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一下什么是胃癌?
胃癌是指原发于胃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中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在中国古代,没有胃癌的称呼,但不少古医籍有“胃脘痛”、“伏梁”、“反胃”、“嘈杂”病名,按照症状预后描述,类似现代的胃癌。比如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言:“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胃癌的发生多以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加之饮食、情志所伤而致。饮食内伤是主要致病因素,包括过食生冷、饮食无律,常进食熏制、腌制、炸烩、霉变食品及饮酒无度等,致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痰湿内生,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聚而成形,发为本病。胃癌临床表现以消化不良、胃脘疼痛及包块、呕吐、黑便以及贫血消瘦等为常见。
中医对于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胃癌术后调补,放化疗后的益气养血,以及不可手术,无法耐受放化疗胃癌患者的治疗,尤其是老年高龄胃癌患者。中医治疗胃癌重在辨证,辨证准确,药物凑效,否则药物偏离病症,会导致服药无效。中医辨证要点如下:对胃癌辨证要分清虚与实的关系,虚是以脾胃气虚为主,还是以胃阴不足为主,脾虚是否及肾等;实则要分清食积、气结、热蕴、痰凝、血瘀何者为患,或协同为患。本病辨证尤需注意舌苔的变化,苔乃胃气所附,舌苔厚口臭乃食积不化之象;苔白而腻、口黏且甘,乃湿邪为患;苔黄口燥则有化热之势;苔花剥则胃阴伤矣。临床观察胃癌的舌苔以厚腻苔或花剥苔多见,舌质则以裂纹舌、淡黯舌为多,脉象多沉缓、濡,提示胃癌辨证以脾气虚、胃阴不足、痰湿夹瘀多见。
其次说一下胃癌的中医辩证治疗及临床用药有有哪些?
1、中医治疗胃癌首先要明辨虚实。“虚是以脾胃气虚为主,还是以胃阴不足为主,脾虚是否及肾等;实则要分清湿浊、痰凝、热蕴、气结、血瘀何者为患,或哪几个方面合而为患。胃癌辨证尤需注意舌苔的变化,因为舌苔乃胃气所附,舌苔厚腻乃积食不化之象(消化不良);苔白而腻、口粘且甘,湿气较重;苔黄、便秘、口燥舌干乃胃热之像;花剥舌苔则预示胃阴不足。从我自己曾治疗过的胃癌患者看,多数胃癌患者舌质多以淡暗、苍白或者瘀紫为多见,舌苔多以白厚腻苔或者光红无苔为主,脉象多细弱、或者弦滑,说明胃癌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气虚、胃阴不足、痰湿夹瘀三大型。
2、胃癌的中医治疗应该把健脾、强胃、理气原则放在首位。健脾的药,可选用炒白术、黄芪、党参、太子参、山药、炙甘草、炒扁豆、生苡仁、茯苓、苍术等;强胃药可选萝卜籽、炒麦芽、焦神曲、炒谷芽、焦山楂、鸡内金、缩砂仁等;理气药可选陈皮、青皮、枳壳、厚朴、苏梗、香附、柴胡、丁香、大腹皮、香橼、木香等。
3、日常用于胃癌治疗,据报道较为有效的中草药有这么几类:清热解毒类常选半枝莲、藤梨根、龙葵、菝葜、丝瓜、苦参、白屈菜、干蟾皮、野葡萄藤、水杨梅根、半边莲等;化痰消肿类常选半夏、皂角、胆星、八月扎、浙贝母、瓦楞子、黄药子、牡蛎、全瓜蒌、蛇莓、柘木等;化瘀散结类常选急性子、穿山甲、水红花子、三棱、莪术、姜黄、桃仁、水蛭、夏枯草、丹参、元胡、郁金等;
4、胃癌晚期阶段要注意补肾。晚期胃癌,尤其是经手术、放化疗一通治疗后,多数患者体弱乏力、症状多端,中医辨证多属于脾虚及肾,因此对该阶段胃癌的治疗,需在正常辨证基础上酌加补肾之品,如补骨脂、制附子、鹿角胶、益智仁、巴戟天、仙灵脾、山萸肉、杜仲、仙茅、冬虫夏草等。
总体来说,胃癌中医治疗应以健脾开胃理气贯穿始终。健脾以补脾气、健脾利湿药为主,方剂可选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开胃进食汤等,可选用炒白术、黄芪、党参、太子参、山药、炙甘草、扁豆、生苡仁、茯苓、苍术等。开胃则以消导药为主,可选莱菔子、炒麦芽、神曲、谷芽、焦山楂、鸡内金、砂仁等。理气包括疏肝气、理脾气两类,气行则血行瘀化,气行则水行湿化。常用药为橘皮、青皮、枳壳、厚朴、大腹皮、香橼、木香、香附、柴胡等。第三,谈谈中医对胃癌的具体临床用方
1、辨证施治
(1)肝胃不和
主证:胃脘痞满,时时作痛,窜及两胁,嗳气不舒,或进食发噎,口苦心烦,时有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或沉弦。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党参1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代赭石15克,枳壳12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川楝子10克,郁金10克,法半夏9克,黄连6克,甘草6克,川芎12克,生姜10克。
