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椎功能
脊椎位于中医学所称督脉的路径,是人体六条阳脉的总汇,并保护中枢神经得以正常执行功能,同时支撑人体骨架,维持人体结构左右对称,里外平衡。脊椎对人体有四大功能,是维持血液循环顺畅和器官机能健康的防卫者:
●脊椎保护神经
由脊椎椎骨所形成的椎管,防卫着人体大脑以下的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而椎骨两侧的椎间孔,则帮助由中枢神经分出的31对脊神经,与全身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内脏神经相连,这些脊神经支配了人体肌肉、血管、腺体和一切器官的生理活动。
●脊椎平衡结构
脊椎提供人体直立时所需的骨架支柱,是支撑人体躯干的大梁。人体的肌肉和血管,靠着脊椎撑起的骨架而吊挂其间。当脊椎退化而改变结构时,人体的平衡立即失稳,血管、肌肉和器官的功能也受到牵连。
当脊椎结构长期不正时,人体的软组织形成紧张和压力。组织间的血液流量也逐渐减缓,导致细胞气血不足,缺乏氧气和养分,于是产生种种质变,带来各种慢性病的问题与人体的老化。
●脊椎缓冲震力
脊椎承受人体所有重量,位于椎骨间的椎间盘充满了水分和弹性,形成人体天然的避震装置,能帮助吸收体重和人体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震力,具有缓冲外力对脊柱与颅脑冲击损伤的保护功能。
●脊椎传输能量
脊椎位于人体奇经八脉的主脉-督脉,督脉是人体十二经络中六条阳脉的总汇。督脉与任脉统管人体能量的初级共振(又称小周天循环),是人体能量总汇之地,也是人体的能量轴心,因此中医称任督二脉为人体的子午线。
督脉起点经过男、女的生殖器官,沿着脊椎与肾和脑的下视丘相连结。肾、脊骨与脑,是中医养生实践「奇恒之府」的核心器官,依据中国传统医理,脑髓、脊髓与肾精之间为流动关系,肾气是脊椎健康的泉源。脊椎健康能维持督脉气血畅通,使脏腑得到调养,因此保健脊椎可增强脏腑生理机能,达到治病疗疾的养生目的。
脊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头的支持者,又是人体躯干的中轴,有如大厦的支柱。成人的脊柱由24个独立的椎骨、1个骶骨和1个尾骨组成。相邻的椎体之间借助自上而下逐渐增厚的椎间软骨、椎间盘互相连结。弹性极强的椎间盘在椎体间起着弹性垫的作用,而这个椎间盘在人体发育到顶峰时,也正是椎间盘退变的开始,由于椎间盘的变性,椎间隙慢慢变窄,相邻椎体会随着人体的各种姿势不同程度地产生磨擦,椎骨边缘不断受到磨损刺激,骨刺就开始形成,正常的脊柱结构也就开始慢慢地改变,导致脊柱的力学平衡严重受损。而脊柱内有脊髓,是神经系统中的低级中枢,由脊髓发出的周围神经,支配全身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由脊髓发出的植物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功能,全身血管的舒缩,汗腺的分泌;心脏输给脑部的血液,需经颈部上行至脑,其中两条椎动脉和椎静脉穿行于颈椎横突之间,这就是颈椎病会引起头昏脑胀的主因之所在。因此我们认为脊柱病不只是能导致众所熟悉的颈肩腰腿痛,而且又是许多病症的病因之一。
二、脊柱病变
椎体错位、错缝、滑脱、胸椎、腰椎小关节紊乱、颈椎病、胸椎病、腰椎病、骶尾骨病、脊柱前后弯曲、侧弯畸形、力平衡失调、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炎症、椎间盘突出、椎体骨质增生、神经根受压、椎骨变形等是临床常见脊柱疾病。由于腰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多见,我们将重点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及与椎管狭窄的鉴别。
1.腰间盘突出症产生的原因如图:
主要是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如外伤、慢性劳损、以及受寒湿等因素,而使腰椎间盘纤维环产生破裂,以致髓核突出。
2.不同部位的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根据压痛点,下肢感觉减退部位,反射,X线摄片及椎管造影与CT等来加以明确定位。
