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命汤有温阳活血,宣痹通络(阳)之力,麻黄乃是主药,一味麻黄体现了中医治疗中风的整体治疗思路及治法,对于中风病,不论急性慢性,都可以应用续命汤治疗。
对于中风之疑难顽症,益气活血力尚不及,需以温阳活血、温阳宣通方能收功,亦不必拘泥于中风有寒热形证方能应用,其肢体表现尤其是肢体拘挛者亦应认为是中风六经形证,尤其是太阳经脉之气血瘀阻之证,应用续命汤及类方乃为正治。
在临床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风及其后遗症危害、加快康复,对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意义。《古今录验》续命汤及类方在唐宋以前是治疗中风的主要方药,但随着中风“内风学说”的兴起,续命汤类方渐渐失去了其在中风治疗中的地位。
近年来,笔者通过文献温习、临床实践,感觉应重新认识续命汤及类方的临床地位,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造福中风患者。
1
续命汤类方曾为中风主方
续命汤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引《古今录验》,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方用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组成。
对于《金匮要略》录《古今录验》之续命汤,有人认为非仲景之方,而是宋代校勘时所加。如张景岳则执此观点,他在论述续命汤时说:“按历代相传,治中风之方,皆以续命等汤为主,考其所自,则始于《金匮要略》,附方中有《古今录验》续命汤,然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
然而,东晋《范汪方》记载的续命汤云:“风痱方,又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人……方:甘草(炙)、桂心、当归、人参、石膏(碎,棉裹)、干姜各二两,麻黄(去节)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是仲景方,本欠两味。”
其组成、主治证候、用法及禁忌,皆与《古今录验》所录续命汤相同,并指出该方本是仲景方。此后至隋唐以来,在续命汤的基础上,乃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州续命等,均以中风为主治矣,如《胡洽方》同时记载有大续命汤、小续命汤、西州续命汤,主治病证同为风痱,也与《范汪方》一致。
如:
“小续命汤,麻黄、桂心、甘草各二两,生姜五两,人参、川芎、白术、附子、防己、芍药、黄芩各一两,防风一两半”;
“大续命汤,麻黄六两,石膏四两,桂心二两,甘草、川芎、干姜、黄芩、当归各一两,杏仁三十枚”;
“西州续命汤,麻黄(去节)六两,石膏(碎,裹)四两,桂心、当归、甘草(炙)各二两,川芎、干姜、黄芩各一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小品方》记载“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原方组成为:“甘草一两,麻黄一两,防风一两半,防己一两,人参一两,黄芩一两,桂心一两,附子一枚(大者,炮),川芎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五两。”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续命汤及类方,乃是唐宋以前治疗中风之主方,在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孙思邈《千金要方·卷第八·诸风》、王焘《外台秘要》及宋代方书如《和剂局方》等均有体现,其病因多强调中风乃多感受外来风邪所致,其治法方药亦多温燥祛风之剂。
如大、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孙思邈把“古今大小续命汤”录入到《千金方》之中时对其治疗中风奇效推崇备至,曰“大良”、“甚良”、“必佳”,曰“诸风服之皆验”,评价如此之高,绝非偶然。
2
从六经形证解读续命汤类方
从元代以后,中风病因学说渐渐以内风为主,并分“真中风”、“类中风”。《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说道:
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
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医略十三篇》:
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证见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言。外见寒热等六经形证者,治以疏解风邪为主,用小续命汤加减;
内有二便不通,形气尚盛者,治以通利为主,宜三化汤或局方麻仁丸;
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仅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养血祛风,用大秦艽汤加减。
提到了中风见六经寒热之形证者治以小续命汤。
验之临床:
对于中风六经形证之表现,大多理解为伴寒热表证即为六经形证,续命汤有发散风寒、兼清内热之功,对于真中风尤为适宜;
如单纯的口眼涡斜真中风可用续命汤,亦常用大秦艽汤之类以疏风散邪。
