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活
馆
不打孩子憋到心梗?
新闻摘要
日前,朋友圈一篇有关“打孩子”的调侃文章引起热议,许多家长无奈选择用打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对此专家表示,孩子犯错,家长要做到的是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与孩子之间产生共情,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孩子从错误中进步。
日前,一条《现代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孩子打太少了!》的调侃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家长们纷纷转发,并热火朝天地讨论如何“技术性”打孩子:既不会造成伤害,又能长记性。然而调侃归调侃,专家严肃地表示,打孩子是要不得的。哪怕是偶尔打打非要害部位的行为,也要尽可能避免。在絮絮叨叨讲道理和动手的同时,还有一条中间的路,那就是与孩子“共情”,在孩子犯错后,共同讨论减少不良后果,避免错误再度发生的办法。
无奈家长:说不通只能动手了
这篇爆款文章,以调侃的语句列举了打孩子的几大好处:提高教育效率,孩子的肌肉会快速反应,脑细胞也会积极运作,不但会考虑类似于“往哪儿跑?让妈妈打哪儿比较不疼?”这样的现实问题,也会顺带思考“我做什么了,挨一顿胖揍?下次是不是就别干这种蠢事了”这种较高层次的问题;增强身体和精神的抗压能力,小时候经常挨打的孩子,心比较大,皮比较厚,长大后在社会上遭受挫折时,也不觉得是多大的苦,知道感恩;成材的概率也比较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让他们有草一样谦卑和顽强的生存力。被孩子们折磨得高血压、心脏病的家长们,纷纷笑言找到了揍熊孩子的“理论基础”。
在家长群里,大家都说不是自己简单粗暴,而是这一届的孩子实在是太难带了。妈妈们的声声控诉,真是让“听者伤心,见者落泪”。徐女士说,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也读过不少育儿书籍,掌握不少理论基础的妈妈,在女儿9岁半以前,她都是奉行讲道理的教育方法,几乎没打过孩子。耳濡目染下,女儿成长为辩论好手,甚至青出于蓝。“你跟她讲一句道理,她有十句等着,而且全都是歪理。这样讲下去,作业都不用做了,尽辩论了。”在口才已经不占优的情况下,徐女士终于选择了动手。“讲道理讲不过她,打目前还打得过。”徐女士说,挨打之后,女儿就老实了。她每次都用手打屁股,肉打肉,打得自己的手也生疼。“打完我问女儿疼不疼,她说疼,然后问我疼不疼,我说不疼才怪呢!她说那就别打了。”谈起跟女儿“斗法”,徐女士又好气又好笑。
有妈妈还支招如何“技术性”打孩子:男孩子适当打一打,女孩子要少打。打手背,小腿肚子效果好。不要打脸,太伤自尊,力道大了还可能致聋,打头可能打出脑震荡,也不可取。至今很少打孩子的家长,也“蠢蠢欲动”,表示自己目前还停留在“吼娃”阶段,但已经濒临“出手”的边缘了。当当妈表示,自己好几次吼娃吼到缺氧,还试过自己边吼边哭,孩子倒是显得十分淡定。事实上,在挨打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是极其丰富的。从小学打鼓,现在已经小有所成的女生玖玖在练习的时候,没少挨爸爸打。爸爸气极的时候,会拿拖鞋打非要害部位,理由是“拖鞋比较软”。挨打的玖玖说出了她的报复计划:“等我以后出名了,上电视接受采访,我就会说小时候学打鼓,我爸爸是拿拖鞋打我的。”
专家:设冷静角,与孩子共情
有着30多年教龄,对正面管教也有深入研究的花都区狮岭夏山小学校长黄永平认为,打孩子绝对是错误的教育方法。她发现,在学校里出现很多行为问题,诸如跟同学打架、上课眼神无法聚焦、走神到外太空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在家常常挨打的。“孩子不能打,打一次就可能在心灵上留下印记。或许当时没什么,但被责打的屈辱感和阴影,到了成年期会慢慢浮现出来。”黄永平说。至于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取决于孩子和家长爱的链接程度。亲子关系是彼此信任的、有爱的,家长偶尔失控打了孩子之后,马上诚恳地向孩子道歉,并一起解决孩子为什么会挨打的问题,就不会给孩子留下很大的心理阴影。