腰2-腰3椎间盘突出在臀部和大腿外侧出现感觉麻木或过敏,股四头肌弱,膝反射减弱。腰3-腰4椎间盘突出症(压近腰4神经)疼痛在腰部,一侧臀部,大腿后外侧,并向大腿前方及小腿前内侧放射;小腿前内侧麻木;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腰3棘突旁相当于椎间隙处有压痛点;膝关节伸展力弱;腰4-腰5椎间盘突出症(压迫腰5神经),骶髂关节,髂关节及大腿小腿后外侧疼痛,并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及拇趾。小腿外侧足背包括拇趾有麻木感;拇趾背曲力减弱;跟腱反射可无改变或减弱;腰4棘突旁有压痛点;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压迫骶1神经)在腰骶关节一侧臀部、大腿与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有疼痛;小腿足外侧包括外侧三趾麻木;足及拇趾跖屈力减弱;小腿三头肌无力或萎缩;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腰5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点;中央型腰间盘突出症:当大块椎间盘组织向中央突出时,常表现为腰部及二下肢均痛,并出现二下肢麻木乏力,重者无力行走形同截瘫,会阴部感觉消失,大小便功能障碍,提睾反射提肛反射消失等,如做手术后,可遗有轻重不等的性功能障碍。
3.腰间盘突出症可与腰椎管狭窄伴发,但腰椎管狭窄可以没有腰间盘突出。鉴定方法:间歇性跛行:即由于步行引起相应椎节缺血性经根炎,而出现下肢跛行,疼痛及麻木等症状。蹲下休息片刻,疼痛即可消失。即重新再行走,之后再次发作,又再休息,故而谓之“间歇性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时可同时发生。单纯椎间盘突出症虽有时出现相类似现象,但休息后又稍许缓解,而难以完全消失。椎管狭窄患者主诉常常很多,在体检时由于候诊时的休息而使根缺务性变消失或,以至无阳性发现。与腰椎间盘突出时出现的持续性根性症关及人机交互明显不同。腰后伸受限,但可前屈:由于后伸时使腰椎椎管内有效间隔更加减少,而加重症状并引起疼痛。因此患者腰部后伸受限,并喜欢采取能使椎管内容积增大的前屈位。由于这一原因,患者可出现“骑车能行数里,步行难过百米”。与椎间盘突出症明显不同。坐骨神经是由腰4、腰5、骶1、骶3五条神经根组合而成。只要坐骨神经被拉紧,则这五支神经根也都被拉紧。假若在神经根前方有任何突出物,哪怕是轻微的接触,被拉紧的这条神经根就会受到来自前方的压迫,造成坐骨神经痛。直腿抬高试验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上有很重要的作用。90%的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此试验呈阳性。
在正常人体站立活动时,椎间盘接受体重的压力。腰部是活动最多的部位,受的压力及磨损很大。以下腰段为主。30岁左右,椎间开始发生变性。如果纤维环及髓核退行性变化的速度一致时,多出现间隙变窄,纤维环普遍膨出。按这种平衡一致的退变,软骨板亦骨化,则椎体关节趋向稳定。除整个脊柱略有缩短及腰部活动受限外,并不产生腰痛。但如果二者退行性变表现为不平衡,如纤维环变化较早且明显,其坚韧性减低,髓核压力不变,弹性仍较好,即使无明显外伤,亦可造成纤维环破裂。再遭到较大的旋转或扭曲,纤维环即可在后外侧呈环形或辐射状断裂。环状破裂多位于间盘的周围部,在临床上可造成急性腰痛,辐射状破裂将使髓核向外膨出达间盘的边缘,但外层纤维环可保持完整。此时髓核在较大的压力下被挤入裂隙内,以后腰部不断活动和用力,则近使髓核逐渐向外突出,压迫根,造成坐骨神经痛。4.脊柱病变对身体相关部位的影响
因脊柱平衡失调累及相应的软组织导致肢体肌肉,筋膜、皮肤疼痛、结节肿胀、韧带剥离、经脉不通、肌肉萎缩、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等。可产生的部位如:头项部:颈原性眩晕、头痛、头昏、耳鸣、耳聋、平衡失调、言语滞涩、精神痴呆、面肌痉挛、麻痹、颈项强直、屈伸旋转受限、鼻、喉、颈淋巴、甲状腺、扁桃腺等疾病。四肢部:臂丛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四肢疼痛痉挛、麻木不仁、膝痛伛偻、手足冰冷(肾阳虚或1、2、3胸椎病)、四肢屈伸不利、步态不稳、活动受限、重则偏废瘫痪。腰背部:腰背酸痛、痉挛刺痛、腰背部肌肉萎缩、活动不能自如、直立行走困难、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受限、睡觉翻身困难。胸腹部:颈原性心慌心烦、心悸、心律失常、早博、心区痛、假性心绞痛、胸骨刺痛、胸闷憋气、呼吸困难乳腺疾病、脏腑功能失调、饮食不振、恶心呕吐、少腹疼痛、妇科疾病、大便不畅或泄泻、小便淋涩或失禁。
