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脊髓损伤是危害青壮年的一种严重灾难性疾病,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沉重的负担。主要原因包括车祸、高空坠落、跌倒、跳水滑雪等意外伤害等。据统计,全球脊柱脊髓损伤人数目前有万人,其中中国有万人,中国每年新发伤者高达12万人。
外伤性脊髓损伤,实际包括脊柱损伤和脊髓损伤两部分。脊柱损伤骨折脱位,骨科大夫可以矫形到非常完美,但对于内部的脊髓损伤,仍难做到精耕细作的精细化治疗,因而常常是打完钉子,剩下的神经功能能否恢复只能看运气。实际上,原发性伤害在受伤的一瞬间就结束了。但脊髓随后的继续性伤害,对于病人未来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
幸运的是,近年来国际上在六个方面创新的技术,有望推动脊髓损伤的精准治疗,在此简单梳理一下。
生物标记物监测:
生物标志物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的结构成分,其分解产物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在损伤时增加。建立生物标志物的可重复定量方法,对于了解脊髓损伤后的时间演变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正在优化采样时间点,使检测更有效率和可行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相比,完全性脊髓损伤生物标志物浓度高得多。目前可以检测的项目包括:蛋白质类,如神经丝(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鞘碱性蛋白(MBP)、S-btau和血影蛋白分解产物;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IL-6)、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一项研究表明,在受伤早期的24小时,Sb,GFAP和IL-8即可预测ASIA评分等级,阳性率达89%。
脊髓磁共振:
磁共振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脊髓出血、水肿程度、初始压缩严重程度是判断预后的三大基础指标,而扩散张量成像、磁化转移(MT)成像、磁共振谱(MRS)、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技术、功能性MRI(fMRI),能更好地显示脊髓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连接性以及可塑性。
脊髓血流量监测:
脊髓损伤与脑缺血相似,临界流量水平具有非常有限的耐受性。在脊髓外伤即刻,血流量的自动调节丧失,可能发生充血或严重低流量。临床前研究中已经采用激光多普勒流量计来定量测量脊髓血流量,使用放置在脊髓硬脑膜上的小探针来测量血流量。在其他研究已经插入了临床上可用的测量pH、氧分压和二氧化碳的监测传感器。使用经皮近红外光谱仪测量脊髓氧饱和度的非侵入性方法也获得阶段性成果。
髓内压+脊髓灌注压监测:
英国的研究团队最近几年已经将这项新技术用于临床病人的研究,并初步证实,脊髓外伤后选择合适的病人,进行早期椎板减压+脊髓减压+硬脊膜扩大修补成形手术,可以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减轻减少残疾。
脊髓灰质检测:
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接触热诱发电位、体节表面感觉诱发电位、定量肌电图、肋间运动诱发电位、自主神经检测等组合检测,对于精准判断病情非常重要。
基因检测:
遗传变异可能会影响损伤后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恢复。一项研究评估了脊髓损伤病人和非脊髓损伤病人ALOX12、ApoE、BDNF和NINJ1基因多态性的频率,发现ApoE等位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脊髓损伤后运动恢复的差异有关。
骨科擅长脊椎的矫形复位固定,神经外科擅长显微镜下的精细化手术。对于脊柱和脊髓的联合损伤,应使两大学科深入融合,双赢发展。因此在未来,需要推动脊髓的精准化治疗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建立脊髓损伤专项技术ICU,24小时多参数动态严密检测观察,精细化脊髓内部干预;建立区域性的外伤性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中心,培养由骨科和神经外科大夫为基础的外伤性脊髓损伤治疗团队,共同提高病人的预后,最大限度减少残疾和重大残疾的发生。
文/医院神经外科陈琳
医院骨科冯世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