如果亲子关系不是那么亲密,孩子感觉不到无条件的爱,那么责打就会给孩子心灵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那么,不挨打的孩子会不会脆弱如温室的花朵呢?从小挨打的孩子,抗挫折能力会更强么?在黄永平看来,抗挫能力,指的是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会轻易退缩,会想办法解决;在与人交往时,如果被羞辱,被压迫,懂得据理力争,为自己争取权利。但是打孩子是无法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的。责打孩子带来的后果更有可能是叛逆、愤怒、报复和退缩。打孩子还有一个很独特的效应:等价交换。按理说,在孩子犯错后,应该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犯错了,下一次别再犯,要让孩子产生愧疚感。但如果家长打了孩子,孩子就会想“我已经挨打了,付出了代价了”,这就成了等价交换,还会为亲子关系埋雷。
如果家长真的被熊孩子气到冒烟,如何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呢?黄永平建议,在家里设一个冷静角,当家长感觉快要失控了,马上离开让自己失控的人和场所,去冷静角冷静一下。另外,家长之所以会被熊孩子激怒,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容易焦虑。孩子犯错,家长要做到的是与孩子之间产生共情,承认错误已经发生了,然后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或者弥补损失,这样才能从错误中进步。如果说不通,孩子就是不愿意承认错误或者拒不改正,那家长可以做“麦田守望者”,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例如孩子做作业拖拉,那要承担的后果就是很晚才能睡觉,没有玩耍的时间,或者完不成作业挨老师批评。“小的时候犯小错,付出了代价,知道了后果,从中吸取了教训,长大了才不容易犯大错。”黄永平说。
新闻摘自广州日报,刘晓星
大教育,小欢喜
新闻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个层面越发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更加支持家庭教育的发展,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局面逐步形成,家庭教育展现出良性的发展状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家庭到学校,从教育部门到妇联,社会各个层面越发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更加支持家庭教育的发展,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局面逐步形成,家庭教育展现良性发展。
爱心陪伴——我的成长盼望你全程参与
故事1
北京高中生小正的遭遇让很多人唏嘘不已。他的家庭条件非常好,原本是别人羡慕的“成功人士”之家。可小正的父母工作太忙了,要么出差要么出国,他还在襁褓中就被寄养在姨姥姥家,直到6岁上小学才回到父母身边。
“他父母对自身要求高,对儿子也寄予厚望,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了‘强势’‘冷漠’的角色。”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杨新娥后来通过与小正及其父母长谈发现,这对父母不仅对孩子被同伴欺负的情况毫无察觉,还经常批评甚至打孩子。
初中开始抑郁,高中严重抑郁,最终在一次冲突中爆发,小正涉嫌故意杀人。悔恨让小正的父母不停地流泪,但孩子的成长再也不能“复盘”。
故事2
远在公里外的云南省昆明市,坐在轮椅上的徐瑞阳说起自己的生活一脸阳光灿烂。两岁时就被确诊为“脊肌萎缩症”,医生曾断言她活不过四岁。但徐瑞阳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到处找医生、想办法给她治疗,并不断鼓励她“身体跟别人不一样,但是其他方面你不比任何人差”。
