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性肌萎缩
疾病简介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muscularatrophy,SMA,MIM#、、)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发生在婴幼儿的一组较为常见的疾病,在白人中发病率为1/~1/10,,中国没有统计学资料,但在临床上不少见,与DMD相仿。SMA是由于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核退变而致神经根和肌肉萎缩,根据发病年龄和症状的轻重程度,临床分为4型,皆由运动神经原存活(survivalmotorneuron,SMN1,MIM#)基因突变所致。
95%的SMA是由于SMN1基因的纯合型缺失所致,其余为缺失型突变与非缺失型突变的遗传复合体。部分SMN1缺陷是由于SMN1与SMN2之间发生了转换。非缺失型SMN1基因为点突变、微小缺失/重复。在所有患者中没有见到SMN2基因的纯合性缺失,起码还遗留一个拷贝SMN2基因。国内临床病例检测的数据表明,只有75%多的病例为纯合性缺失。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中国人固有的特点,还是临床诊断的偏差?也许送检的病例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不是SMA。
临床诊断
SMA的临床特征主要为躯干和肢体肌肉无力和肌张力低。肌无力呈对称性,下肢明显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只有手和足部的小肌肉可有些许活动。受累肌肉同时发生萎缩,尽管有时会被皮下脂肪所掩盖。咽部、颈部、躯干的肌肉同样受累,心肌、平滑肌极少累及。随着病情进展,球麻痹越来越明显,舌肌萎缩和震颤也突出。腱反射减弱到消失。面部肌肉不受累,婴儿表情正常。肌跳不明显。深浅感觉正常,无智能和括约肌障碍。临床上SMA分4种类型:SMAO,为先天型,有严重的关节挛缩面瘫和呼吸衰竭;SMAⅠ,6个月前发病;SMAⅡ,6至12个月发病;SMAⅢ,12个月后儿童期发病;SMAⅣ,成人型。婴儿型在出生后出现症状,原本活动正常的婴儿会突然丧失肢体运动能力,发病急,进展快。常见表现双腿关节屈曲,两腿外展,膝关节屈曲如蛙腿状。重者哭声小,吞咽因难,因肋间肌麻痹而呈腹式呼吸。在出生时就表现为严重的肌张力低的婴儿,极少生存超过一年。而出生后表现为肌无力的婴儿,进展较为缓慢,有些甚至可以有暂时性的好转,可能与肌肉的成熟度有关。大部分患儿在3岁内死亡,多数死于肺部感染。本病预后不佳,56%患者起病后一年内死亡,80%在4岁内死亡。发病年龄愈小,病情发展愈快者,其预后愈差。
产前基因诊断的策略
鉴于国内临床病例中只检测到75%多的病例为纯合性缺失,提示临床拟诊的病例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可能不是SMA。为了谨慎起见,避免误诊导致产前诊断差错,因此在明确复合杂合子的点突变之前,目前应该将SMA的产前诊断服务的对象暂时控制在纯合性缺失的病例。
对缺失型基因突变进行产前诊断,稍有母源污染就可使本为缺失的胎儿材料出现扩增,造成胎儿不受累的错误判断,是酿成差错的最大的隐患。应该将绒毛作为胎儿材料的首选,经过仔细挑选后提取DNA。如果不得已用羊水进行产前诊断,需要对羊水进行细胞培养,去除可能的母源细胞。
如果不能进行细胞培养,应该通过多态性分析,确定是否存在母源污染,产前基因诊断中常规进行的21三体的检测可以提时有无污染及污染的程度。轻微的母源污染虽然导致了胎儿出现阳性扩增,但其信号应该较弱。为此,对AS-PCR产物进行定量分析,应列为产前诊断的常规,当缺失型突变的家系胎儿出现微弱的阳性信号时,SMN1基因的拷贝数将远低于1,应判为污染。
在确认没有母源污染的前提下,胎儿没有SMN1基因外显子7纯合性缺失将不受累;根据定量分析,可以确定是否为携带者。
产前诊断的技术方法
联合应用各种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可准确检测基因缺失,对中国人的非缺失型突变尚未有报道。对于不能鉴定出突变的个体,应该考虑诊断是否准确。
一、SMN基因的结构特点
SMN基因位于5q12.2-q13.3区域,在这个kb范围内,存在一个镜像重复区域,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位于端粒侧的基因(SMN1,或SMNt)具有生物活性,而位于着丝粒侧的拷贝(SMN2,或SMNc)没有活性,二者之间只有8个核苷酸的差别,5个位于内含子中,3个位于外显子中。
SMN1基因外显子7的+6位为C,SMN2基因为T。这两个基因都有拷贝数多态性(copynumbervariation,CNV),即一条染色体上不止一个SMN1和SMN2基因拷贝,4%的正常染色体含有2个SMN1基因,5%的个体没有SMN2基因。这种高度同源性和拷贝数多态性,使得该染色体区间频繁发生互换,导致SMA成为常见的遗传病。SMN1基因长度20kb,cDNA长1.7kb,蛋白含个氨基酸。SMN1基因转录本中90%为全长cDNA,有10%的产物为没有外显子5的异型体。
SMN2基因由于外显子7的+6位为T,破坏了剪接加强子作用,RNA转录后加工时导致外显子7丢失而失去功能;但在剪接因子Htra2-β1的作用下,还可弥补这一缺陷,而能产生20-30%正常全长转录本,与SMN1转录本相同,从而补偿SMN1基因缺失的功能,使得患者的症状减轻。SMA临床上的四种表型差别,就在于SMN2基因的拷贝数多少,拷贝数越多,发挥的补偿作用程度越强,患者症状越轻。
