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6月21日电(贺劭清张喆)记者21日从四川农业大学获悉,近日该校动科学院“猪遗传育种团队”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猪不同组织基因转录调控图谱揭示组织特性及转录进化动态》(APigBodyMapTranscriptomerevealsDiverseTissuePhysiologiesandEvolutionaryDynamicsofTranscrip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为深入解析猪肉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并为下一步分子育种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促进猪作为人类生物学和疾病的生物学模型奠定了基础。
“猪肉的脂肪分皮下脂肪、肌间脂肪、肌内脂肪三种。通常我们说的这块肉太肥,指的是皮下脂肪太厚,而猪肉好吃的关键,要看肌内脂肪含量。”该论文第一作者金龙说,这一研究正好揭示了猪肉好吃的秘密。
该研究特别针对猪重要经济性状——骨骼肌生长开展研究。骨骼肌是动物躯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到产肉动物体重的约40%。肌纤维作为骨骼肌的主要组成单元,分为慢速氧化型(I型)、快速氧化型(IIa型)、快速酵解型(IIb型)与中间型(IIx型)4种,其类型的差异是影响产肉动物肌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去的大量研究通常将多种骨骼肌视作同一类组织,关于不同部位骨骼肌的遗传和转录调控特性并未有精细、深入地探究。此次研究进一步完整构建了从头部、前肢、躯干到后肢,共47种不同部位骨骼肌的精细转录调控图谱,并明确了其在能量代谢和收缩特性等方面的分子调控差异,将为农业动物产肉性状提供重要指导。“比如现在炒回锅肉喜欢用五花肉,也许以后用背脊肉也可以达到同样的口感。”金龙介绍。
同时,此项研究为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四川是全国养猪大省,养猪历史悠久,地方猪种资源丰富,有成华猪、内江猪、雅南猪、乌金猪(凉山猪)、盆周山地猪(青峪猪和丫杈猪)等。
如何充分科学利用中国丰富地方猪种资源,培育兼顾生长性能和瘦肉率的新品种(系),特别是在低背膘厚前提下维持合适的肌内脂肪含量,以确保肉质优良,也是当前农业动物育种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