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生完孩子后,我终于开始爱上这个国家。
之前,我总是不停地和先生、邻居、亲戚朋友抱怨英国天气太阴郁,生活太无聊,饮食不适应,节奏缓慢......
最近生孩子住院,遭遇温柔一击——医院特别周到,让人生最脆弱的时刻,变得不再难熬,成为美好回忆。
01
住院竟然比家里还舒服我是顺产转剖腹产,在医院住了4天。医护人员态度特别好,总是微笑。每天除了给病人做基本检查,还有各种贴心服务。手术之前穿防静脉曲张袜子都是她们跪在地上给我穿。泪奔。在手术台上,听到孩子第一声哭泣,我激动得流泪,麻醉师拿纸巾,让先生帮我擦眼泪,为我们拍照留下最珍贵的一刻。瞬间被感动。医院固有的认知。过了2周,我得了急性胆囊炎,夜里疼痛难忍,医院。因为我英语不是很好,医院想更清楚了解我的疼痛原因,找了翻译,整个过程不需要担心语言不通。太贴心了。生平第一次坐救护车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我医院,其实不是。救护车拉着医务人员来了,询问情况,测量血压血糖,跪在地上给我扎针,我内心真的很激动,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服务。住院的日子,工作人员定时送饭、送茶、咖啡、热巧克力,还用小车拉着杂志和书籍,供病人选看,单人间有电视,不会无聊。看病的时候,医生和护士总会问孩子是谁在照顾,听到有家人照顾他们会说太好了,你可以安心治疗病,如果想孩子,医院,医院会提供婴儿床。我妈妈刚开始也总是抱怨英国,现在不了。这些瞬间,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全。久违的感觉。从此我会爱上这个国家。也有网友热评,点赞这里的敬业精神,以及完善的医务流程。02
来自陌生人的爱在英国生活上一年,你总会遇上一次两次,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来自陌生人的力量。急性胆囊炎住院,我们都没有经验,还以为第二天就能回家。热心的邻居看到救护车,连发2遍信息,问我先生是否需要帮忙。医院给我们送手机充电器,医院。主动帮我妈妈接送老大上下学。孩子下学之后带到他家,管吃喝还陪玩。经常帮我家拉垃圾桶,我家房子外墙有洞,老爷爷就帮我们把二层外墙洞给补上了。冬天也会帮我们铲雪,撒盐。超市会有免费为孩子准备的水果,有的店有免费咖啡,有给穷人捐物品的货架。里面堆着满满的食物和基础生活用品。我想,这就是国民素质的体现吧,核心就是有没有利他、关爱弱者和有困难的人。在国内我们面对陌生人,会本能假设为坏人而保持警惕。在英国却更倾向于对陌生人释放善意。所以陌生人会对你微笑,为你扶门,对你谦让,提供帮助。孤立无援时,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融化冰雪。03
英国的人文伦敦的繁华、牛津的古韵、爱丁堡的忧郁,这些城市,各有各的气质,却和谐共存,一种冲突的美,这就是英国。苏格兰高地的荒原、康沃尔湛蓝的海水、威尔士宁静的乡村、伦敦喧闹的车水马龙......都共存于这个岛国之中。文化底蕴这里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她既浪漫温情,也刻板严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不要害怕,这个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是的,这个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也正是在多种文化碰撞之下,愈发彰显它的深厚底蕴。从莎士比亚到狄更斯,从拜伦到王尔德,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著作享誉全球。王尔德从培根到席勒;从达尔文到霍金。从卓别林到憨豆,从费雯丽到赫本。哲学、科学、文化、艺术,每一个领域,都有数不尽的皇冠。令人着迷的绅士、严谨。连美国女作家,也被英国人的绅士、严谨深深折服。出了一本全球爱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书中记录了作者海莲和伦敦一家旧书店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一段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来历程。未曾谋面。书信展示了英国人谦和礼让的绅士风格,以及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查令十字街朝圣。
汉芙在书中说:“Ifyouhappentopassby84CharingCrossRoad,kissitforme!Ioweitsomuch......”(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太多......)