(2)脾胃虚寒主证:胃脘隐痛,绵绵不断,喜温喜按,进食生冷痛剧,进热食则舒,泛吐清水,恶心呕吐,或朝食暮吐,大便溏泻,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四肢厥冷,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或稍滑润,脉沉缓或沉细。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方药:理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熟附子10克(先煎),党参12克,吴茱萸6克,良姜10克,砂仁6克,茯苓15克,甘草3克,干姜3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生姜5克。(3)瘀毒内阻主证:胃脘部可扪及肿块,硬如坚石,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或向后背放射,拒按,呕吐污血,大便色黑,面色晦暗,眼眶黯黑,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脉络紫胀,苔黄或黄厚,脉弦细或弦涩。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清热解毒。方药:膈下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当归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元胡12克,枳壳15克,丹皮10克,蒲黄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台乌10克,五灵脂15克,川楝子10克,三七粉6克,甘草10克。(4)胃热伤阴
主证:胃脘灼热,嘈杂,痞满吞酸,食后痛胀,口干欲饮,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或光红少苔,脉弦或弦数。
治法:滋阴清热,养胃和中。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
北沙参15克,麦冬15克,玉竹10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克,花粉12克,黄柏12克,生地20克。
(5)脾虚痰湿
主证:胸膈满闷,呕吐痰诞,进食发噎不利,胃脘疼痛,面色浮肿,纳呆,乏力,口淡无味,舌质淡红或有齿痕,苔白腻,脉细滑。
治法:健牌利湿,化痰和胃。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30克,山药1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浙贝母15克,苡仁20克,山楂20克,木香10克,莱菔子15克,甘草6克,白花蛇舌草30克,枳实10克。(6)气血两虚
主证:胃脘隐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自汗盗汗,心烦失眠,面色萎黄,消瘦,神疲乏力,下肢水肿或有腹水,大便稀溏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瘦小光红,苔薄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健脾益胃。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0克,黄芪30克,枸杞子20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茯苓20克,补骨脂15克,大枣10克,甘草9克,女贞子20克,仙灵脾15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阿胶15克(烊化)。
加减:胃痛加延胡索、香附、五灵脂、八月札、九香虫;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陈皮、旋覆花、代赭石、柿蒂、盐香;吐血加三七粉、白茅根、仙鹤草、藕节、血余炭、海螵蛸、白及;腹胀加大腹皮、槟榔、砂仁、炒莱菔子、枳壳、厚朴;便血加地榆、槐花、仙鹤草、三七粉、棕榈炭;便溏加炒苡仁、葛根、黄芩;便秘加肉苁蓉、当归、瓜蒌、火麻仁;贫血加大枣、枸杞子、三七粉、阿胶,鹿角胶,熟地等。
2、中成药
(1)云南白药:功能止血镇痛,消炎散肿,活血化瘀,化腐生肌。本药作用广泛,近来报道有抗肿瘤作用,可用于胃癌的治疗,对癌症术后或放疗后溃疡有促进愈合的作用。
(2)复方天仙胶囊:功能益气养血,清热解毒,散结止痛。主治消化道恶性肿瘤。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
