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城关第一小学位于黎平县城中心荷花塘东南边的山头上。明朝永乐十一年(年)黎平建府时,在这里建立府学学宫,始招弟子传道授业,至今已年。以此,黎平一小是黎平县历史最悠久的学校,是黎平县文化教育的发源地。
学校历史沿革及发展规模
《黎平府志》记载:“明制天下,府、州、县、卫、所,皆设学,教官凡四千二百余员,弟子无算”。
明永乐十一年(年),在现黎平一小校址始建府学学宫,明天顺七年(年),黎平知府杨纬增修大成殿两庑、明伦堂及斋房、学署、馔堂、号舍等。
后经不断增修和重建,黎平学宫内有大成殿五间,露台一座,东西两庑各五间,名宦祠三间,乡贤祠三间,忠义孝弟祠三间,崇圣祠五间,文昌阁一座,明伦堂三间等。其中大成殿保存至今,成为一小学生学国学、朗诵古代经典的好场所。
道光二十二年(年),在学宫前厅设官办养正义学,宣统元年(年),养正义学改建为官立第四高等小学堂,校址改为孔庙大成殿后面的崇圣祠。首任堂长杨善文,正副教员分别为王文模、李伯实,学生35人。
中华民国成立后,县政府接管学校。民国二年(年),改校名为“第四国民学校”。民国八年(年),升格为“第一高等小学”,民国十六年(年),与第一国民学校合并,更名为“第一高初两等小学”。
民国二十年(年)学校更名为“第一高等小学”,民国二十九年(年),学校更名为“黎平县立城区中心小学”。民国三十年(年),地方人士集资,拆除崇圣祠、明伦堂,修建1幢木结构教学楼,周仲良先生赠送给学校1套商务印书局出版的《小学生文库》册,学校办学条件稍有改善。
民国三十二年(年),学校更名为“德凤第一小学”,次年,又更名为“黎平县标准中心小学校”。年,赵永嵩为民国时期最后一任校长,学校有8个班,学生多人,教师15人。民国时期,一小虽有农村和外县的学生前来就读,但只有男生,学校被称为“男小”。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女生入学。
年11月,人民解放军解放黎平,县人民政府成立。年4月土匪叛乱,学校勉力开办,名为“黎平县第一中心学校”,教工减至1人,班级减至8个,学生减至66人。是年1月,平息匪患,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召开教师会议,民主选举教师张树华为校长,当月复课,学校更名为“黎平县德凤第一小学”。
年3月1日,学校正式上课,易治化任校长。学校仍用大成殿两边厢房和后边木质教学楼作教室。办学条件较差。年,学校增至1个班,学生达多人。
年,全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为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上级派共产党员熊玉山任校长,并开办两个半耕半读农中班和1个戴帽初中班。年春,农中班停办,初中班并入黎平中学。6月,德凤一小、二小合并为“黎平县德凤完全小学”,杨廷汉任校长。年,全国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大跃进”中贪大求快的错误,9月,一、二小又分开办学。
年,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在极左思想指导下,一小更名为“东方红小学”。3年,更名为“黎平县城关第一小学”。5—9年,开办两届戴帽初中班,第一届50多人,第二届多人。9年,德凤学区将城关幼儿园附设于城关一小,年幼儿园与一小分立。
年,一小有教学班31个,在校生人,其中女生87人。学校有专任教师76人,其中大专以上69人,小学高级教师67人,一级教师7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州级骨干教师5人。
年3月,根据贵州省机构改革的要求,黎平县德凤镇教育辅导站撤销,合并到城关一小,城关一小由此也称为黎平县德凤镇中心小学。01年4月,德凤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城关一小落成并开各类兴趣班。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宣统元年(年),学校改为官立第四高等小学堂后,学校教学方式由个别授课制改为班级授课制。教学内容也由过去仅读“四书”、“五经”,改为开设国文、算术、社会、自然、历史、地理、格致、手工、图画、乐歌、体操等课程。
在教学中开始使用白话文。通过各学科教学,学生不但了解中国,并开始认识世界。学生、老师的思想开始得到解放。民主与科学的思想逐渐在学生中得到传播。
民国二十九年(年),学校编了校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小根据国家颁布的《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体育、唱歌、图画和手工劳动等课程,每周安排1节周会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年,一小被定为全县重点小学,担负起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重任。当年,一小与二小一起在全县首先成立中国少年先锋队。国家颁布《小学生守则(草案)》后,一小被指定为试点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和对毕业生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
年,率先在全县小学成立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凯洛夫《教育学》,推广苏联教学经验,开展观摩教学活动。年,率先在全县推行国家颁布的少年广播体操。年,一小在全县率先推广普通话教学。
是年,学校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组织学生种地、拾稻穗、拾废钢铁,以及当“小先生”参加扫盲等。为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一小不断努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了良好的校风校纪。
年,在全国大跃进运动中,学生参加生产队积肥、栽秧、抢收抢种等,造成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年。一小一、二、三年级8个班被上级指定试行“十年一贯制”,即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年。
年,开始纠正“大跃进”错误,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年,一小注重加强“双基”教学,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3年10月16日,省教育厅明确一小为全省试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重点小学之一。学校停止“十年一贯制”试点班的实验,建立了校务委员会,建立健全各学科教研组,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年,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一小教育教学受到严重影响。年,全国开始初步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学校教育教学开始逐步恢复。城关一小开展“汉语拼音基本式”和“三算”教学实验,实验效果显著,贵州省系统和普定县先后组织教师来校参观学习。
6年,“文化大革命”停止,县教育局重新明确一小为全县重点小学。9年,学校根据县教育局的要求,开展幻灯教改实验,效果显著,县、州教育局先后在一小召开幻灯教学现场会,安顺、榕江、从江、天柱等县市派出教师到校参观学习。
年,县教育局选定一小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三算结合”、“尝试教学法”等项目的教改实验,取得良好效果。陈寿萱老师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初探》总结,获州科技先进奖。
