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
在这里
挖一方池塘
很快就会有各种生灵
而种籽也在无声中到来
(一)
熠今天来,哭了,这是她第一次哭,聊一聊,说是妈妈约了雪妈妈一起吃饭,自己也很想一起去,又想要坐飞机,说着感觉又很伤心,靠着我又哭了一会。
并不需要特别安慰,哭声自然停下来,吃早餐,排队做操,在红山坡上和小熊比利玩“熊和石头人”的游戏时,笑得咯咯咯咯的。
我喜欢带小朋友玩“熊和石头人”,我喜欢游戏中的节奏,也喜欢游戏中孩子们自然感受身体的自我掌控,添最入境,担心被发现,带着哭腔说:“我不想玩。”不过又很想玩,玩了第一次啊就立刻觉察这是自己可以驾驭的,我们在红山坡上玩了一遍又一遍。
很多孩子身体的自我掌控,特别需要外在的力量,当坐在教室里的时候,老师的力量在那里,可当在操场上做操的时候,当我们在玩“碰一碰”的时候,在偌大的空间里那个外在的力量就很弱了,有些孩子就在操场上旁若无人地转圈奔跑,耳朵听不见早操的音乐,也听不见老师的声音,只有拉住他,先让身体静下来,理性的那部分才一点一点地回来……
对于孩子来说,外在刺激太多了,无论是电子产品、玩具还是偏刺激性的娱乐设施,过早地进入了孩子的生活,刺激带来兴奋,自然无法倾听和思考,还需要在秩序的集体生活中去重新构建。
从入园开始,孩子们第一个认识的是晨检的王老师。
假装我是“王老师”,孩子们一个一个地来,打招呼,模拟晨检的过程,然后自己一个人经过隧道,来到消毒的地方,上楼,找到龙猫教室,插牌,挂书包,换室内鞋,进行桌面搭建……
晨间谈话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一个来,同时从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角度来感受和体验一天生活的开始,那份秩序那份自主,为接下来完全的自主入园做准备!
完全的自主入园,就是老师会在隧道的另一头等着,或者不等,孩子们靠自己的力量独自一人入园,途中会遇见谁,会说些什么,那些小蚂蚁小蜘蛛,那些被秋风吹落的叶子,都在孩子们好奇的眼睛里……
(二)
孩子们的自主游戏在悄悄发生变化。
诣好几天没有去大娃娃家了,她去搭积木,然后又在小娃娃家和看书的地方,或唱歌或看书,看到有小朋友搬积木在桌子上搭建,会过去看看,或在上课的那个地方自娱自乐……
小小的诣很善于感受教室里的一切,娃娃家里是会有冲突的,我想要把椅子这么摆,她想要把小椅子拿去坐着炒菜,有过争抢的……搭积木也是啊,一群特别有力量的孩子中间怎么圈出自己的“地盘”?怎么搭出不错的作品来?冲突,心里的冲突一定是有的……
这就是幼儿园集体生活的意义所在啊,交往中的冲突,规则与自我的冲突,好几次我都是这样看着诣一个人转圈唱着“我上幼儿园”的歌儿的,听着她问:“什么时候可以放学?”不等我回答,她会自己笑着回答:“还要吃饭,还要睡觉,睡觉起床了就可以回家了。”
嗯,我不能破了她的气息,保持理解的眼神就可以了,这个周四她又第一时间去了大娃娃家,坐在煮饭的地方,在自己的游戏里,心境是不是有些一丝丝变化?!
(娃娃家.9.17)搭积木的孩子们基本是上固定的,添、彦是一定第一时间在那里的,沁经常在那里,景从娃娃家来到这里,潼会偶尔去摆一摆,懿会在娃娃家和建构区来回切换……
彦是最专注搭建的,但他容易被其他孩子影响,时常就会把自己搭建的作品一把推掉,如果作品被别人不小心碰到一点,会很着急地哭出眼泪来!
