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罕见,更需关爱新冠病毒防控科普

因为罕见,更需关爱

尚文静刘芸

刘芸(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缩写:SMA)又称脊肌萎缩症。患者脊髓内的运动神经细胞受到侵害后,会逐渐丧失肌肉力量,渐渐的各种运动功能、吞咽功能、呼吸功能受到侵害。SMA虽然会造成患儿严重的运动障碍,但他们会思考、会学习、会与他人社交互动,关键是还很聪明,这都是他们的闪光点,不妨用这些美好的闪光点,开启一段快乐的时光“热爱每一天”。这也是小编所倡导的在治疗的同时,也要一起历经美好时光。

现在,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SMA的表现有哪些。

常见分型

根据发病年龄和肌无力严重程度主要分为SMA-I型、SMA-Ⅱ型、SMA-III型,即婴儿型、中间型及少年型,少年型发病率最低。

共同特点

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与肌萎缩。智力发育及感觉均正常。

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

也称为SMA-I型或Werdnig-Hoffmann病,俗称“卧者”。

本型部分病例在宫内发病,胎动变弱,半数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即可发病,且几乎均在5个月内发病。出生后即有明显四肢无力,喂养困难及呼吸困难。

临床特征表现

?对称性肌无力:首先双下肢受累,迅速进展,主动运动减少,近端肌肉受累最重,不能独坐,最终发展手足尚有轻微活动。

?肌肉弛缓、张力极低:患儿卧位时两下肢呈蛙腿体位,髋外展,膝屈曲的特殊体位。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肌肉萎缩:可累及四肢、颈、躯干及胸部肌肉,由于婴儿皮下脂肪多,故肌萎缩不易发现。

?肋间肌麻痹

?运动脑神经受损:以舌下神经受累最常见,表现舌肌萎缩及震颤。

中间型脊髓性肌萎

也称为SMA-Ⅱ型、中间型SMA或慢性SMA,俗称“坐者”。

发病较I型稍迟,多于1岁内起病,进展缓慢,患儿在6~8个月时生长发育正常,多数病例表现以近端为主的严重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

许多Ⅱ型患儿可独坐,少数甚至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站立或行走,但不能独自行走;多发性微小肌阵挛是主要表现;呼吸肌、吞咽肌、面肌不受累,括约肌功能正常。

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

又称SMA-III型,也称为Kugelberg-Welander病、Wohlfart-Kugelberg-Welander综合征或轻度SMA。俗称“行者”。

是SMA中表现最轻的一类。本病在儿童晚期或青春期出现症状,开始为步态异常下肢近端肌肉无力,缓慢进展。渐累及下肢远端和双上肢。

表现为神经元性近端肌萎缩。能行走的SMA-III型患儿可出现蹒跚步态,腰前突,腹部凸起,腱反射可有可无。维持独立行走的时间与肌无力的发病年龄密切相关。

存在的并发症

肺炎、营养不良、骨骼畸形、行动障碍和精神心理问题等。

SMA居家康复原则

尊重孩子的需求,享受快乐的时光。

持续性治疗:要相信最好的治疗师是爸爸妈妈自己。

维持现在的功能状态(宝贝能够坐着,就要维持“坐”这个功能)。

预防退行性病变:强调即刻开始干预,再晚发现都不算晚。

最舒适的照料:让孩子开心舒服为主。

SMA居家康复指导及游戏策略

I型:“卧者”

①姿势控制:维持功能位、体位变化。

②呼吸训练:

在有辅助的条件下卧位转换为坐位,避免重力对呼吸肌的影响。

颈部直立位给予良好的支撑(爸爸妈妈可以用手帮助头部稳定),保持气道通畅。

③肌力训练游戏:目的是维持现存的肌力。

(I型多对称性无力,首先双下肢受累,肌肉弛缓,肌肉萎缩)

此游戏可以引诱孩子抬腿、伸手,父母可在旁逗引玩耍。

④中线位训练:使双手能被患儿看见,通过游戏延长注意时间,增加手部运用。

(坐位下,放一些玩具,训练抓握,强调宝宝的主动参与)

⑤辅具支持:使用支具保持姿势,夜间应佩戴矫形器至少60分钟,最好整夜佩戴;合适的轮椅适配。

⑥营养:

应调节患者热量、液体、常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及喂养时间,建议进行营养状况检测。

保证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促进骨骼健康。

II型:“坐者”

①预防关节挛缩

矫形器、站立架持续牵伸。

双侧肢体活动的对称性很重要。

保持足的功能位。

俯卧位,牵伸髂腰肌。

患儿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

②呼吸训练

(在座位下,吹颜料等游戏)

③肌肉训练

坐姿下的训练,可以拿玩具进行上举投递等小游戏,或是和孩子看书,把书本渐渐抬高,这样可增强近端的肌肉运动的机会。(所选择的游戏一定是宝宝喜欢的哟,以增强其动机,促进参与)

(II型常近端肌力弱于远端,肩膀附近肌力比手部附近肌力弱)

④坐姿管理

坐姿矫正椅、轮椅→重视骨盆的控制。

胸廓矫正背心→包裹髋关节,防止脊柱后凸。

不断转换姿势:坐→卧→转身。(1~2小时就要换一次哟)

⑤支具辅助

使用胸部支具维持姿势和提高功能。夜间应佩戴矫形器至少60分钟,最好整夜佩戴;支具每周至少佩戴5次。

步态训练设备、利用上肢可移动式手臂支撑辅助上肢功能。

⑥营养

出现生长障碍的患者,应补充营养辅助品,调节热量、液体、常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摄入。

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

建议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需配合充分补充液体。可适当服用肠道调节药物缓解便秘。

III型:“站者”

①移动训练:最省力的方法(宁行走不跑步),可以和家人一起散步、逛超市、逛花园。

②辅具支持:辅具支持下行走,爸爸妈妈一定要记住行走的姿势不是重要的,我们宝贝只要能走,愿意走就会更好。

③预防

关节挛缩(轻柔缓慢的牵伸,不能出现疼痛,可向专业人士请教)。

跌倒骨折。

④营养

按指导标准限制热量摄入,避免出现肥胖。如患者出现体脂增加或其他糖尿病前期症状,应及时告知患者并建议其进行相关检查。

如需要,为患者提供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以促进骨骼健康。

温馨小贴士

?我们既要延缓病程,也要和宝贝一起快乐的度过,可以在游戏中一起互动,给父母和孩子美好的回忆。

?不要刻意强调训练,当孩子感觉到累了,一定要好好休息(他们都是很容易疲劳的宝贝)。

?穿鞋是很重要的,可以减缓足踝挛缩进程。

?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交一个好朋友也是一种好的心理支持。

康复即生活,生活即康复!

衷心祝愿每一位宝宝拥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

绘图:杨波

文案编辑:李庆银田一勤

文章来源: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科普


转载请注明:http://www.dxyangy.com/wssl/5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