大英博物馆(TheBritishMuseum)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展品之丰富宛如一部浓缩的世界文明史,5万件藏品分布于10个分馆之中,几乎把全世界的瑰宝都集合在这里。免费开放。04
英国式包容英国式包容度,让人感到舒适。或许是真诚的包容,或许是尊重的距离感。对各种生活形态的尊重你可以千奇百怪、随心所欲地穿着打扮;也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展示你的思想形态;可以单身,40岁没结婚不怪异,不会遭遇催婚;可以丁克,不会遭遇复杂的眼神和猜测;可以70岁穿背带裤,涂大口红。这一点让人即便离开很久,依然时常想念英国。记得有一次我去办警局注册信,一个活泼随和的女登记员说你看起来那么年轻,肯定没结婚吧?我说我不年轻啦,都二十六了,家里亲戚都催着我结婚。她说:Whatthehell,我都四十多了,还没想清楚人生是什么呢,你也好好享受人生吧。公共场合的平和谦让英国人乘车、买东西、上厕所的时候默默排队,前面的人动作慢条斯理,后面的人也不会不耐烦(至少表面上),只是平静地等待。车子在路上大部分都相互礼让,甚至有时候双方同时靠边让对方先过,形成瞬间的僵持。不论发生什么,大部分英国人都能保持扑克脸或是礼貌的微笑,再不济也能保持沉默,几乎不会对任何事大呼小叫。之所以能保持平和,是因为大家都生活得不错吧。教育、医疗都免费,贫富差距不大,基本生活保障,普通人的孩子也有可能上好学校。一个小家庭:两个小孩,两辆车,在小镇买一套带小花园的联排别墅,每天开车或坐火车通勤上班。朝九晚五,悠闲度日。自由的味道在课堂讨论上,只要你愿意发言,可以自由表达你的观点,哪怕错得离谱、哪怕天马行空、哪怕口音词汇很low,老师会听得很认真,并且鼓励你继续说,他们从来不会当面嘲笑你或惩罚你的失误。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春夏秋冬,每当静静地捧起一杯热咖啡,都会想起伦敦,想大洋彼岸,那个陌生国度里静静感受的四季与温情!那份内心最深处的安全感,哪怕它并不完美,却总是让人回味,灵魂仿佛也有了做回自己的勇气。哪怕辛苦一些,艰难一些,孤独一些。05
从出生到死亡的福利英国是被誉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国家。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被联合国卫生组织评为全球第一的医疗体制。全球第一的医疗体制NHS是英国社会福利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原则是让每个人享受统一标准的医疗服务,最大的优点确保每个人无需参加保险,就可免费就医,免除病人的后顾之忧。举个例子: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简称SMA),是最常见的致死性神经肌肉疾病之一。每名新生婴儿当中,就会有一个患有SMA。在之前,这种病一直处于无药可医的状态,患儿家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痛苦地离开。年5月24日,针对这种绝症的药物,在美国相关机构批准上市。定价万美元。从此,这种疾病由无药可治的绝望,变成了没钱医治的绝望。然而英国却把这种天价药物纳入了社保范围。患者从挂号到看病、拿药,甚至后期如需做手术都是不需要花钱的。但是免费医疗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需要排队。常常有网友吐槽,病都痊愈了还没排到自己。教育福利:11年义务教育:96%的英国学生都是受教育基金资助的免费生。免费牛奶、低价午餐、大学津贴、学生贷款、免费校车接送。对于教育,英国非常重视投入,不仅对本国公民,对留学生也是如此。相对于美国,英国设立了更多奖学金,学费更便宜,更开放地吸纳世界各国优秀学生。所以在各种版本世界排名前十的名校统计中,英国至少占据三个席位。奇葩福利英国的社会福利大致分为七类:儿童和孕妇福利,伤残或者疾病福利,退休福利,寡妇福利,失业福利,低收入人士福利和社会基金。真是大开眼界,看到好些奇葩福利,比如:寡妇福利,伤残福利。要不要这么友好?!英国VS美国,究竟哪家强?当然英国了!英国人民一年有28天法定带薪假期,还不包括产假病假;而美国人民只有10天,如果你是个妹子,sorry,70%的在美公司没有带薪产假……06