(3)西黄丸:每次3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治胃癌。
(4)六神丸:每次20丸,每日3次。适用于瘀毒内结型胃癌患者。
(5)木香顺气丸:每次6克,每日2次。适用于胃癌症见反胃吐逆,大便秘结者。
(6)华蟾素注射液:为蟾酥经加工提取制成的水溶液注射剂。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有镇痛、升白细胞作用,可用于胃癌的治疗。肌内注射,一次2~4毫升,每日2次,4周为一疗程。
静脉滴注:每次10~20毫升,加入毫升5%葡糖注射液中静脉缓慢滴注,每2一4周为一疗程。
(7)鸦胆子乳剂:以鸦胆子油为主要原料经乳化制成的油水型载体抗癌药。可用于治疗胃癌。口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30日为一疗程。静脉滴注法:以本制剂1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毫升中静脉滴注,一日1次,30日为一疗程。
3、有效复方
(1)人参、茯苓、姜制厚朴、枳壳、煨三棱、制半夏、白术各等份。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用米汤送服。(《三因方》)
(2)半夏5克,桔梗、前胡、鳖甲各3克,人参2克,干姜、枳实各1克,吴茱萸0.5~1克。水煎服。(《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3)苦豆子5粒,生姜3克,蒲公英6克。共研细粉,开水送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4)大枣1枚去核,用斑蝥1只去头翅入枣内煨熟去斑蝥。空腹食之,温开水送下。(《医部全录》)
第四,胃癌的针灸治疗之简介
中医治疗除了采用中医药方之外,还可采用针灸疗法。那么中医针灸具体要怎么来做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两种针灸治疗胃癌的方法。
1.体针治疗胃癌
中医取穴:
主穴:中脘、章门及其相应的背俞。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膈俞、脾俞、行间、丰隆、公孙。
针灸的作用原理:扶正祛邪,调理脏腑功能。取胃募中脘、脾募章门补其元气;胃经合穴足三里培土御木,配肝经荥穴行间泄木安土治肝胃不和;足三里、三阴交、隔俞、脾俞和胃健脾,滋阴补血,升清降浊,扶正抗癌,故可用于气血双亏;丰隆、公孙化痰散结,健脾运湿,可用于湿积聚;脾肾阳虚怕冷者,灸背部俞穴;耳针镇痛安神,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躯体内脏功能。
操作方法:体针得气后进行提插捻转补泻,令针感传向病所或沿经络上下传导,留针20分钟。中间行针2次,或用治疗仪通电20分钟。耳针进针后略加捻转3分钟,留针4~8小时。隔日治疗1次,20次为1疗程。而对于胃癌晚期,对患者来说不论是手术还是化疗都难以承受。这时候采用针灸治疗可以改善症状,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具有治疗和延长生命的作用。
2.针加灸治疗胃癌
中医取穴:
主穴:第一阶段分6组:①大椎、身柱;②神道、灵台;⑥八椎旁夹脊;④脾俞;⑤胃俞;⑥足三里。第二阶段分2组:①公孙、丰隆、照海、手三里、足三里、内关、列缺;②上脘、中脘、下脘。第三阶段:胸11~12。
配穴:滴水不入,加金津、玉液、天突;发高热,加曲池、外关;吐血,加血海、膈俞、尺泽。
针灸作用原理:挟正,温阳,散结,活血化瘀。
操作方法:第1阶段为麦粒灸(化脓灸),每次1组,每穴7~9壮,隔日灸1次,每次灸毕,用灸疮膏贴在灸穴上,使之化脓,在化脓期进入第2阶段。第2阶段针、灸并用,第1组针刺用提插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度,每周针3次,15次为1疗程;第2组隔饼灸,药饼下垫丁桂散少许,每次灸3~5壮,直到背部灸穴化脓净,结痂脱落。药饼制法: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小茴香、苍术、川乌、草乌各等份,共研细粉加蜂蜜、葱水调制,捏成药饼,如五分硬币大,约7mm厚,上穿数小孔。第3阶段为华佗夹脊刺。配穴用于第3阶段,据症选用。综上所述,林林总总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中医治疗胃癌的一些经验及临床操作,但是具体到了临床治疗之中,还需要分清病症,辩证治疗,方能收到一个良好的预后效果。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勤求博采,普济苍生。高大夫与恩师脾胃病临床大家—国医大师李佃贵先生合照
具体咨询问诊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