嗯,我基本固定坐在建构区那里,目光可以看到搭积木的孩子们还有玩大娃娃家的孩子们,这两个区域还需要老师目光的力量来稳定。
从自己搭建自己的,周四开始有了合作,彦、迦、懿一起,主题还是“家”,还是“城堡”,彦喜欢围拢堆砌,懿、迦喜欢堆高,积木放在哪里,迦亦有一点“会不会倒掉”的兴奋。
景完全不同的状态,他是想要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周三周四连续两天在建构区,作品从简单的“堆高”后的“我成功了”的喜悦到开始有结构有主题的尝试,他很沉稳,发现积木被人拿走了,会有点急,和我“报告”,我只会说:“你自己好好说,他们会听的。”
嗯,作品慢慢有了形,彦还需要我的力量,我再次看到他作品完成后表情的愉悦,他跑到娃娃家,拿来了食物放在“家”里,如同他第一次的作品“老鼠城堡”一样。
(建构区.9.17)
娃娃家里慢慢开始有了故事。
最先发生的就是“生病”,可能是诺说,娃娃生病了,迦第一时间来到了小娃娃家,想要拿听诊器,那时候听诊器正在潼那里,迦伸手就拿,潼怎么可能给,迦嘴里念叨着什么,我听不清,看到两人来来回回,潼还是把听诊器给了迦。
迦返回大娃娃家,几个孩子都围在娃娃身边,量体温,诺抱着娃娃躲,迦追着量体温,特别执着,宝宝吃了药,盖上被子在睡觉。
我越来越感受到迦这个小不点的力量感,他在大娃娃家立住了脚,在一群大孩子中间他很是自得自乐,找一把小椅子坐在煮饭那里,整个时间都在那里。
那个刚来看到人多就往后退的小家伙不见了,听他和别人说话,手一挥,那叫一个干脆,他很善于倾听的,又很执着自己要做的事情,还能根据情况灵活调整,他是最快感受到“老师是有规则”的,第一次感受我的规则是哭了的,但是接下来在课堂上立刻就不再那样故意逗搞了。
(娃娃家.9.17)小班孩子的游戏,往往是平行游戏,就是独自游戏。
我看到烜,沁、潼、诣……都是在自己的游戏里,有自己游戏的情节和主题,烜特别喜欢煮饭,慢慢开始用橡皮泥做成“饺子”,悄悄放在了“冰箱”里,那饺子包得啊,真是很精致,排列得整整齐齐,烜的内心应该是秩序敏锐的。
(娃娃家.9.17)平行游戏不是说孩子们之间毫无交集,他们会有交集,但还是在自己的游戏里,做自己的事情,游戏情境并没有交互向前发展,或者看似玩一个游戏,但彼此的游戏线都是单一的。
慢慢地,有了一点点交互,这刚开始的交互是混乱的,在场的,离开的,离开又回来的,一点点躁动都会破坏气息,孩子越多越难形成游戏场,混乱是必然的,混乱是有价值的。
嗯,以前也有过生病的情境,但还无法发展,慢慢才有了针对这个游戏主题而相应的游戏情节,有了角色的出现,谁是医生,谁是爸爸,谁是妈妈……注意哦,不是老师去分配的。
彼此之间有了游戏语言交往的开始,我要……你给我……我就不给……哎,我看到诺和迦这两个男孩子这样对话。没有肢体冲突就不干预,对于诺来说,他对“物”的占有必然会引来抗议,熠已经抗议过很多回,迦更是手口同时加持,诺要在别人认真游戏的状态里去感受自己,我相信,他是可以感受到的。
(娃娃家.9.17)(三)
课程的第三周,我们画比利爱吃的棒棒糖,我们写了第一首诗,我和我的好朋友。
自然就是从比利和小兔子的故事开始的啊。
比利的好朋友是谁?
