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概念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西医疾病范畴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
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2)病机
风寒湿邪或风湿热邪乘虚侵入人体,留注经络关节,经络闭阻,不通则痛。根据感受邪气的偏盛而分为不同的痹证,如风邪偏盛而为行痹,寒邪偏盛而为痛痹,湿邪偏盛而为着痹,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热邪偏盛而为热痹;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闭阻经络,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症;病久使正气耗损,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症候。
总结: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三、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及体育爱好者易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
(2)临床表现: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肢节痹病的症状学特征。因致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或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麻木;或肌肤麻木;或肢节灼热而痛,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
(3)舌苔脉象: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涩。
(4)辅助检查: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的诊断。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1辨别寒热:风寒湿痹与热痹。《古今医案按》“湿热与风寒,痹症两大纲”
①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特点且发病一般较急;
②风寒湿痹则虽有肢体关节疼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及全身发热等表现,多为舌苔白,脉缓,病势较缓,遇阴雨天气常使疼痛加重。
1.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1.3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
1.4辨痰瘀:关节漫肿,结节,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紫暗、瘀斑,脉弦涩。
(2)治疗原则:
中药治疗:总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胜,分别着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在祛邪的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则需注意化痰祛瘀通络[1]。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
针灸治疗:总以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为主,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热痹只针不灸,泻法[2]。
(3)中药治疗
①行痹:
辨证依据
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症:恶风或恶寒,喜暖,肢节屈伸不利。
舌脉: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防风汤加减
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兼以养血通络;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茯苓:健脾祛湿;姜、枣、草:和中调营。
②痛痹
辨证依据: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缓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
方解: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升阳通痹。
③着痹
辨证依据:
主症:肢体关节重着,酸胀,疼痛。
兼症:肢体和/或关节肿胀,皮色正常,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
舌脉: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滑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
方解: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④尪痹
辨证依据
主症:病程长,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明显
兼症:疼痛时轻时重,筋脉拘紧,曲伸不利;肌肉痿缩,形瘦肢冷,面色无华;或脊柱僵硬,脊以代头,尻以代踵;
舌脉:舌暗红,有瘀点,脉细涩
辩证分析:
痰瘀交结,寒湿凝聚——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
正虚邪恋——疼痛时轻时重;
