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医学趋势50讲》。
上节课,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基因治疗的一些技术通识,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基因治疗在临床上的表现。
如果要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基因治疗的临床之路,我大概会选择和这两个词。
为什么呢?
先说荣光。和我们人类发明的其他所有治疗方式不同,基因治疗从诞生那天起就被耀眼的光芒所环绕。想想看,我们人类竟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修改造物主赋予我们的生命密码,让被疾病折磨的人重获新生。这几乎可以看做是人类智慧的高光时刻。
而与荣光相伴的,则是绵延不断的争议。从轰动世界的基因编辑死亡案例,到第一款基因治疗药物的黯淡退市,再到备受争议的新药价格,基因治疗在诞生至今的近30年里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与争议。
下面我们就带领大家穿越基因治疗近30年的历程,去观察那些最重要的历史节点上,荣光与争议如何相伴前行。
上节课我们讲过,世界上第一例基因治疗发生在年,也就是大概30年之前。当时负责实验的安德森医生为一名4岁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患者进行了基因治疗。治疗非常成功,一时间轰动全球。
安德森医生的成功给了科学界极大的信心。在随后的十年里,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多项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仿佛人类离真正的基因治疗时代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结果并不如大家期待的那么乐观,数百例轰轰烈烈的临床试验并没有产生振奋人心的结果,甚至没有一款产品能够最终通过审批上市。
更糟糕的结果还在后面。
年,一位名叫基辛格的18岁青年在参加一项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时不幸去世。这是基因治疗诞生近10年来第一起死亡案例。这个案例可以说是给火热的基因治疗着实泼了一盆冰水。
但是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年,另一个悲剧浮出水面:有5名接受基因治疗的儿童患上了白血病。一时间恐惧的情绪开始蔓延,就连科学家也对基因治疗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为什么基因治疗会导致患者死亡,为什么接受治疗的儿童竟然会染上白血病?
经过仔细的调查,科学家最后发现,导致这两个悲剧的罪魁祸首竟然是同一个角色:那就是最常用的基因治疗的载体——病毒。
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基因治疗最重要的载体就是病毒,因为它转染细胞的效率非常高。但是病毒这个载体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它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首先,对于人体来说,即便是经过减毒的病毒也仍然属于异物,极有可能引发人体严重的免疫反应。在基辛格这个案例中,正是由于太过剧烈的免疫反应,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当然医生也推测,这个叫基辛格的年轻人此前应该感染过类似的病毒,因此才会导致如此剧烈的免疫反应。
其次,我们知道病毒载体可以把目标基因整合到人体细胞的DNA里,但是它们究竟会把目标基因插入到DNA的哪个位置则是个不确定因素。在导致5名儿童患白血病的案例中,医生给患者治疗用的病毒载体名叫莫罗尼小鼠白血病病毒。这个病毒之所以这么命名,就是因为它在入侵小鼠基因组时,会碰巧插入一个特定的基因,从而诱发小鼠的白血病。
人体中,莫罗尼小鼠白血病病毒也有可能把目标基因插入到一个与白血病高度相关的基因中。更要命的是,当时的医生为了治疗效果能够持久,直接对造血干细胞进行了编辑,致癌的可能性因此被进一步放大了。
经历了这两场惨痛的教训之后,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暂时进入了冰冻期,科学家开始潜心研究如何克服病毒载体的致命弱点,从而让基因治疗更安全。
终于,在年,全球第一款经过临床试验验证的基因治疗药物Glybera获批上市。这款药物使用的载体是更安全的腺相关病毒。用于治疗发病率仅有百万分之一的单基因遗传病——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但是这款药物并没有经历应有的辉煌,甚至在年便黯然退市。而且在它获批的五年间,仅仅治疗过一位病人。
在年到年,这三年间,又有几款基因治疗的药物分别在欧洲和美国获批上市,但并没有引起太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