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黔东南上篇

什么是黔东南?(上篇)

黔东南是怎么来的?

是一群先人打群架打出来的!

是先人与命运抗争下鲜活的故事!

因为黔东南史前就是一片原始森林,除了森林、石头和毛虫,就什么也没有了!

现今居住黔东南的所有人类居民,都是迁徙过来的。

黔东南的历史,实质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迁徙史。

黔东南的历史

黔东南作为一个地区级行政单位,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年7月23日之后才出现的“新地名”

之前历史上都是叫做“镇远专区”,连治所驻地也是在镇远古城,自治州建立后州府驻地才从镇远迁到炉山县(年改称凯里县)的凯里镇,作为州府驻地。

州政府成立大会

苗民的迁徙

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的犹太族。

——格迪斯《山地民族》

古时候,苗族的先祖被称为夷人,他们原本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地区。而蚩尤就是夷人的著名首领,他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

羌人在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到黄河中上游生活,炎帝就是羌人的大首领。狄人原住在蒙古高原上,黄帝就是狄人的首领。

蚩尤

黄帝

炎帝

后来,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这片肥美的土地,这三位“中华先祖”相互打了几场大的群架,先是炎帝和蚩尤打了一场群架,炎帝战败北逃,进入黄河北岸与黄帝组成了炎黄集团,继续与蚩尤PK。

但炎黄联盟持续被击倒,最后在涿鹿郊野(今河北)这个地方,黄帝招呼女神旱魃助阵,才扭转战局一举击溃蚩尤。

九黎部落大败,蚩尤被杀,残余部众向南逃散,黄河中下游平原被黄帝占据。蚩尤战死后,其部众大多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华夏民族。

部分没有融入炎黄集团的部落经过长途跋涉,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经过上数百年的繁衍,逐渐建立起强盛的三苗部落联盟。

随着华夏集团的不断扩张,三苗与在尧、舜、禹为首的华夏集团发生持续的争地盘冲突,群架一直打到夏禹时期,三苗被彻底打败并被放逐到更远的边地。

三苗疆域图

之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楚人逐渐强大起来,经过多次与苗人的群架之后,逐渐占据了江汉平原,苗人先祖又再次被迫往西和往南迁徙。

秦吞巴并蜀灭楚后,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迁逃。他们中的大部分沿澧水、溯沅江,进入武陵地区的“五溪”(即湘黔渝鄂等交界多山地区),官府称“武陵蛮”或“五溪蛮”。

从汉朝光武帝至唐宋时期,历代王朝不断地向“武陵蛮”、“武溪蛮”大举用兵。迫使“武陵蛮”和“武溪蛮”再渡西迁,或向更高,更险的深山、峡谷纵深隐居。

其中一支沿着舞阳河西上,迁至思州(今岑巩县)以及思南、印江、梵净山区;其中一支沿清水江西上到黔东南雷公山地区定居。

经过五次大迁徙,他们进入这片“天高皇帝远”的雷公山周边多山地区(生苗地),凭借交通的闭塞与平原的汉人保持距离并逐渐安居下来。

生苗地地图

所以黔东南苗人的历史就是历代先祖在打了N次群架打输后,一路迁徙逃难,最后躲进黔东南这片深山密林依山而居、自给自足的历史。这就是黔东南苗族先民的历史由来。

侗族迁徙史:

侗人的历史要晚于苗人,初见秦的文献为“呕”(瓯人),魏晋时期称为“僚浒”,宋朝称为“佶伶”,明代始有“洞人”之称。

秦汉时期,越人两次大规模北迁,他们后于苗人到达黔东南地域。

洞人先祖主要沿当时的高速公路——水路/溪流而上,迁徙至黔东南清水江、都柳江和月亮山地域并逐水而居,与苗族先民一起交错杂居。

明代以前,洞人和汉人相处都还比较融洽,未有打群架的记载。

据记载,明朝初年黎平府刚建立时,由于朝廷对侗族地区进行武装征服,当地洞民多次与朝廷派驻的县府抗征。

在年(洪武十一年)爆发了以吴勉为首的侗民武装起义,发展到20多万人,于是朝廷雷霆大怒,派军队30万进行围剿,下令屯军隆里(今锦屏县),建立军事卫所,并移民几万北方中原人到黎平和锦屏隆里一带屯守,并把黎平县城周边的侗人都撵出周边五公里之外。(这也是如今黎平县城周边5公里内,都说黎平话的由来。)