对于六经形证,徐灵胎在其《兰台轨范·卷二》中收录小续命汤时,虽认为“续命为中风之主方”,但同时却告诫说:“人参附桂何尝不用,必实见其有寒象,而后可加,然尤宜于西北人,若东南人则当详审,勿轻试。”仍突出强调六经之寒热表证,使其在类中风治疗中受到限制。
受中风内风学说的影响,唐宋以后用续命汤治疗类中风及后遗症渐近消失,其原因,除受外风学说影响外,亦未认真解读六经及病证,对于六经之形证,单纯理解为伴有寒热之表证方为六经之形证。
因此,千百年来,对于中风之六经形证伴有寒热表现者,应用续命汤及类方多以疏风散邪为其主要功能,渐渐失去了其在中风尤其是后遗症中的治疗作用。
笔者细考中风后遗症伴有肢体活动障碍者,很少从六经论治,殊不知,仲景创六经学说,不独论治伤寒,亦通论杂病,中风类中风乃杂病者;张介宾说:“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络之根本。知十二经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
查“续命”为名的方剂(大续命汤、小续命汤、西州续命汤)等共有20余首,其组成大致如下:
温阳宣通:麻黄、桂枝、细辛、附子等;
养血活血类:当归、川芎、芍药;
补气类:人参、白术、甘草;
寒凉类:石膏、黄芩等。
虽然各续命汤组成有所不同,但各续命汤组成中均有麻黄汤意(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从诸续命汤组成看此方大义乃既辛温发散,亦温里通阳、温中补虚、活血化瘀,其不单治疗外风、亦通治中风之表里、寒热、虚实之证。
对于续命汤应用于中风后遗症,河南毛进军教授对此认识尤其特别,指出中风后遗症见肢体功能障碍者,病位在表,在六经之太阳,乃太阳经脉之气失其舒展,瘀血阻络,经脉拘挛。因此,续命汤温阳发散、活血化瘀、使太阳经气舒展,经脉畅通,肢体拘挛得以解除。
故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障碍,尤其是肢体拘挛者,亦可以认为乃中风六经形证之另一表现,认识和拓宽中风六经形证之表现,对扩大续命汤的治疗范围,尤其是应用于中风后遗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
续命汤方临床应用
续命汤在中风中的应用,在唐宋以前(外风学说为主)很风靡。殊不知,清代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亦明确指出“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功”。
可见,在清代仍在用续命汤治疗中风。对此,清·姜天叙有所解释:“有用乌、附、羌、防为主者,取其流通经络。盖痰火风湿瘀滞,若非先以雄健之品为之向导,莫能开也,纵观续命汤及其类方组成,后世看之,奇特难明。”近代川中名医陈鼎三评价续命汤云:“此方有不可思议之妙,非阅历深者不可明也。”但由于历代对中风的认识有异,故对续命汤也是毁多于誉,成了“千古冤案”。
近年来随着经方学派的兴起,火神派亦大行其道,“续命汤”再次得到人们的重视,有学者总结续命汤有活血、熄风、清热、醒神、宣畅气机等功效。
全国名老中医李可老先生对于续命汤治疗中风总结为“中风危证不避麻,活血化瘀效莫及”。受此观点影响,现已有经方临床家把续命汤广泛应用到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癔病性瘫痪、周期性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帕金森氏综合征等病的治疗中,并收到良好的疗效。
4
典型病例
朱某,女,48岁。年11月18日初诊。
主诉:中风后遗症右足内翻7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5年,7年前突发左侧脑出血,经抢救后,生活基本自理,血压控制良好,唯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尤以右足内翻为甚,辗转西安、医院救治,采用中西医药、针灸、按摩、外洗等多种办法,均无效果。
现症:面色偏暗,语声正常,偶有头晕,饮食、二便正常,舌质暗、舌下脉络瘀阻,左脉弦滑,右脉滑。查体见右足内翻,活动时右腿外撇,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
证属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络脉痹阻,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乃为常法。但患者告知7年间常用之法已用尽,诸医方中必用黄芪及活血化瘀之品,但鲜有效果。
笔者细考,此患者之证与《金匮要略》、《古今录验》所述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甚为相似,法当温阳活血,宣痹通络(阳),方用续命汤《古今录验》化裁。
处方:生麻黄15克,桂枝20克,当归20克,党参30克,干姜6克,川芎30,杏仁10克,川牛膝30克,鸡血藤30克,威灵仙20克,茯苓30克,姜黄20克,萆薢20克,黄柏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6枚。7剂,水煎服,嘱患者每晚9点前服完。
年11月25日二诊:患者诉服上述中药后,口味较前不太一样,身体似有燥热感,饮食、睡眠尚可,二便调;唯明显之变化乃足内翻消失,右腿外撇减轻,7年来首有脚踏实地之感觉,患者甚为高兴。但右侧肢体肌力变化不明显,服药三剂后血压升高至/90mmHg,自行调整降压药后血压降至正常。继续前方7剂。
年12月2日三诊,患者服用后无特殊感觉,肢体活动亦无明显变化,右足脚踏实地,感觉良好。暂停服药。
三月后患者来诊,要求继续用药巩固疗效,察舌质、舌下瘀血之象减轻,又有生麻黄升压之虑,遂在原方基础上变为炙麻黄8克,茯苓15克,姜黄10克,萆薢10克,黄柏10克,炙甘草6克,陆续服用20余剂,感觉良好,随访三月,足内翻无复发。