人间烟火味英国有句谚语:“钟敲四下,一切为下午茶停下”。英国的比目鱼在欧洲享有盛名,在鱼身上抹小麦粉,或煎炸,或清蒸,极具美味。餐前喝酒的习惯让苏格兰“威士忌“闻名世界。英国烤牛肉是用鲜而嫩的上等牛里脊添加芥末烤成,配上咸味约克夏布丁蛋糕,完美。还有世界闻名的炸鱼薯条。在西欧各民族中,英国人最喜欢喝茶。分为“被窝茶”和“下午茶”。“被窝茶”,通常是把一壶红茶、奶罐、糖罐、茶具都放在床前的灯柜上,便于起床前饮用。下午三点到五点喝“下午茶”。掺入橘子、玫瑰、薄荷、柠檬、鲜奶等,分别制成“伯爵红茶”、“玫瑰红茶”、“薄荷红茶”、“柠檬红茶”和奶茶等等。博罗市场(BoroughMarket)充满人间烟火气息。这里主要出售传统英国食物和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食物,更多的是百家生产的“小作坊”产品,亲自烘焙、酿造、烧烤出食物和酒水,能最大程度保证了食物的地道和原汁原味。这里不仅仅是寻找新颖食物的猎奇之地,更是一个了解世界饮食文化的“露天课堂”。07
离开与回归著名电影《赎罪》(《Atonement》)的经典台词,适合每一次离开与回归,期待与怀念。Iwillreturn,findyou,loveyou,marryyou,Andthenlivewithoutshame.等我回来,找到你,爱着你,娶了你,然后无悔地生活下去。最喜欢透过车窗,看路边飞驰而过的地名路牌。经过一个又一个路牌,成为过客,只有有限的几个地名,会成为我们短暂停留的城市。从此那些曾经停留的城市会融入生命,留下余味。有些地名你曾无数次熟视无睹地经过它们,然而某一次,因为一个人、一件事,那些地名甚至让你潸然泪下。生命中的一些人,会让那些与他们相关的城市变得有温度,路过那些路牌,你会微笑,会记起他们,记起往事,记起历经岁月洗涤愈发熠熠生辉的旧日时光。也许是留学,也许是工作,也许是暂住,也许就久居。英国并不完美,伦敦太拥挤,约克不富裕,人们礼貌,但又疏离,天气很丧,阴郁日常。经济衰落,变化缓慢,不像中国,日新月异,不像美国,霸气侧漏。无论怎样,那些温暖和槽点,最终都构成了致命吸引,成为你再次回到大不列颠的理由。哪怕它仍不完美。08
知乎高赞评论阿喵喝粥会打嗝来英国三个月的时候印象很深刻的一次经历想分享一下:
一次和朋友开车去隔壁城市停车后车灯忘了关结果就是回来后发现车子发动不了了必须要靠其他车子搭一根线来帮助启动,那时候已经十点多了,车子停在居民区的路边周围安安静静的人都没有。
后来跑去附近的一个酒吧求助在门口犹豫了好久不敢进去,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服务员是俩满身肌肉大花臂金项链的大哥,我们用英语加比划跟他们沟通,怕哄我们出去,结果他们超级爽快的说帮我们去借搭线的电线,把酒吧里的客人问了一圈都没有借到,还很愧疚的跟我们解释说来店里的客人都是来喝酒的所以很少会开车来但又主动提出帮看一下车,能不能帮我们修。
我那时候其实心里还挺忐忑的脑子里一直闪现电视新闻觉得会不会是不安好心到没人的地方把我们洗劫一空之类的…………但是事实证明他们是真的好心,但没有电线汽车还是启动不了。后来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还是修不好就放弃了打算坐火车回家第二天再想办法来取车。
走路去火车站的路上我们就想着试试最后一次就跟迎面走来的一对夫妻说了excuseme向他们打听碰到这种情况能找什么地方求助。男士很耐心的跟我们说可以打什么电话,应该要怎么做,然后还问我们车停在哪里,可以帮我们去看一下,看了车后又主动提出帮我们打维修电话,说怕我们不好沟通,前前后后有半个多小时吧。
大晚上十点多英国的风又大又冷,女生穿着无袖连衣裙一直陪着我们还跟我们聊天,后来男士叫来了一辆带了电线的出租车,帮我们把车启动了,那一瞬间真的太激动了,但又很抱歉,所以一直跟他们道歉又感谢女生走的时候紧紧的拥抱了我一下说,你一定很冷很不安吧,让我抱抱你。
那一瞬间眼泪都要下来了真的很暖心在一个陌生国家孤立无援的时候感受到了满满的善意。
1.任何走道里有推拉门的地方即使你离那个门很远如果前面有人推开了门他们就会撑着门在那等你。
2.超市买东西如果我只拿了一丢丢,又排在买了一车的人后面他们会主动让我排他们前面。
3.每天早上上学路上都会有遛着狗的男人散步的老人微笑打招呼说goodmorninghaveaniceday。
4.只要站在没有红绿灯的路边展示一种你要过马路的感觉没一会儿就会有过路的汽车慢慢停下来示意让你先过来这里这么久了基本没听过这里的车按喇叭感觉他们喇叭唯一的用处就是轻轻碰一下示意行人过马路……
不过关于这个题目,不论是我上面的回答还是在我的经历里,我对英国发达的感受更多是在人民的素质上。
其实有挺多可以写的不过大部分都是个人感受感觉会越写越长