禾:是我
潼:是我
熠:兔子
它陪我一起……
禾:吃早饭
诺:穿衣服
睿:刷牙
怡:吃饭
雪:上幼儿园
祐:还陪我去上课
禾:他陪我一起玩游戏
迦:他还陪我去幼儿园去
示:玩游戏
添:去海滩玩
潼:去玩游戏
涵:去玩沙子
熠:他还陪我去超市
涵:去买东西
沐:小兔子还陪着他去游泳
在我的手机里录下要说的话,孩子们比我想象中要秩序。
1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禾
我的好朋友是美人鱼
它每天陪我睡觉
它每天陪我玩游戏
它每天陪我上幼儿园
棒棒糖绘画,禾因为请假没有来。
你能感受到禾对于诗歌的理解,她要表达的是美人鱼在这段时间陪她做的事情,在龙猫教室里做的事情,第一个就是睡觉。
禾是更能驾驭确定的事物,在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状态下,她是会有一个打量和确定的过程,她喜欢确定的状态,那是更有掌控感的状态。
2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怡
我的好朋友是妈妈给我弄的喷火龙
它陪我一起玩游戏
它陪我一起去上海玩旋转木马
每天放学的时候它也会来接我
怡特别需要自我确认,她的实际能力与她自我确认的能力之间有差距,她非常能居于自己的现实流淌感受,但是需要一个依靠的力量才可以,课堂上回答问题她是可以的,在娃娃家和小朋友在一起是可以的,但是一个人绘画搭雪花片的时候呢?那个弱弱的感觉就会跑出来了。3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添
我的好朋友是一只小乌龟
它陪我玩沙滩
还陪我游泳
陪我看电视
还陪我玩游戏
添的棒棒糖有葡萄的味道,嗯,这个特别喜欢说话的小家伙,内心完全是可以自我掌控的,当教室里没有了试探,他应该会呈现更加稳定的学习状态。添的诗是一个人说完的,无需提醒,他有能力把自己生活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和别人都不一样。4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懿
我的好朋友是余嘉淇
她陪我一起玩沙子
她陪我一起吃面条
姐姐去上新学校啦
每天早上妈妈送姐姐
然后再送我去上幼儿园
每天妈妈接姐姐也接我
懿画了两幅棒棒糖,一个是排列着的,一个是包围着的,线条清晰有力,就如同这段时间他课堂上的状态一样,他很善于去意会老师的意思,他总是说:“老师说的都要听的。”他是很容易被形塑的孩子,给他持续稳定的秩序环境,对他来说很重要。他的诗就是他的想法,和姐姐之间,和妈妈之间,是一种关系的平衡和连接。5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沐
我的好朋友是我家里的玩具奥特曼
它陪我一起玩
它陪我一起跳水坑
它陪我一起玩捉迷藏
它还陪我一起玩老鹰抓小鸡
还陪我去荡秋千
奥特曼还陪我一起跳绳
沐太喜欢奥特曼和武器了,但沐的个性里却时常表现出温和的状态,课堂上投入而秩序,他感受到这里对于“嘿哈嘿哈”的行为的不支持,所以他一直说最好的朋友是爸爸给我买的玩具,是什么玩具?问了好多遍才说是奥特曼……我很喜欢他的表达,特别流畅,都聚集在一个事物当中,都是在玩儿,诗歌有了总分的结构,那些游戏啊张口就来,嗯,一定都玩过吧,一定印象深刻吧,我们下次也一起来玩。6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熠
我的好朋友是小熊
它陪我到外面去荡秋千
它还跟我去游泳池去游泳
它还陪我一起坐小船
它陪我一起坐飞机
它还陪我一起看海豚
熠早上哭了一下,课堂的状态反而更加安静了,她对事物的直觉很好,能感受到老师的要求,她画下各种不同的棒棒糖,圆的,方的,卷的,她画满了一张纸,一定很喜欢吃棒棒糖吧!写诗的时候,熠是第一个来的,那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她的表达非常完整,好朋友是每天陪着睡觉的小熊啊,她说一起去坐飞机看海豚,那是她早上哭鼻子的时候跟我说的话,你看,这样写进诗里来,情绪就得到了流通了!7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祐
我的好朋友是变形金刚
它陪我一起游泳
它还陪我一起玩沙坑
它还陪我一起去海边玩
海边还有小螺丝捡回家
它还陪我一起睡觉
祐的作品相比于第一次,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才是他思维的真实状态,他有能力去表征事物,看他搭建,看他捏橡皮泥,看他语言的表达,思是清晰的,需要的是给予更为理性的教育环境,让他静下来,有机会去表现这样的自己。他很喜欢自己的画,给我写了名字还想拿走。他的诗也是一气呵成的,朋友就是他前几天带来的汽车变形玩具,语言之间有场景有逻辑,在想像与现实之间。8