筋损骨腐,关节变形——筋脉拘紧,屈伸不利;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肌肉痿缩,形瘦肢冷,面色无华;
肾督亏虚,脊骨失充——脊柱僵硬,脊以代头,尻以代踵;
瘀阻于内——舌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补肾散寒,涤痰化瘀,搜风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3]
方解:桑寄生、杜仲、牛膝、熟地补益肝肾;川芎、当归、茯苓、白芍、党参补益气血
独活、防风、秦艽、细辛、肉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其他:六经辨治[4]:痹症初起多见邪在三阳之证,可按三阳证相应之法治疗:风湿在表,治以发汗散邪;邪郁化热,治以清热宣痹;少阳气郁,治以调气和血。若痹症日久从阳入阴,正虚邪恋,则取决于中焦脾胃的功能状态,以及肝肾阴血、阳气充盛与否,分别治以调补脾胃、温肾养肝、养血通脉,即按六经病三阴之证治疗。
痹证用药中的注意事项:
李向荣教授治疗痹症临床经验[5]:对于风寒湿重者,可加用海风藤、威灵仙、乌梢蛇以加强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也可酌情加用川乌。而经过多年临床使用,川芎常用至10~15g,白芍用至20~30g。方中合用加味二妙散,以加强祛湿之功,薏苡仁可用至60~90g,酌情加用黄柏。对痹证的病程较久,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常配伍全蝎、蜈蚣、白花蛇、乌梢蛇、露蜂房等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作用的虫类药,痹症日久,患者多有痰湿、血瘀,一般不用当归、熟地,以免滋腻阻滞气机,不利于经络疏通。
臧堃堂认为本病辨证应以祛风为先[6],辅以补气血、调肝肾、祛痰瘀,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治疗上善用药对组方配伍,药效甚佳,使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得以减轻,同时也充分证实了合理运用药对配伍在治疗痹症方面的优势。
(4)针灸治疗
1.1普通针刺方法
处方:局部取穴(以痛为腧),并根据部位循经取穴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
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环跳、居髎、秩边
股部: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
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通则不痛”,痹痛遂解。
加减: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
操作:各部位腧穴常规针刺。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肾俞、关元用灸法或温补针灸法。经筋
其他:吕元海[7]认为生活中许多事物都会引起痹症,如劳役过度、禀赋不足、大病、季节气候异常、起居调摄不慎等。汗法是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发汗的方式祛除邪气,使气血流畅、营卫调和。在汗法治疗饮用的热水中加入大枣、红糖、枸杞、生姜,其中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大枣与红糖具有补血中气的作用,再配合针灸具有舒筋活血的功能,这也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措施,局部部位可促进其血液加速流通,提升炎症物质的吸收,加强肌肉活动群,以刺激内源性物质达到止痛的效果。
1.2五体刺
五体刺的概念见于《素问》和灵枢,将针刺的深浅度,按病位的深浅排列为皮、脉、肉、筋、骨刺法。《灵枢·官针》“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筋痹治筋:刺筋法——关刺、恢刺
肉痹治肉:刺肉法——浮刺、分刺、合谷刺
骨痹治骨:刺骨法——“输刺”、“短刺”
脉痹治脉:刺脉络法——豹文刺、络刺、赞刺
皮痹治皮:刺皮法——毛刺
1.3筋针刺法
痹症,以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筋膜等组织,最易出现疼痛与运动受限等,或挛缩、积聚、粘连、结节、条索等筋痹症状的病理性改变。筋针“以痛为腧”,寻找筋结点、结筋病灶点、阳性筋结点等施以筋针治疗,有快速的疗效,可更好地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病变状况及促进关节活动[8]。
1.4筋痹解结三维刺法
基于“诸筋皆属于节”之理论,经筋在肢体呈现网络状、藤攀状、框架状、编笼状、层次状的结构,将上下肢、躯干等网织成一个立体结构,即呈现出经筋在关节处的三维立体构织。在关节前、侧、后施行三维刺法,多行纵向三维刺,可以是以疼痛最明显的一侧用针施治为主的多针三维刺[9];同一病变较深部位,也可是局部分层三维刺。对于诸如膝骨关节病、半月板损伤、或颈腰部局部以横向症状为主者,也可以行横向三维刺。基于“经筋结聚”理论之解结三维针刺法。四肢关节或骨骼处,是各经筋在循行中主要结聚之处,是多维结构,多呈现“条”“束”“片”状。施以三维针刺法,如行一穴多向三维刺,“扬刺”式三维刺,针对“条”“束”“片”之类长针三维刺,有以“角”“颧”“贲”中长度针刺三维刺,更有针对“结”“点”短针三维刺。基于“经筋间交合联系”理论之解结三维针刺法。十二经筋间呈现交合联系,呈束、片、面状,部分呈膜、点状分布。基于此理论的三维针刺法,包括痹痛症状明显病变处主要结构组织的三维刺,以及相交、合的痹痛病变处次要组织的三维刺,例如在股外侧肌处以足少阳经筋痹痛为主的三维刺法(前、后、侧),以及相交合的缝匠肌(足阳明经筋部分)为次的三维刺法。上述三维刺法之中,可以毫针三维刺、火针三维刺、针刀三维刺等。
1.5微针刀疗法
微针刀通过对筋结点处的粘连组织进行松解,钙化斑块被切断,提高机体的痛阈,从而减轻疼痛。配合牵拉拮抗运动牵拉肌肉组织,改善活动度,从而恢复关节肌肉力学平衡。最后经筋刺血法通过刺激血络,排出少量瘀血,达到通经脉、调气血、去瘀生新、通则不痛目的[10]。
1.6圆利针刺法