奥巴老狼有一次,我还是去Sainsbury买东西。我来到收银台排队。我拿了一瓶牛奶,两袋饼干,和两只牛角面包。前面的老阿姨则拿了两车的东西。
前面的老阿姨让我先上,因为她的东西多,她觉得我如果等她,我会等很久,换她等我的话,只是半分钟而已。
一开始我拒绝,结果她依然坚持。最后我还是排到了她前面。这还没完,老阿姨发现她后面的那个英国小伙子拿的东西也不多,又让英国小伙子排到她前面。
于是我就看着那位老阿姨因为觉得自己买的东西多,会让后面的人等很久,所以主动退到了最后。
这样的阿姨,我一共遇到了两次。
去英国排队买东西,结账的时候不要排在买很多东西的人后面,不是因为会让你等很久,而是因为会让买很多东西的人等很久。
怎么说呢,在我们还在强调要按顺序排队的时候,他们已经因为主动为他人着想而形成了新的排队默契了。
并不是说英国人都是好人,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人着想成为了一种本能和素质的一部分,这应该是发达国家令人向往的地方之一。
最后,这里牛角面包真的很好吃,外酥里嫩。。。。。
腾天我最近在做家里的装修。因为要把个三层的房子里完全扒空了重新做结构墙和楼梯,我专门请了设计师、结构师、消防监理、工程监理和包工头。
包工头是我一个老朋友,中国人,也有许多年经验,但因为我请的设计师比较轴,设计了许多非常规的构造,我选建材也不是常见家装的建材,导致我必须帮忙研究许多细节。
这时候我就意识到英国的发达。
英国的发达不在于其绿色的乡村或者拥堵的城市,也不在其缓慢的英特网和经常晚点的公共交通系统。
英国的发达在于,它的社会政策、劳动规范体系和监管体系,通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和修正,已经变得十分的完善,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这些规定条款细而且多,却没有太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在工程中处理任何问题几乎都有规章可循,让我这个彻底的门外汉在这样的的工程面前也不觉得怵。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专业人才都是稀缺的。很多事情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实现起来会有很大的风险。英国的专业人才们通过几百年的努力,建立了这样一套细腻又一致的规章体系,极大地降低了社会的整体风险。
另一个类似的体验是英国的医疗。医院水平很高,但我自己在在医学院呆过,并不觉得英国医学院的学生比我们中国医学院的学生靠谱。但出来以后经过几年的锻炼,名医未必成,但庸医基本不会有。
英国的医生训练体系并不强调培养名医,但要求取得资质的医生都不庸碌。这样也避免了英医院挤破头,医院没病源的情况。
英国虽然没有特别突出可以炫耀的地方,却因为没什么大短板,仍然成为对全球人才有很大吸引力的一个国家。
丿小川总的来说就是,人本、自由而骄傲吧(至少表面都很well-educated)。
其实也确如大家提到的,英国人礼节背后的内心或许的确高傲,这里只谈谈普遍感受吧。
首先不会因为工作的内容而产生非常明显的社会等级。会不由地感觉,更多时候是人选择了这份工作,而不是完全受制于某种社会压力或学历。你也许会发现公交车司机、打扫卫生的阿姨、宿舍管包裹的大妈脸上都有种由衷的开心和坦然。简单形容就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从容,一种没有被伤害过的淡定。
每时每刻都能感觉到的是,人很重要。人与人之间会相互照顾对方的感受,这点可能体现在小城更多一些吧,在伦敦感觉就差了很多。
几乎每次坐巴士下车的时候大家都会说声thankyou给司机,仿佛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几乎每个推着婴儿车的人下公交都会有人扶着帮忙一起抬下去。
路上不小心撞到别人,被撞的两个人会同时sorry,以至于有时候到超市去撞到东西都会自己sorry……
走在地铁里看到女生拿着一个行李箱男士都会主动帮忙提下楼梯再匆忙离开。
走在路上当行人简直太幸福,因为车到路口都会让你。
医生会责备你自己吃了消炎药,并一个劲嘱咐你不能随便吃药。当然你可能提前一礼拜就得约医生…还得约护士见面……
你可以从陌生人身上获得力量。虽然也会有伤害,也会有不友好,但是你能感觉到来自异乡的安全感。
