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
(EMG)检查在我国八十年代开始临床应用。一般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层意义:狭义EMG也称为同心圆针或常规EMG;而广义EMG则包括神经电图(或称为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各种反射、单纤维肌电图、巨肌电图、扫描肌电图、表面肌电图、诱发电位肌电图及运动单位计数等。肌电图检查的原理是将神经肌肉兴奋时发生的生物电变化引导出,加以放大和记录,根据电位变化的波形、振幅、传导速度等数据,分析判断神经、肌肉系统处于何种状态,从而有助于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我室于年开展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的检查范围
●1、各种原因引起周围神经疾病,出现手足无力、麻木、疼痛及其它感觉异常。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症及腕管、肘管综合症等。
●2、各种外伤导致的神经损伤,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
●3、面神经瘫痪的诊断,协助诊断其它脑神经疾病如三叉神经痛等。
●4、颈椎病、胸腰椎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肿物压迫等)导致的神经损害。
●5、重复电刺激: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主要见于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症、婴儿肌无力等疾病。
●6、各种肌肉疾病的诊断:如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周期性瘫痪等。
●7、对脊髓和大脑的病变亦有辅助诊断价值。
诱发电位的检查范围●1、视觉诱发电位:从眼睛视网膜感光至大脑产生视觉,该通路的各个环节病变诱发电位异常的表现均有不同,据此分析、诊断。主要用于视觉障碍、视力突然下降者、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及前视觉通路的压迫性病变。
●2、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声音从听觉器官传入,经过脑干听觉通路, 到达大脑产生听觉,该通路的任何病变,均会产生相应部位诱发电位的异常,从而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和初步确定病变的性质。包括神经性耳聋、听力障碍的测定,多发性硬化、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另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还可以评定昏迷病人的治疗效果。
●3、体感诱发电位:刺激全身各部位的神经,可以记录到大脑皮层感觉细胞的生物电变化,在该传入通路的各个环节记录这种电位,据此可以判断有无周围神经、脊髓、脑干和大脑的病变,也是脑死亡判断标准的依据之一。另外,在脊髓探查或脊柱侧弯矫正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进行手术监护,对防止脊髓损伤并发症有肯定价值。
肌电图检查
注意事项
肌电图检查为一种微创性检查,插针时会引起疼痛、发麻等不适感,患者有心脏起搏器或出血倾向、神志不清楚、不能配合,检查的部位有严重感染、出血,这类患者不能做肌电图的检查。
(因肌电图检查时间长短不一,肌电图检查需提前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