圆利针为《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的九种针具之一,用于“速刺治暴痹”[11],现代圆利针与普通毫针外观相似,针身加粗,既保持了圆利针粗大的特点,又有利于手法操作,患者耐受好。圆利针刺入痛点,其粗大针体对周围肌肉、韧带、筋膜形成挤压,使局部组织内部张力增加,紊乱的肌细胞得以迅速重新排列、恢复常态;出针后,组织内留有空隙,痉挛的软组织得以松解,同时减轻了组织间的粘连,改善了局部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促进了局部无菌性炎症的吸收[12]。大量文献提示圆利针治疗经筋病症、痹症疼痛疗效显著[13~15]。
1.6七星针配合闪罐法
皮痹或肌痹以皮肤有蚁走感或麻木感,无肌肉萎缩和活动受限为主的一种疾病。
《灵枢.五变》篇说:“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济生方.痹》亦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本病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
暑、湿之邪,久则淤血阻滞经络,经络失畅,肌肤失于濡养而致,中医以舒经通络为治疗原则。七星针又称皮肤针、梅花针,运用七星针叩刺皮肤微微出血,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起到疏通经络的目的。闪罐法是在闪火罐法基础上发展而来,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闪罐法更加强了闪火罐法的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祛风除湿、温固阳气、舒筋活络的作用。七星针配合闪罐法治疗“皮痹”效果显著[16]。
1.7火针疗法
“筋痹”,其病机为关节长期劳作,以劳伤气血、血不荣筋,致筋骨失于濡养,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关节,致经筋受损而发病,致使局部经脉不通,不通则痛。中医治疗多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主。火针疗法是中医传统针灸的一种,古“谇刺”、“烧针”等。《灵枢.官针》有载:“捽刺者,此燔针则取痹也。”火针疗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火针治疗对气血阻滞、经脉不通以及经筋病等痹症导致的疼痛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火针可以直接对相关穴位及病灶进行刺激,进而其增强人体阳气、激发经气的作用,还能对人体的脏腑机能起调节作用,疏通人体的经络,行气血。火针通过对人体的腧穴进行灼烙,将经脉脉络的外门开启,引出病邪至体外,进而发挥改善或者消除局部组织充血、水肿、钙化、挛缩、渗出、缺血、卡压粘连等病理变化,促进神经细胞及组织康复及再生[17]。
其他诸如浮针、铍针、拨针、粗银针、过梁针、温针灸等疗法治疗不同类型痹症的方法不做过多赘述。
参考文献:
[1]曹庆乐.中医药辨证论治痹症临床经验[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6(13):56.
[2]刘宝虎,郑嘉太,郭永明.郑魁山教授针灸治疗痹症临床心识[J].中国针灸,,35(6):-.
[3]陈光友.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针灸治疗痹症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17(91):.
[4]杜盼,朱辉,朱爱松等.基于六经辨证理论探析痹症临床辨治规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4(2):-.
[5]黄杰,李向荣.李向荣教授治疗痹症的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6(24):75-76.
[6]梁裕琪,袁立霞.臧堃堂治疗痹症思路及药对运用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4(5):-.
[7]吕元海,杨志国,逄明芬.针灸配合汗法治疗痹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4(80):.
[8]羊妹琴,邓忠民,余丽金,等.基于《内经》“皮脉肉筋骨理论”浅析针刺治疗软组织损伤[J].四川中医,,36(7):42-44.
[9]吴中朝.痹症:针灸疗法的优势病种[J].针灸杂志,,32(18):.
[10]廖咏枝,聂斌,王颖珊,等.聂斌运用微针刀经筋刺血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痹症验3则[J].湖北中医杂志,,40(8):19-22.
[11]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7.
[12]胡超伟.圆利针疗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43.
[13]刘睿智,娄必丹.圆利针阿是穴合谷刺配合体针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9(4):14-17.
[14]谢定邦.圆利针结合刺血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J].中国针灸,,33(10):.
[15]管晨彤,王庆章,赵文冰,等.圆利针结合蜡疗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观察[J]针究临床杂志,,30(7):35-37.
[16]白瑞雪,贾小红.七星针配合闪罐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J].内蒙古中医药,,(28):50
[17]黄娜.火针治疗反复发作肱骨外上髁炎疗效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84):26-2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