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cang欢迎阅读暖心爸妈第期推送每晚18点更新
又一个孩子,因为受了批评,跳楼轻生,
1月31日,江西一位15岁男孩因为受到班主任批评,从5楼跳下,万幸的是,一根电缆线起了缓冲作用,
男孩受了伤,但没有生命危险。
一提到批评,好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现在的孩子可批评不得,否则一怒之下不是跳楼就是自杀。”
00年1月9日,广东东莞,一名14岁男生被老师批评后坠亡;00年10月10日,广西平果,一名1岁女生因为作业没完成被家长批评,冲上楼顶轻生;
00年9月17日,湖北武汉,一名14岁男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转身爬上栏杆从楼上跳下身亡。
一批评就哭,一批评就把自己关房间,一批评就离家出走,甚至用自己的命报复你,换你后悔,换你痛哭流涕。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有错都不能教育了?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岩老师告诉家长:
当我们觉得孩子很脆弱,像一颗行走的炸弹时,恰恰说明,我们还不够了解孩子。
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
我们看到的是孩子脑门一热,一时冲动,背后可能是日积月累下的压力和内心绝望,
养育一个皮实,能经得起批评的孩子,需要从“心”认识孩子。
现在的孩子,心理并不脆弱
脆弱、玻璃心是我们对这一代孩子的评价,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就能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应,
将一个个年幼生命压垮的,只是:
作业没写完、把学校玻璃打碎、上网课被批评……
可王岩老师认为:这一代孩子其实并不脆弱。
这一代孩子所面对的社会压力、学业压力,与父辈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他们的心理韧性其实比父辈更强,承受压力的能力也进步了。
我们认为孩子脆弱,是因为我们忘了,自己小时候,很多对于“死”的看法也很轻率。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一份数据显示:
大约每6个中学生就有1个人有过自杀的想法;
大约每14名中学生中就有1人制定过自杀计划;
大约每37名中学生中就有1人采取过自杀行动。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敏感、冲动、叛逆、做事不计后果,
他们的大脑很容易受赌徒一样的多巴胺刺激,使得他们只看到眼前,而不能考虑长远的未来。
孩子的“脆弱”,也来自于成年人的傲慢,一种默认孩子的感受并没有那么重要的傲慢。
我们习惯用一种孩子还可以做得更好的逻辑,默认只要努力孩子一切都可以做到,
默认一个强大的生命就要经历各种挑战、质疑、痛苦,
默认孩子想要顺利成长下去,就得要容忍“高压”,
因为太习惯,以至于当这些“高压”放到孩子身上时,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
我们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孩子,拿着一把不太适合的尺子,戴着自己的眼镜,
当孩子做不好、受不了时,会奇怪:你怎么这么脆弱,说你两句就受不了,
事实上孩子的身心早已不堪重载。
今天的家长、老师、网友指责孩子“太脆弱”,有很大不公平的成分。
父母强加意志、言语相激,孩子表面上不说,其实内心已经压抑至极,这些压力难以释放,有的孩子就会走向极端。
即便有的孩子“看得开”、“心很大”,过一会儿就忘了,
但并不意味着孩子没有承受一样的痛苦,
有一句话,对父母很有用:
永远不能要求孩子,拥有和成年人一样的承受能力。
“平常”的批评,却是“利刃”
孩子做错事,就不能批评了吗?
能!
父母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了,但一定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比大人好面子多了,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我们认为很平常的批评,对孩子来说,却是“利刃”,
你太差劲了,全家人都被你拖累了,你不觉得丢脸吗;
我们家没有你这种怪胎孩子,出去别说我是你妈!
你真的很没用,我怎么生出个你这么不长进的孩子!
这些话就像刀子一样,对孩子的杀伤力巨大,足已把他逼入绝境。
前段时间浙江一个11岁的男孩,留下书信后离家出走。
他在信里写道:“我知道我是废物、窝囊废、累赘……”
原来前一晚他多玩了一会儿手机,妈妈让他罚跪两小时,可实际上这个男孩成绩优异,根本不像他说的那么顽劣不堪。
批评的意义,在于让孩子认识错误,但这些“口不择言”的批评,却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厌弃。
是孩子脆弱吗?显然不是,是大人的批评方式太过“用力”!
王岩老师说:
“其实孩子考得不好,做的事情不对,他自己也会觉得挺惭愧的,家长要做的不是给孩子添堵。”
孩子犯错,首先该面对的不是孩子,是自己的耐心,自己心里的郁闷,
“孩子考得不好,我的挫败感特别强,我受不了,要先发泄一下。”
真的把自己心里的火发泄出去,再来批评孩子,就更能照顾到孩子的自尊。
知乎上一位老师,分享了自己遇到的一件事。
一名家长向老师求助,说自己的孩子太差了,才考了7分,这位老师写了一段话,让家长读给孩子:
“我在群里看到你的分数了,你肯定也很难过吧,
今天改错改累没有?手痛不痛,这段时间复习任务重,你如果累了就跟我说,看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我相信你明天一定能够进步,但我希望你不要有什么压力,哪怕还是错的多我也不会责怪你,只要你尽力就可以了。”
春风化雨的几句话,既给了孩子足够的自尊,又让孩子内心充满温暖。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家长,难免会一时冲动说狠话,
但如果对孩子的批评,可以用这样的形式发出,
孩子会更愿意去反思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跟家长对抗,也不会被家长的批评中伤,做出冲动的傻事。
孩子抗挫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们常常低估爱的力量,却高估了管教的手段。
很多时候,我们误解了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就是给孩子压力,用激将法刺激他,用粗暴的方式打压他。
事实上,孩子能够更扛压,来自于更强大的心理能量,
当孩子遇到压力,紧张、焦虑时,能够迅速缓解的小方法,就是我们过去抱抱他,拍拍他的肩膀,拍拍他的背。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跟孩子的肢体接触越来越少,实际上这是一个损失。
握握手、抱一抱、贴贴脸,
不管孩子多大,在面对压力时,父母的拥抱,能够让他们感觉到温暖、舒服、放松、安全,也是他们最好的心理能量。
每个孩子面对批评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有的孩子,只轻轻落一片雪花,在他心里就会变成一块巨石,对压力、批评的反应更敏感。
对这样的孩子来说,最好的抗挫教育,就是体育锻炼。
运动不仅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压力,降低焦虑,赶走抑郁,
在运动中,孩子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跑得不快,跳得不高,力量不够,孩子在这些困难中会增加身体的耐受性、磨练心志、内心更加坚强。
在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下,
和同伴一起运动,也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提升了身体新陈代谢水平,孩子睡眠更好,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想法也会很少,压力得到释放。
最终,孩子还是要走向社会,他需要面对一些质疑、批评、甚至是对抗,
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批评、面对压力,
只是,要提醒自己,我们给的一定是好的方法和建设性的反馈,
而不是情绪发泄,更不是羞辱他,
这样孩子才真能从批评中长进,而不是负气受伤。
*作者:教育编辑部蜜蜂。来源:教育致力于为0~15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