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通道相关肌病
钙通道肌病: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恶性高热、中央轴空病
钠通道肌病:先天性副肌强直、高钾性周期性麻痹、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
钾通道肌病:Andersen综合征、Morvan综合征
氯通道肌病:先天性肌强直、全身性肌强直
脂质代谢障碍性肌病
长链脂肪酸是持续运动和饥饿状态下重要的能量来源。游离脂肪酸通过脂酰CoA合成酶转化为乙酰CoA,长链乙酰CoA通过酰基肉毒碱转运酶(如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I)在线粒体外膜与肉毒碱结合,然后通过酰基肉毒碱转位酶进入线粒体内膜,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II转运此复合物分级为游离脂肪酸和肉毒碱,游离脂肪酸进一步参与β氧化,因此肉碱缺乏、CPT缺陷、脂肪酸β氧化障碍均可以导致此肌病。
肉毒碱缺乏性肌病:婴儿或儿童期起病,发病年龄1个月至7岁,脑病的最初症状时持续呕吐、意识,肌病表现有肌张力低下、慢性进展性近端肌无力,有时可有疲劳和运动相关疼痛,肌红蛋白尿罕见,肝脏不受累,肌活检发作期病理油红染色可见肌浆内大量脂滴空泡,以I型肌纤维受累为主,可有肌纤维破坏现象,电镜可见无界膜的脂质空泡平行或成簇样排列,肌纤维结构破坏,线粒体外型异常,治疗用肉毒碱替代治疗。
肉毒棕榈酸转换酶缺乏症,CPTII缺乏性肌病青春期或成人早期多见,男性为主,临床以持续运动(爬山、长跑)后或持续饥饿状态下反复出现肌红蛋白尿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痛性肌肉痉挛,波及颈肌、下背肌等,肌红蛋白尿不以痛性痉挛为先兆(与糖原累积病不同),肌电图正常,肌肉病理可正常,仅部分呈脂质沉积性改变,以I型纤维受累为主,
摘自第四版《实用神经病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