烜的状态也慢慢趋于稳定,他还是会去看哥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是主动的,他每次都会在前面走,好几次都找不到卡梅拉教室,因为他习惯了跟在哥哥后面,自己鲜少有主动思考的机会,几次之后,他有了主动观察的意识。主动就会带来变化,这第二幅的作品已经和第一次不一样了,线条里不再是涂鸦,有了一些力量,不知道那个大大的棒棒糖会是给谁吃的?(请假,写诗那一天没有来)9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彦
我的好朋友是爷爷
他陪我吃饭睡觉
睡晚上的觉
他陪我吃火锅啊
他每天送我上学
放学的时候他都会来接我
他画了两种不同的棒棒糖,他有能力去表征各种各样的棒棒糖,你会看到圆形每一个封口的地方他的努力连接。棒棒糖被一个大圈分成了圈内和圈外,在孩子的画中,时常有我们看不懂的寓意,恰恰是孩子自身心理状态的表达。写诗的时候,他是最后一个来的,一直在想好朋友是谁,最后他说的竟然是爷爷,和别的小朋友说的都不一样,我很好奇,这是怎样的爷爷啊?!10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诺
恐龙是我的好朋友
它陪我睡觉
它陪我看电视
它陪我玩恐龙游戏
它的嘴巴还会动呢
诺是第一个提出画“卷的棒棒糖”,他有自己的直觉,只是还不太能非常笃定地举手说出来,正好坐在我身边,被我听到了,或许就是因为这个肯定,他今天的绘画状态比上次更好了,一个大大的卷卷的棒棒糖,里面有一个小一点地,里面还有一个再小一点的,最小的那个还画上了眼睛和嘴巴……写诗也是自己的直觉,他心里也有一只恐龙呢,看起来张牙舞爪,其实仅仅是一种武装,什么时候他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体验到表达想法的快乐,体验到做事情的成就感,那他自主的力量才真正开始成长了。11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麒
我的好朋友是小猫咪
它陪我上课
陪我睡觉
陪我去玩游戏
玩黏土游戏
还陪我一起捏小人
麒最善于感受老师的要求,画不同的棒棒糖,你看,他画了一个“小脚丫棒棒糖”,还真是形象。他的注意力在棒棒糖的造型上,因为没有确定的要求,他的线条之间就有了犹疑的痕迹,卷的棒棒糖,还有内外圆的棒棒糖,能看到他不断的尝试。他的诗也是啊,完全是自己的生活,而且是幼儿园生活,是自己做过的事情,是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他很有持续性。12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雪
我的好朋友是小兔子
它陪我睡觉
它陪我喝奶
它陪我看电视
它陪我一起玩
雪说自己想要画冰糖葫芦,她就真的画了冰糖葫芦,在她那一桌的孩子都在涂鸦的时候,她很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才是我心目中的雪,她是可以做到不被打扰做自己认为好的样子的。她的小兔子陪她做的事情,一定是她自己经常做的事情,你能感觉到生活场景的应和,亦能感受到雪的思维状态,她很有现实感。13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煜
我的好朋友是皮卡丘
它陪我睡觉
还有它陪我吃饭
它陪我玩橡皮泥
它还陪我上课
我把它放在凳子上
煜是主动掌控自己生活的,她亦是爆发性力量的,她好像要把全身的力气都通过笔头张扬出来,用力过了就会变成涂鸦,绘画是需要控制的,第一幅画着画着就变成了动作的兴奋,这是重新画的第二幅。她的诗也是在教室里经历的,她描述了细节,陪着一起上课的细节,就有了很生动的画面感14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示
我的好朋友是独角马
它陪我去海上玩
它还跟我睡觉
还跟我玩很多很多的游戏
我喜欢我的独角马
小猫小狗都喜欢
示在教室里越来越自在,她经常一个人在教室里跳舞,和蹊一起聊天,和睿玩打电话,她和别人的连接怎么那么自由自在,我好羡慕!她的棒棒糖的造型,大棒棒糖里装着两个小小的棒棒糖,学诺,画上了眼睛,她的诗叽里呱啦就说完了,就像跟我聊天一样,有那么多的喜欢,有那么多被喜欢和主动喜欢的雀跃。15
景的棒棒糖真是特别!线条在跳舞,在每一个线条的顶端会有一个圆形的造型,那就是棒棒糖啊!真个画面就像一个迷宫一样!
景没有了想爸爸妈妈的情绪后,调皮的样子慢慢跑出来,自由的在教室里生长,他的思很清晰,他做事的目标很明确,能收也能放的小家伙!