四、龙层花教授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脊柱病三步定位法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症状表现部位):
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
1、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
2、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进行判断,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检查颈上交感节段(颈上心支属加速神经)所在的颈椎1-3是否错位或压痛。
3、有脊柱局部症状的,除检查脊椎外,还应检查所支配肌肉及韧带附着点是否劳损。
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
根据术者进行脊椎检诊结果,包括发现其横突、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或代偿性肥大等)的部位,或各项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结合第一步定位诊断,进行第二次定位诊断,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分型。
1、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2、3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2、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
3、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并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若有,即为劳损点或损伤的反应物(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
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
五、整脊医学将使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抬着进来,走着出去”
整脊的效果与术者「力气」的关系不大,重点几乎完全在「技巧」的运用:
*杠杆原理:整脊是利用生物力学的杠杆原理,所以患者和术者的姿势,以及术者「切入」的;a.力学角度b.施力方向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速度原理:施术为求矫正效果,一般常以「施力」为重点,其实大都徒劳无功,且患者容易受伤害及疼痛;由牛顿力学公式P=mV「动量」和「速度」成正比,E=1/2mv2「动能」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在速度快10倍时,将产生倍的动能,效果将极大的发挥。
*重力原理:如上列公式E=1/2mv2「质量」和「动能」亦成正比,所以「术者+患者」体重的质量,做有效的利用「重力效果」,可让术时不虚耗体力,效果反而更好。
*因人而异:虽然是相同的疼痛,或甚至相同的「位移」,但因每个人的结构、组织都不同,「量身定做」不但能做出最满意的效果,而且是最安全的。
*最小振幅:整脊的首要在安全,所以「振幅」绝对必需在「人体承受的安全范围」0.5公分以内,尤其因人而异的组织,是造成伤害的主要原因
脊椎的椎体是椭圆形的板块结构,脊柱通过椎体间的三角形关节组合,完成其三维空间活动。椎间盘就像两个椎体板块之间的气囊,正常情况下可随板块运动而前后左右伸张和缩小,当椎体位移超过了正常的生理限度,椎间盘就向外突出,一旦椎体板块的位移得到纠正,椎体的旋转、倾斜恢复,其突出的椎间盘也就能恢复到原来位置。这就是所谓的“还纳”现象。椎间盘的“还纳”只有在青壮年时期才发生。人到了中老年,椎间盘退化、纤维环变性、髓核纤维软骨化后,整个椎间盘弹性减弱乃至消失,突出的椎间盘(有资料证明60%的人有椎间盘突出,但没有症状)不可能随椎体转动而伸缩,也就不可能通过整脊术“还纳”,一旦椎体板块因外伤、劳损等原因发生位移,诱发椎间孔变窄,原有突出的椎间盘因突发的椎间孔变形而刺激到神经根,即引起急性腰腿痛。根据“既能动歪,就能动正”的原理,对中老年急性腰腿痛采取俯卧位,痛肢外展牵引,后旋转将位移的椎体板块复位,俾“骨正筋柔”,最终“抬进来”的患者,就能“走回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