尽管徐瑞阳再也没有站起来,但在幸福家庭的滋养下,这个轮椅上的姑娘一路成为“学霸”,今年高考以分的好成绩被四川外国语大学录取。徐瑞阳说自己很感谢爸妈:“他们一直支持、鼓励和引导我,总是鼓励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父母也需要学习——我跟孩子一起成长
“现在给大家30秒时间,把手上的A4纸撕碎。”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山东济南泉城公园的一角,一位穿着“社会义工”背心的志愿者高声地说。
话音刚落,40多位父亲和孩子立马行动了起来。孩子手劲儿小,撕了几下之后,就交给一旁的爸爸。不到半分钟,一张纸便被撕得稀碎。
“现在再给大家5分钟,请把这张纸拼回去。”这位志愿者又高声地说。“当时在场的爸爸和孩子都懵了——这纸哪能再拼回去?”山东济南舜耕小学“爸爸俱乐部”负责人祝海龙笑着说,这是“爸爸俱乐部”在新学期组织的活动,主题是帮助孩子与家长了解垃圾分类的内涵与意义。
舜耕小学“爸爸俱乐部”成立十年来,定期安排爸爸们走进教室上一堂课、组织校内篮球赛等活动,先后有多位爸爸参与其中。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了“家长护卫队”“辣妈联盟”等家长组织,家长和学校成为互融共生的生态教育共同体。
“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越管逆反心理越强”,湖南涟源市民卢顺利对此体会很深。她有两个孩子,“家庭教育”一直是她最大的挑战。“以前教育孩子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教育,这让孩子难以接受,我也很郁闷。”
“不少家长、孩子都因为教育不对称痛苦不堪。很多家长来学校找老师求助,希望我们能‘支招’家庭教育问题。”长沙砂子塘泰禹小学校长李臻说。
给家长“立规矩”——让爱聚在孩子身边
故事1
女儿五年级下学期开始,河北石家庄市民边娜母女俩的关系就变得紧张。
“她开始不听话、有自己的主意,质疑我的决定。”边娜开始觉得同孩子的沟通方式必须调整,尤其是一天母女俩因为写作业不及时的问题引发了争吵,女儿质问:“妈妈,你每天除了让我写作业,还关心其他别的事情吗?”
许多家长都有过跟边娜一样的困扰,面对这种状况,河北省教育厅创立“家长第一课”,邀请家庭教育名师,对家长进行年度家庭教育解读和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新年级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典型表现。
故事2
南京市鼓楼区马颖雯一家以前相聚的时间并不多,丈夫王奎工作需要长期出差,这些年来,带娃几乎成了马颖雯一个人的事。从今年6月起,《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明确规定父母应当与子女共同生活。
“这个条例让我更有底气要求他履行作为父亲的职责。”马颖雯说,经过家人一起沟通努力,现在丈夫出差少了,在家的时间多了,遇到麻烦事,一家三口可以坐下来开会,一起想办法。
新闻来源:新华社
家长有话说
“信任孩子,他自然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学校通知十二月份要考试选科分班,我一发不可收拾地担忧,因为儿子这半学期考试分数都不高,这次分班可能要被踢出强化班,这是头等大事,压抑得我连呼吸都觉得不顺畅。
上周六儿子回到家是兴奋不已的,因为不用上晚自习,晚饭后一如既往地先拿起平板看他喜欢的军事类视频。我心里直嘀咕,快要考试分班了,怎么一点不上心呢?就不能再使把劲稳住强化班的宝座?于龙老师的课还有那么多没听呢,我都急死了……无数次想推开儿子的门干脆把平板拿过来,很严肃地跟他说:“你怎么看得下去的?还有几天你就不拼一下吗?像你这样在普通班也会很一般,你醒醒吧!”
人在很冲动的情绪下什么难听刺耳的话都能说得出来,要管理克制好自己坏情绪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关键时刻能“转弯”,凡事往好处想,的确是这样的,这个“弯”我转过来了,我做了个深呼吸,走到阳台,望着远处的灯火思索:你怎么知道人家没把考试分班当回事的?人家好不容易有个晚上不上自习,看会儿小视频放松一下有何不可?说不定人家早就计划好了今天晚上的学习,你真是闲操萝卜淡操心……想着想着我笑了。
果不其然,当我想通没多久,儿子推开门,跟我说:“老妈,我今天要早点做作业了,马上要考试分班,我先听会儿于龙老师的课,然后做学校作业。”我会心一笑:“好的呀,你自己安排,我知道你早就计划好了,真棒!”