隆里古城-侗人起义

汉族客民迁徙史:

汉族客民的到来要更晚得多,朝廷真正派驻汉民下屯始于明朝初期。

朝廷出于管理云南的需要,主要沿黔中古道(思州-镇远-施秉-黄平-炉山-麻江)中的官驿关隘进行布兵驻守,设立军事卫所,其他地域除黎平外,朝廷并未急于进行管理开发。

两湖会馆

思州古城

真正大规模汉族客民的迁入始于清朝雍正五年,黔东南相继设立八寨(丹寨)、丹江(雷山)、清江(剑河)、古州(榕江)、台拱(台江)五厅,从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开辟苗疆”,实施军屯,以木材经营为重心,招来外来移民(商贩/农民/工匠)前来定居,于是“客民日多”。

民族结构从“四顾皆苗”变为“苗多汉少”,比如镇远、施秉、麻江和隆里多为汉民,施秉部分乡镇甚至全为汉族。

随着客民的急剧增多,以及汉族先进文化几百年的影响,西南官话也逐渐成为黔东南当地各县市的通用语言。

纵观黔东南各族先民的历史,就是各族先民不断争地盘、打群架的历史。

汉族客民以及汉化的侗族苗族人争得了坝子平地,纯侗族人争得了山坳和山田,纯苗族人争得了山林和梯田。

进入晚清和民国后,随着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家开始变得越来越文明了,不再武斗了。但是好斗的性格和基因却遗存了下来,于是斗牛、斗鸡、斗鸟开始因应而生。

斗牛场面

斗鸡

现代的迁徙——大三线建设:

年左右,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开始对中国进行核讹诈,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电子工业部基地(现中国振华科技集团)下的10个厂搬迁到凯里。

随着系统分厂在凯里的建设,最鼎盛时,系统的员工就有三万多人;包含家属共有十几万人迁徙来此。

系统的到来和建设,是共和国时期最大的一次移民迁徙,大大加速了凯里市政的发展。

系统厂区

现在凯里市还有很多系统的老旧厂房、医院、学校和路牌遗存,如:凯里电校、医院等等。

女工正在生产

江泽民主席为厂区题词

黔东南的语言:

语言是血脉的传承,也是民族的载体。黔东南的语言中隐藏着先民的历史和故事。

历代王朝在与苗族侗族先人不断打群架的过程中,当地语言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

黔东南有七种主要方言,你知道么?

苗话、侗话,即为少数名族保留的原始语言;

湖广话、桂北话、川黔话、黎平话、酸汤话,皆为汉族客民迁徙带来的西南官话。

其中“客话”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的县市最多,黔东南16个县市中独占了10个。

主要方言分布图

你知道吗,“客话”和“酸汤话”里的很多词语其实是侗话、苗话里来的?

方言冷知识

比如:我看见一个疲倦的瘸子在到处爬,嘴巴都舔到地下了。

客话表述是:我看见了一个lia块块的lia子在到处lia,嘴巴都lia到地下了。

“舔”叫做“lia(四声)”,

“瘸子”叫做“lia子(三声)”,

“爬行”叫做“lia(二声)”,

“疲倦/无力”叫做“lia(一声)”。

“lia”同样一个读音,四种不同的声调,表示四种完全不同的词汇。

“吃了三年岩浆水,不成侗家就成苗”,这句话讲的是外来的汉族移民,由于世代与苗侗的杂居、商贸、通婚,由于当地少数民族占据绝对多数,汉族逐渐被少数民族化。

在语言上,黔东南的西南官话不仅深深地影响了苗族、侗族,侗话苗话也深刻地影响了黔东南的西南官话,所以这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xyangy.com/wsgr/1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