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知识你知道
行走的秘密
步态分析
一.
步态分析
参数
1.步长(steplength):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称为步长。如图示I。一般步长约为50~80cm。
2.步幅(stride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幅,如图示II,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3.步宽(stridewidth):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心为测量参考点,如图示III,健康人约为8±3.5cm。
4.步频(cadence):
行走时每分钟迈出的步数称为步频,又称步调,通常用steps/min表示。健全人通常步频大约95~steps/min。
5.步态周期(gaitcycle):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态周期,通常用时间秒(s)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s左右。
6.步行时相(gaitphase):
把步态周期中典型姿位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phase),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phase)和摆动相(swingphase)一般用该时相所占步态周期的百分数(cycle%)作为单位来表达,有时也用秒(s)表示。
7.支撑相:
支撑相指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60%,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
(一)单支撑相
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
(二)双支撑相
指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是步行的 特点,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
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标准。
8.摆动相:
摆动相是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1]。
二.
步态分析方法
1、传统方法——目测法:
概念:目测法为观察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关节、肌肉、骨盆的运动情况以及姿势的协调性[2]。
优点:便捷、易得
缺点:获取的信息有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2、三维步态分析法:
特点:客观、定量、准确。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
由步态分析主机、测力板、红外摄像头等部分组成。
测试中患者身上贴反光定位点,通过摄像头与定位点进行数据采集,计算机主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后,可获得人体重心运动、关节运动位置、关节受力、肌肉、力矩、功率消耗等参数。若同时与表面肌电图仪相连,则可同步分析步行过程中的肌电活动,揭示肌电活动与步态的关系[3]。
康丨复丨知丨识丨你丨知丨道
三.
异常步态
及机制
1、肌无力型
(一)臀大肌步态(GluteusMaximusGait)
臀大肌步态
机制:臀大肌有伸髋的作用,当臀大肌肌力减弱时,竖脊肌代偿伸髋,使身体的重力线落在髋关节的后方,以防止摔倒。
表现:挺胸凸腹,躯干在整个支撑相始终后倾。
臀大肌与臀中肌
(二)臀中肌步态(GluteusMediusGait)
机制:臀中肌使髋关节外展,起到稳定、支持骨盆的作用。臀中肌无力时,骨盆在行走过程中会因失去稳定而摆动,其协同肌阔筋膜张肌过分紧张并触发髂胫束紧张,造成髋关节前屈、旋内和膝关节外翻。
表现:
一侧患病时呈现Trendelenberg阳性步态,即健侧骨盆下降,患侧骨盆向侧方突出,躯干向患侧代偿性倾斜,髋、膝屈曲增加,踝关节背屈增加。
当双侧均患病时呈现双侧Trendelenberg步态,身体上下左右摇摆。
臀中肌步态
单侧(来自Youtube账号nabilebraheim)
双侧
2、神经控制型
(一)共济失调步态(醉酒步态)
机制: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其中,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较为常见。
表现:踩棉花感,步行时双目注视地面,步幅宽大,举足过高,踏地有声。
(二)剪刀步态
机制:常见于脑性瘫痪。由于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表现为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足下垂及内翻,尤以伸肌及内收肌群受累较明显。
表现:行走时双膝互相摩擦,两小腿互相交叉,状如剪刀,步幅短小,足尖常踏地而行。
3、其他型
(一)疼痛型
机制:疼痛患者为减轻疼痛症状,站立时会尽量使患侧承受尽量短时间和尽量少的重力。
表现:
髋关节疼痛时,患侧肩关节下降、对侧肩关节抬高、躯干向对侧过度倾斜。
膝关节疼痛时,膝关节轻度屈曲,可降低关节囊的张力,足尖着地代替足跟着地。
(二)肢体不等长步态
机制:单一或多个骨短缩或生长过度。如脊髓灰质炎、感染、外伤、或发育异常。
表现:借骨盆倾斜代偿,可能并发功能性脊柱侧弯,表现为跛行步态。
—END—
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