想要孩子优秀就要相信他,一直都相信他,用你的信任去打动他,他会真的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来自《家长做道学习专栏》
杨旭凯家长
名人说
付出爱是想换取孩子的服从,
多恐怖的事,凭什么?
摘自中国导演陈凯歌的《我和儿子是水与水的关系》
我对他们的教育应该说是又松又紧。我有时候很严厉,但我不是虎爸,我不能拿一棍子老站在他们后面说去干这个去干那个,你这样的话他什么都不想干。有些父母把孩子弄的没有了童年,孩子因为要逃避父母的管束,整天玩游戏不能自拔,完全废了,很多年父母都着急得不得了,但是没办法解决。我这俩孩子根本就不想玩游戏,对这个没兴趣,说这有什么好玩的?我们家老大居然有一天跟我说,真正的游戏是人生啊。我说太深刻了你小子。他会这么想这事儿。
这就是我松的地方,我不会做一个讨厌的父亲。有的爹,你知道他爱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跟孩子说,你得理解,我是多么的爱你。他们是真诚的,但这是一种真诚的绑架。我说你这思维全是意识形态,你们付出爱是想换取孩子的服从,多恐怖的事,凭什么?这就是我松的地方。我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可以有选择的思维,他们可以有想干嘛干嘛的权利。
但与此同时我也有紧的一面,我管的全是特别具体的事。比如我会直接说你这个作文是不行的,你这么写让我看出你是糊弄,你糊弄谁呢?你可能就是糊弄你自己。但是说完就说完了,我永远不再提这话题。有的父母是提遍,提到他一张口孩子就跟他摆手:停,别说了,我知道你下面要说什么。这个就没劲了。
我就觉得,你如果不对孩子稍微严厉一点,孩子永远不知道你是关心他们,但如果你对孩子太过严厉,他们就永远不知道你其实内心是一个慈父。所以我们家,孩子进门会跟父母拥抱一下,这是我们家四个人的习惯。而且他们跟陈红拥抱的时候,我还会在旁边开玩笑地说,停留的时间要足够长。这个习惯从他俩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而且我不是把他们抱起来,我是蹲下去。所以他们在这个家庭里非常有安全感。
我拍《妖猫传》的时候,陈飞宇主动要求来给我当助理,我说你得想明白了,特苦,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还是在湖北,大夏天的,四十多度。他说没事。我当时有好几个助理,有的是志于电影的年轻学生,有的是我老朋友的孩子,蜂拥而至,最多的时候我有七、八个助理,全是小少年,十七八岁到二十岁的样子。但是陈飞宇在这七、八个人里是从来不向前的,换句话说,他不会在你面前表现,像有的小助理他就在你面前要表现,要刷存在感,要让你意识到他在场,要让你意识到他聪明。但是陈飞宇好象是与此无关,他都是站在后头,他听我讲话也是没什么太多表情,我心里就说,孺子可教也,这才是对的。其实他也是个嘻嘻哈哈的人,一点都不闷,但是他知进退,知道什么时候该关心你一下,什么时候该往后退。我觉得这挺难得。
老大现在在沃顿商学院读大二,他是他那所高中年历史上第二个考上沃顿的,但他最让我骄傲的事情是他中学时的一篇作文。学校有个规定,一年级这一年你得养一匹马,喂饭,洗刷,伺候,遛马,全得你自己干。一年之后他写了篇作文,我觉得写的不错,一点都不套路。他上来就说,我其实不怎么喜欢马,我就遛遛哒哒地喂了它一年,它拉屎、放屁都当着我,毫无忌讳,我俩是一种非常冷漠的友人关系。但是最后一天,我要放暑假了,明年没兴趣再签署喂马的协议了,喂完了,洗完了,全完事儿了,手上拿着马鞭,穿着马靴掉头就走,在这个瞬间,我突然想回头看它一眼。我回头看了它一眼,这马也看着我,他说就这瞬间,我有了想哭的念头。
我觉得这特别真实,不是套路,没上来说我爱马如命,如何如何,没有。我说这件事是想说,小孩要先对自己诚实,然后才能对别人诚实,他很诚实地把自己的感受说了。所以我说这篇作文给我很大的触动,我说你跟自己说实话,非常好。这种对自己诚实的品质是要引导的,我觉得所谓教育这个事儿就是相处,跟你的孩子诚实自然地相处。别老端着当老子的架子,也别吹牛逼说你是他的朋友。