至于所谓歧视,只能说,抛去偏见和刻板印象不谈,这里或许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如果你愿意付出,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一定的认可的。打破偏见没有那么难,但完全融入就不好说了。
Haveaniceday.希望我们都越来越温暖有力量。
待过一年,了解不到太深入,记得比较深的一些和深圳做个对比:
1、陌生人擦肩而过会微笑致意,有时也会友好的打招呼,类似帽子不错、咖啡不错之类的;这在深圳还是比较少遇到的,陌生人一般都形色匆匆,真要笑一个对方也会有点懵,以为熟人之类的。
2、公共场合开门时会看后面有没有人,有的话会一直开着门直到后面的人走近;深圳也会遇到,但相对少一些,除非你推着婴儿车或者拿着东西,倒是小区的小朋友们经常这样做,说谢谢还会得到他们奶声奶气的不客气。
3、车会等人先过马路;深圳有一些右转专用道的车主会减速让你先过,但大多数时候大家还是太匆忙了。
4、公共场合的素质比较高,当然英国队输球之后的酒吧不算;深圳也挺好了,大家都还是比较有秩序和礼貌,当然偶尔也还是会遇到电影院不停用家乡话大肆聊天的,吐痰什么的,真希望我没看见。
拉尔文在英国待了快6年了,准备在今年中旬永久离开英伦三岛,回中国定居了。
就英格兰来讲,大到伦敦、曼彻斯特,小到谢菲尔德、剑桥,都有长期居住的经历,各种火车够得到的小镇子更是去过无数。实话说,对像我这样从北京过来英国的人来说,整个英国和“发达”这个词是没什么太大关系的,社会的科技水平,公共交通,市场繁荣度甚至赶不上北京奥运会之前的中国。而这种情况,从鸦片战争一直到今天基本没变过!这个国家的不思进取让我震惊。
来英国这6年,放在短期来看是很值得的,毕竟我出国前所期待的一切都超额地获得了;但放在长期来看,人生中宝贵的青春时光,自己却相当于被关在大西洋某个岛上的“监狱”,外面的世界沧海桑田,我却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相似的生活。
每次回国,中国的日新月异都让我震惊;而回看今天的英国,当我踏上回国的飞机永远告别时,她跟我当初刚刚下飞机时看到的英国没有任何差别!
如果非要说英国哪里发达,大概就是人了吧。由于这个国家人口少,大家都好友善、好单纯、好有素质、好没有企图心,生活在这里真的好舒服。但每次想到我才二十几岁,就觉得不能现在就开始养老啊!我有能力留在这所“监狱”幸福地生活一辈子,但我不允许这种让大英帝国没落的安逸腐蚀掉我的锐气。
jeanluo一直很赞成一句话,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很大体现在其对弱势群体的态度。
不说整个社会对同性恋,种族的包容度(有些人认为英国甚至过头了),说点在生活中能实际见到的事情。
英国满大街都是的旧货店。一般都有一个主题,比如oxfam是捐钱给海外的(主要非洲),有cancerresearch的,有childreninneed的,普通人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捐给这些小店,小店再把东西以很便宜的价格卖掉,钱捐给相对福利机构。店员都是义工,年龄老少,教育程度高低的都有。
我也在Oxfam做过几个月义工,令人惊奇的是居然有人捐很新的奢侈品牌东西,比如巴宝莉的小钱包什么的。也没看见义工把这些东西据为己有。
超市里一进门有免费为孩子准备的水果,有的店有免费的咖啡,最牛的是有给穷人捐物品的货架。里面一般堆得满满的食物和基础生活用品,我没有看见过任何看上去经济条件好的人去取。
还有基本上所有的楼里都有给残疾人的电梯或者轮椅通道。很多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我妈妈第一次来英国的时候说怎么英国人残疾人这么多,其实不是因为残疾人多,而是残疾人有钱消费(福利好),以及公用设施齐全使得他们能走上街头。
其他意识形态的东西很多我一下子想不起来,暂时想到一个例子,我女儿幼儿园老师教他们基本手语,把手语编成歌曲,过了一年多我女儿还记得,一次给我表演的时候我挺惊讶。一问她说还把声音关掉让她们理解残疾人的不方便等等。
bbc的一个儿童主播没有手臂,小朋友从小就受教育残疾是生活的一部分,能乐观看待残疾。
Misscheng金融业发达绝大部分atm取款和银行转账都是免费的,不管你在哪里开的卡,是哪个银行的卡。银行还可以直接买保险,手机电脑丢了都可以赔。信用卡被盗刷的后处理的很快,银行基本会及时垫付赔偿。
再看看我们当时的异地跨行转账和取现的手续费,有时真会觉得很窝火。(我是10年出国的,当时国内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