(请假,写诗那一天没有来)
16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沁
我的好朋友是小企鹅
它陪我去睡觉
陪我吃早饭
陪我去上学
还陪我去玩游戏
沁画了一个小人棒棒糖,她感受到老师的要求里,是有画不一样的棒棒糖的暗示的,她很接受这样暗示,有时候跟她说话,暗示什么比直接说更有效果。她的诗有些意外,不是小老虎一直陪着自己的吗?怎么是小企鹅了?她强调就是小企鹅。她还在继续感受老师的秩序,有一些理性的“妥协”,比如怎么才能排第一个的问题,要知道第一次因为排队我们犟了很久呢。17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蹊
我的好朋友是兔子
它陪我一起睡觉
它眼睛闭着睡觉了
它还陪我去上学去
还可以陪我去穿穿穿,穿衣服
还可以陪我坐凳子
蹊画着画着就变成了涂鸦,这是她任性的自然状态,可能就忘记了主题。写诗的时候她最想要表达的就是“陪我一起睡觉”,嗯,说了好多遍,我知道蹊有一个陪着睡觉的“过渡客体”。我能看到蹊入园三周以来的变化,从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到教室里秩序和规则的遵守,她一直有进步,离开位置的次数变少了,跑来跑去的次数变少了……18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潼
我的好朋友是司曹沁
她陪我去玩橡皮泥
还去玩积木
她还陪我去玩游戏
玩加油的游戏
玩切橡皮泥的游戏
玩煮饭的游戏
一会儿去看书
一会儿去打电话
司曹沁还跟我去上学
我今天可爱玩游戏了
潼画了一排的棒棒糖,排列得整整齐齐,她喜欢这里的一切,就像她诗里描述的那样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她第一个说好朋友是教室里的小朋友的,一起玩什么呢?她在想,不是毫无目的的想,她看到教室里的电话,看到图书,看到的都变成了诗中的语言。我喜欢她率性的直觉的流淌……她也有了冲突,她太喜欢管人了,一边哭一边管人:“你这样做事不对的,你的小手应该放在这里!”我都很少这样说话,她的语言一定是家人的日常的叮嘱19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迦
我的好朋友叫何示
她陪我睡觉
她陪我去剥螃蟹
还有一起剥龙虾
我们家里有大大的螃蟹
听迦说话,我心里就觉得乐,他是非常大声地来说的,又是龙虾又是螃蟹,是很认真说给我听得,他画棒棒糖也很认真,他想要画圆圆的棒棒糖,那些不规则的圆都是收口的,形是有的,只是手部掌控力量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有意识的锻炼,比如搭建,比如捏橡皮泥……20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涵
我的好朋友是恐龙
它陪我一起睡觉
它陪我一起上学
它陪我一起上课
它还陪我一起穿衣服
还有陪我一起玩游戏
第一次和涵见面的时候,涵不知道怎么拿笔,不知道怎么画画,现在呢,涵已经完全可以自如地通过图像去表达。能看到她在尝试画出各种不同的棒棒糖,这是她对于规则的敏锐所在。她的好朋友是恐龙,我们都知道啊,是一只非常安静的可爱的恐龙,是一只超级会玩游戏的恐龙。21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诚
我的好朋友是恐龙
他陪我玩沙子
他陪我上课
他陪我去吃东西
哭的时候找妈妈
老师陪我想妈妈
(一起告诉恐龙,上幼儿园好不好玩,好玩)
这是诚的第一次绘画,笔下的力量有点弱,但画面整洁,结构饱满,能看到他清明的状态,慢慢地从“想妈妈”的哼哼状态里主动走出来。他的朋友也是恐龙,可不是吗?抱着恐龙书睡觉的小男孩,不过我问他哭的时候谁陪你?他竟然说老师陪我想妈妈,嗯,他一定记得我陪他想妈妈的那个中午。他全程都是笑着说的,很可爱,一起告诉恐龙,上幼儿园好不好玩,他说:“好玩。”22
我和我的好朋友
作者:睿
我的好朋友是小狗和小猫
陪我到游乐场去滑滑梯
陪我荡秋千
陪我玩游戏
陪我玩沙坑
睿,真是投入,做每一件事情都会有始有终,表征事物的能力很强,这对于小龄的他来说真是有些超乎意料的。他第一个来画卷着的棒棒糖,他是第一个表现出来的,画面上一个大大的棒棒糖,他说他需要两根棒子来撑着,有一种平衡和匀称的力量感在其中。他的诗都是玩的游戏,他很会玩游戏,很投入游戏!23
诣的圆画得可真圆啊,每个圆封口处能看出她手部力量的掌控,出手很干脆,很笃定自己想要怎么画,然后大大小小的棒棒糖画满了整个画面,整洁、清爽,很有秩序的美。诣蛮有力量的,心理上的冲突是有的,她是有感受和自我调整的,和老师的沟通一直保持着理性的聆听状态,比如大声喊叫的问题,我说在教室里这样说话有点吵,她会立刻点头:“嗯,这里地方很小,不能大声说话。”然后我们互相笑笑,她的沟通方式让我们都很舒服。有时候,我也在跟孩子们学习啊!(请假,写诗那一天没有来)游戏,绘画,诗歌……
我们在表征我们生活的现实,我们在慢慢掌控我们生活的现实……
慢慢地,我们一起走啊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