二、基因缺失的检测
SMN1和SMN2基因有高度同源性,根据二者的差别,设计能区分SMN1和SMN2基因的特异引物,特异扩增两个基因。
早先是根据两个基因外显子7+6位的C/T差别,在该位点前引入一个错配的碱基(C→T),同时扩增SMN1和SMN2外显字7片段,在SMN2基因的扩增片段中产生了一个限制性内切酶DraⅠ切点(TTTAAA)切点,酶切产物为+25bp两个片段,而SMN1基因没有切点(TTCAAA),仍保持bp的扩增片段。据此确定患者是否为SMN1基因的纯合性缺失。但酶切方法存在一个缺陷,酶解不彻底会将缺失型误判为不缺失,给产前诊断埋下隐患。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elespecificPCR,AS-PCR)检测,将上下游引物都设计成两个基因特异的,并且使两个基因的扩增片段长度有差别,通过电泳就可以区分两个基因,检测缺失。
用不同荧光标记引物,在PCR反应体系中增加内对照参比基因扩增片段,对模板DNA进行定量,并控制PCR循环于25~27以确保扩增在对数增长期,自动测序仪分析后,可直接测定两个基因的拷贝数。通过计算扩增峰面积与参照基因的比值,在检测SMN1纯合性缺失的同时,还可以对SMN1和SMN2基因拷贝数进行精确定量。
三、点突变检测
对于SMA的点突变的检测,首先必须确定患者是缺失型突变与点突变的遗传复合体,这样的个体只有一个SMN1基因,然后能通过AS-PCR扩增SMN1基因,进行序列测定。鉴于SMN1基因与SMN2基因的转录本长度不同,将RT-PCR产物分离后,就可以对SMN1转录本进行测序,鉴定SMN1基因的点突变。
遗传咨询
SM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生育过患者的夫妇再次生育时,有~25%的风险再生育一个受累患儿,~50%的机会生育杂合子孩子,另外的~25%机会为完全正常的个体,不携带突变基因。用大约(~)来描述再发风险,这是因为大约2%的患者为新生突变,父母中只有一人为杂合子,另一人也可能为生殖腺嵌合,再次生育的风险高。但确定新生突变是困难的,因此凡是生育过患者的夫妇都应该进行产前诊断。
当患者故去,且没有留下DNA时,通过父母的SMN1基因的定量可以进行缺失型基因杂合子检测,但如果分析显示父母起码各自拥有2个SMN1基因时,应该排除SMA的诊断。当一个人只有一个SMN1基因,而其配偶显示具有2个SMN1基因时,考虑到人群中有2%的人为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SMN1基因,他们生育SMA孩子的风险为1/。
文献报道,白人群体中SMN1缺失的杂合子频率为1/30~1/50,如果中国人中也是如此,像南方地区的地中海贫血一样,应该考虑对于群体中杂合子进行筛查。起码对有SMA家族史的亲属及配偶,应该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提供这样杂合子筛查服务。当夫妇双方都只有一个SMN1基因时,可以实施首次妊娠的产前诊断。
对于仍是纯合型缺失的胎儿,由父母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决定其去留。
参考文献
盛文利,柴建华,刘焯霖.DMD基因内含子中的多种、多个重复顺序与外显子缺失关系的探讨.中华神经科杂志;30:-.
FeldkotterM,WirthR,SchwarzerV,WirthR,WienkerTF,WirthB.QuantitativeanalysesofSMN1andSMN2basedonreal-timelightcyclerPCR:fastandhighlyreliablecarriertestingandpredictionofseverityofspinalmuscularatrophy.AmJGenet.;70:-.
WirthB.Anupdateofthemutationspectrumofthesurvivalmotorneurongene(SMN1)inautosomalrecessivespinalmuscularatrophy(SMA).HumMutat.2;15(3):-37.
罗新明,杨晓苏,肖波.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神经元样细胞SMN2基因mRNA的表达.中华内科杂志;45(10):-.
汪江,沈定国,刘红.两步—多重PCR诊断例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缺失.中华神经科杂志;30(5):-.
ZengF,RenZR,HuangS,KalfM,MommersteegM,SmitM,WhiteS,JinCL,XuM,ZhouDW,YanJB,ChenMJ,vanBeuningenR,HuangSZ,denDunnenJ,ZengYT,WuY.Array-MLPA:ComprehensiveDetectionofDeletionsandDuplicationsandItsApplicationtoDMDPatients.HumMutat.;29(1):-7.
StockleyTL,AkberS,BulginN,RayPN.Strategyfor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天津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