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middot百名退役军人故

北京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迎建党年

从戎何须“投笔”

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特殊的历史人群。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了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国上下开展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田间地头、茶余饭后......扫盲班遍布全国各地,随处可见手捧图书的人,或坐、或蹲、或倚墙而立。在自建立伊始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的部队,为了提高官兵整体文化素质,特别设置了文化教员,负责教授战士们文化知识。军休干部何佰璋就曾是其中一员。

年,何佰璋出生在松桃苗族自治县石梁乡何家寨村的一户“贫农”家庭。父亲是个当地有名的“补锅匠”,尽管家中人口众多,但靠着他精湛的手艺,一家人不仅“生活过得去”,精神也被喂得饱饱的。

“小时候家里有一个房间装满了书,我放学回家就喜欢到里面看书。”相较于别的小朋友放课后“不到天黑不回家”,何佰璋总是喜欢上完算术和语文课后就回家扎进书房,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在那略识字的年龄里,只能一知半解地读、懵懵懂懂地读。

何佰璋在家中排行第三,比他稍年长的大哥二哥喜欢在家画画,尤爱画牡丹。每每读书读得有些累了,何佰璋就去看大哥画画。色泽鲜艳、姿态各异的花草很快激起他画画的兴趣。搬来纸笔后,他便有样学样地画起来。

年,15岁的何佰璋从小学毕业,还未上初中就被抽调到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区(现甘龙镇)政府协作征粮工作队下乡动员群众交粮。

同年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征集补充兵员的命令。命令决定:为了补充人民解放军退伍兵员的缺额及逐步推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在兵役法未公布前,从年11月1日到年2月28日,在年满18周岁到22周岁的男性公民中,征集补充兵员45万人。因为征粮工作中表现突出刚被任命为十字乡村干事的何佰璋做出了一个影响自己一生的选择——“你要去当兵,还是去当乡干事?”“去当兵!”

由于当时征集兵员数量多,需要广泛发动群众,甘龙区政府组织全区乡镇干部召开征兵动员大会,何佰璋被委任在会上带头发言表决心。会后,他还返乡动员了二十余名青年报名参军。

年12月,何佰璋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义务兵。

刚到部队时,整个连队80%的战士都是参过战的老战士,很多人不识字,有点文化功底的何佰璋成为通讯员,之后又当了文书,并在连长的介绍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军实行文化大练兵后,我们连队每天集中精力进行文化学习。”何佰璋说,彼时他所在的连队将全连多人以班为单位打乱,编为“小学”“初中”文化班,文化不高却有点基础的他被任命为小学班文化教员,教战士们识字、算术。

“为了帮助大家识字,我们连队用了很多方法,如让战士们在后背写字,一边训练一边记。”何佰璋记得,大部分的战士都是一点就通,也有极少部分接受能力差,学得比较慢。“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拼音,认字全靠死记硬背。”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何佰璋通过实物演示法帮助他们记忆。例如教学“水壶”时,他将一个军用水壶放在桌上,在旁边写上“水壶”。“为了方便他们记忆,我还将教学内容编成了连环画。”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战士们的印象加深了,教学效果也慢慢显现出来。

三个月后,有的战士已经可以自己写简单的家书。连队将何佰璋送至贵州省军官学校进修“初中、高中”文化。进修结业后,何佰璋回到单位担任初中文化教员。

经过两年的文化练兵,何佰璋所在连队全部脱盲,大部分老战士达到了小学、初中文化水平,他们不仅不用再请人帮自己写家书,还会写几句打油诗。经过上级考核,何佰璋所在连队被评为文化练兵先进连队,何佰璋也被评为铜仁军分区先进文化教员。在之后贵州省军区召开的文化练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中,何佰璋作为先进个人代表,作了经验分享。会后,他被留在了省军区宣传处工作,并被提拔为军官。

之后,组织将他送到北京学习宣传文化工作,回到省军区后,他就一直从事组织宣传文化相关工作。著名军旅版画家潘中亮在解放军贵州军区担任文化处副处长时,在自己的行政办公室旁整理了一间绘画室。工作之余,潘中亮便会在此教授何佰璋绘画技巧。一来二往,何佰璋的绘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国庆十周年时,潘中亮所绘的《大破天险窗子洞》被制成橱窗送至省军事博物馆展览,负责山体部分制作的正是何佰璋。之后,他又曾被调至昆明军区帮助制作“红军突破金沙江”大型模型送至北京军事博物馆展览。

贵州省军区宣传处、昆明军区政治部、铜仁军分区政治部......在部队工作的四十余年,何佰璋先后在十余个岗位工作。不管在什么岗位,他都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干好每一项工作。

从铜仁军分区退休后,退休不退职的何佰璋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主持编写《铜仁地区军事志》。“当时任务比较艰巨,一无人员,二无资料。”铜仁军分区从本单位和地方军事办抽调2名同志组建了军事志办公室。何佰璋作为副主编负责任务分工、提纲撰写、文字校对等工作。第一年,他带着一人一车跑遍了铜仁所有区县和岑巩、秀山等5个邻县,通过到当地党史办、档案馆,走访一些健在的老同志的方式,调查收集了七八百万字的铜仁有关军事资料。

两年后,初稿整理好后,何佰璋又抱着别人校对好的版本又校了几遍。彼时他的爱人生病住院,他就抱着书守在旁边。书忙着上机时,他就等爱人输完液后看了整宿。在大家共同努力下,70多万字的《铜仁地区军事志》成功出版。“最后只错了一个‘白’字。”在市军休服务中心的会议室与何佰璋再聊起这段经历时,何老掩饰不住的自豪。

“我没什么文化,我都是去部队学的。”与大部分军人不同,何佰璋到部队不是端起了“枪杆子”而是捡起了“笔杆子”。他拿着这个“笔杆子”在部队过了“平凡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欢乐和幸福的一生。”如今,他继续拿着“笔杆子”享受这快乐的退休生活。“下个月我们还要送书法进校园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xyangy.com/wsgr/10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