这期间,一小重视音、体、美等学科教学,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体、科技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州体委定一小为“州乒乓球运动传统项目学校”。年受州政府表彰为“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3年,一小开始实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年10月,被国家体委、教委授予“实施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称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认真开展《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制定了“勤奋、守纪、健美、文明”的校训,开办家长学校,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共同教育好学生。3年,团省委授予一小“红领巾学校”奖状和大队旗。
8年,全国少工委残疾人联合会表彰六(4)中队为“助残活动先进集体”,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授予一小“少先队红旗大队”称号。年,六(1)中队获团省委、省少工委授予“‘五有’建设达标红旗中队”称号;州政府教育督导室授予一小“德育先进奖”。年,学校被州委、州政府和凯里军分区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被团省委、少工委表彰为“红领巾示范学校”。年,学校被为全省“中国少年雏鹰行动试点学校”。
这期间,一小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工会工作。年,一小基层工会获省教育厅、教育工会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被评为“五讲四美、三热爱学校”,年学校基层工会被州、县评为“先进教工之家”,7年,州授予学校“文明单位”称号。8年,一小教工之家被州表彰为“模范教工之家”。
0世纪90年代,一小开始实行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年10月1日起,实施《国旗法》,举行升国旗仪式。是年,一小被定为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高小学教育质量联合革新计划》(简称《JIP计划》)学校。按《JIP计划》的要求,开办学前班,保证儿童入学都要接受1至3年学前教育,要开办家长学校,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同时加强教研教改,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小实施3年,效果显著。年,被评为“贵州省实施《JIP计划》先进学校”。一小被县教育局评为“教研教改先进学校”。年一小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先进学校”。8年,被州评为“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年,一小党支部被县委评为“红旗党支部”。
进入1世纪,一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努力加强德育工作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连续获得州县教学质量先进学校荣誉称号。
学校师资力量及办学水平
至年,学校有专任教师94人,管理人员1人,保健教师1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长期以来,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强,治学严谨,教学效果显著。学校开办百余年来,毕业学生上万,分布于各行业。
改革开放后,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校园占地面积.8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现有5栋砖混结构教学楼,教学设备设施齐全,基本达到小学办学标准。如今的城关一小,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正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再创教育教学的新辉煌。
学校实行“四制一目标”管理制度,制定执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管理方案及考核细则》,注重加强业务培训和教研教改。学校先后派出教师到贵阳、北京、上海及附近县培训学习,与黑龙江抚顺小学、浙江东阳实验小学结成帮扶学校。
学校还分别举办教学开放日,邀请各界人士到校对学校工作进行指导,帮助学校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年,实施“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实验”,获教育厅授予“教学实验、教育创新”三等奖。
学校注重“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育工作,充分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和学校道德讲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自年以来,每年9月8日对新生开展“拜师入泮”仪式,让新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德育教育效果显著,得到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年1月,省教育厅、州教育局分别行文,号召全省、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向城关一小学习以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学相结合的经验,城关一小德育教育工作经验在全省全州得到推广。
由于工作做得细,抓的牢,学校在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贵州省文明单位”、“贵州省红旗文明单位”、“贵州省德育先进学校”、“贵州省安全文明校园”、“贵州省十佳乡村学校少年宫”、“全州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州德育先进学校”、“州级示范性学校”、“三生四爱五心五好示范学校”、“减负增效提质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近两年来,先后接待了台湾教育社团、贵阳市观山湖区教育局、罗甸县红水河镇中心小学、平坝县平湖一小、息烽县青山新华小学、流长小学、瓮安一小、黔东南州各县市宣传部领导,台江县、天柱县远口中心小学、麻江县宣传部组织的部分学校、从江县宣传部组织的部分学校、岑巩县组织部组织的部分学校以及黎平县各乡镇宣传干事、中小学校长等到学校参观学习,使学校少年宫和德育教育工作在一定区域内起到了辐射带头作用。
完来源
《贵州教育报》
推荐阅读古韵镇远冠军摇篮一路风雨百年教育贵州省百年学校展台()——镇远县城关三小东关校区厚德博学求实创新
一路风雨百年教育贵州省百年学校展台(3)——天柱县远口镇小学
图文编辑
何华琳
执行主编
罗莎
审稿
徐伟
编审
项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