治疗发展迅猛,来自真实世界的自然病程研究,如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系研究对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及效果评判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描述一组DMD患者确诊年龄、丧失独立行走年龄(LOA)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对激素的不同治疗反应、生存时间等自然病史信息,为临床试验设计实施提供依据。

方法:以全国九家神经肌肉病中心门诊随访的DMD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队列研究。丧失独立行走的年龄和生存时间为主要终点事件。年龄大于等于5岁的入组患者分为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组和糖皮质激素未治疗组。基因突变类型分为大缺失突变,大重复突变和小突变。根据是否适合外显子跳跃治疗进一步对大缺失突变进行亚组分类。

结果:共有例DMD患者入组。大缺失、大重复和小突变分别占68.79%(/)、7.14%(83/)和24.07%(/)。本组患者确诊的平均年龄为4.59岁。激素未治疗组丧失独立行走(LOA)的中位年龄为10.23岁,泼尼松/泼尼松龙组为12.02岁,地夫可特组为13.95岁。适合44外显子、45外显子、51外显子及53外显子跳跃的缺失突变患者丧失独立行走的中位年龄分别为13.34岁、10.18岁、10.72岁及11.03岁,无义突变患者丧失独立行走的中位年龄为13.29岁。外显子44跳跃可治疗组和无义突变亚组的LOA年龄比其他缺失组晚。通过基因型和是否使用GC进一步分析亚组,GC治疗对所有基因型均显示显著的保护作用,不同的基因型对激素治疗的反应不同。外显子44跳跃可治疗组显示出更低的风险比(0.)。

结论:不同基因型的DMD患者临床表型差异较大,外显子44跳跃可治疗组的患者临床表型相对较轻。不同基因型对激素治疗反应不同,与其他基因型相比,这可能表明GC治疗对外显子44跳跃可治疗亚组具有更强的保护作用。这些数据对于设计未来的临床试验很有价值,临床试验设计需要进行更细的亚组分析。

本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吴士文教授牵头,张淑博士负责具体研究实施,云南中医药大学秦冬冬研究员负责研究质控及数据分析处理。

全国有共有9家单位参与研究。分别是(按研究入组病例数):

张淑博士(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吴士文教授(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吴丽文教授(医院)

李满教授(医院)

宋丽芳教授(医院)

魏翠洁博士(医院)

陆春玲主任(河北医院)

张晓莉教授(医院)

洪思琦教授(重庆医院)

马明明教授(医院)

本研究同时致谢:所有参与研究的患儿及其家庭,致谢美国Dr.ChingH.Wang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宋全伟博士在文章撰写、统计分析过程中所给予的帮助。

#############################




转载请注明:http://www.dxyangy.com/wszl/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