按:本例为典型之中风后遗症,常法多采用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血压高者亦用天麻钩藤汤等加减。本病例病史7年,医院,多种中西医手段治疗鲜效,必须另辟蹊径。
细想该患者之表现,乃与中医所言之“中风痱”吻合,其肢体表现及足内翻之状况与《金匮要略》、《古今录验》所述甚为相似;《医宗必读》亦云“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因此,对于此患者,组方应以“温阳活血,宣痹通络(阳)”为法,以《古今录验》续命汤化裁。
方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乃寓麻黄汤之意,有宣散发表,温经通阳,使太阳经脉之气得以舒展;
并辅党参、茯苓、干姜、当归等补气扶正之品,以防耗散太过;
加川牛膝以引血下行,亦有治下肢萎软之意;
威灵仙通行十二经络,与鸡血藤配伍可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
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萆薢、黄柏乃笔者治疗下肢顽痹、水肿、麻木、疮疡、湿疹之常用对药,二者配伍除湿、渗湿,清热,并有防止方中药物化燥之功。
全方配伍达到温阳活血,宣痹通络(阳)之力,终使多年之足内翻见效收功。仔细分析诸续命汤,笔者认为,麻黄乃是主药,一味麻黄体现了中医治疗中风的整体治疗思路及治法,对于中风病,不论急性慢性,都可以应用续命汤治疗。
对于中风之疑难顽症,益气活血力尚不及,需以温阳活血、温阳宣通方能收功,亦不必拘泥于中风有寒热形证方能应用,其肢体表现尤其是肢体拘挛者亦应认为是中风六经形证,尤其是太阳经脉之气血瘀阻之证,应用续命汤及类方乃为正治。
名医推荐,温医生,男,年生,温先生祖上是中医世家,由于社会变革和国家需要,高中未念完就直接去部队当兵,因在部队军事训练强度较大,腿膝关节受伤较重,患上了骨质增生疾病,行走困难;在寻医无数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温先生找出家里保存的医书重新学习中医,进行自身治疗;历经数年,博采众方,无数次的配方自身实验;终于治愈了自己的骨质增生,行走恢复正常状态。在治好自己骨质增生的基础上,又相继帮助慕名而来的朋友上千人,治愈了腰椎、颈椎、膝关节、脚跟、手关节等身体各个部位的骨质增生,在治疗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的优化,研究出了以二十多味中草药组方并经特殊方法熬制而成的纯中草药药膏(温先生?骨质保健膏),此药膏可彻底治愈人体各部位的骨质增生,而且永不复发。
温先生由于数年以来夜以继日的试验研究,温先生本人也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温先生根据祖上留下的书籍和他本人的病情,根据新时代国人饮食生活习惯等分析病理病因,总结出形成疾病的内外因素,确定高血压的形成疾理,主要是内热、血中热、肾阴虚等因素而导致血压升高;经过数年的研究,以自己本人身体为实验,最终治愈了自己的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温先生攻克的第三个难题是糖尿病的治疗,经过悉心研究,根据血脂的变化,血液循环慢,气血双亏,五脏功能下降等因素,最终找出糖尿病的根源,总结出治疗糖尿病治疗的方略。温先生治学严谨执着,历经数年研发出一套温氏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略,为众多患者治愈了多年的高血压、高血脂、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温先生历时四十多年,理论结合实践,通过自身的治疗、在骨质增生、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方面总结出了较为完整的治疗方略,得到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赞扬,温先生情德高尚、治学行医严谨、执着、大爱,所有药材亲自指导徒弟进行炮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辩证下药,治愈了数千例高血压、高血脂、脑梗、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疑难杂症,温先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是一名老共产党员、老军人,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在近四十年的学习、验证、治疗、研究的过程中,国外的各种商业机构,以移民、绿卡、高价买断相关配方产权等方式进行多次利诱,温先生均予以婉拒。温先生继承和发扬了温氏祖上的优良风格,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医学人的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一心向国、牺牲自己为民的风尚,是一位具有大爱、情德高尚的中医人。温先生经常去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省市为一些老同志、老军人进行医治服务,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得到的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I声明信息:本文来自网络,特此对作者张效科张学文致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