我和超研的故事
一人学习,全家受益
自从进入超研,孩子不仅对英语的学习更有动力了而且在全方位进步中。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
1.亲其师,信其道。于龙老师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他不吝啬鼓励和欣赏。似乎在他的眼睛里,孩子们都是未来优秀的精英。这一点让我们做家长的都感到吃惊。我的孩子进入高中后成绩不算好,所以他并不够自信。但是在与于龙老师交流过一-小时后,他似乎又充满了力量!作为妈妈我感到惊喜和感动!这样的老师不多见。虽然远隔千里,却犹如近在咫尺,我想是他的博爱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
2.小练习,大格局。于龙老师每天给孩子们安排的学习内容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特色,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打开了孩子的思路。当然,兴趣自然不必说。孩子从未对英语的学习如此的上心。同时,小蓝本的作用极大,是夯实了英语学习的基础,再是磨砺孩子的意志力,教会孩子怎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英语成绩有了大幅提高。
3.心一致,力无穷。在进入超研后我们都收到了超研赠送的一本书《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大受启发。随后,超研又不断的有家校互动的一系列行动。每周开家长会,每天要求家长也做作业,感受孩子们的坚守,与孩子共同成长。打卡读书几乎成了我每天的习惯,一天不做就会觉得不舒服。回首这天,我也很有成就感。似乎在这个行动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内心有梦想,脚下有足迹,远期理想放在心里,近期目标不用太大,只要每天坚持很快就会有小小的成功和惊喜!这种感受让我有了与孩子交流心得的最好素材。真可谓,家校共同努力,孩子受益无穷啊!
总之,走入超研后不仅是孩子,作为全家都跟着受益了。我们的感觉是,高考后都不想离开它。希望于龙老师给孩子们将来大学期间的人生规划以及今后的英语学习以指导。
最后我想说“心不正,不为师”这句话很了不起,做到它也很了不起!我的职业也是一位教师,希望与超研和老师们一起坚守这一句誓言和理想!
超研课堂夏霄晗家长
所有人问所有人
怎么才能让孩子和我们好好说话?
—浙江省的王妈妈提问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也在跟着他成长,不断随着他的前进脚步,调整我自己与他沟通的态度。之前,他是个小孩子,我做为母亲,很容易就站在一个大人的角度考虑他所面对的问题,没有办法做到与他平等交流。孩子上了高中之后,我意识到他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大孩子了,我开始尝试用对待一个朋友的态度来跟他沟通,他讲话的时候我认真听,即使有我不太赞同的内容我也会控制自己张口讲诉的欲望听他讲完,以后再寻找合适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因为如果当场就反驳他,对他提出批评,那孩子以后就很难再对你开口了。多倾听,多鼓励,少些批判,少些反对,在恰当的时机下给出自己的建议,能做到这些,与孩子的沟通就会顺畅很多。
来自清源妈妈的回答
我知道你在看哟
也许您也有关于孩子的焦虑
也许您也有关于生活的困扰
欢迎扫码加入“所有人问所有人”
让全国家长帮助您一起解决困扰
扫码联系“所有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