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六个步骤,你也能准确辨识六经病

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是大家学习中医诊断时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今天,跟大家分享中医诊断必学的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释义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其撰著的《伤寒论》。指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也可用于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该辨证方法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

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

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经方治病的过程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从大方向来说是证、法、方。那么具体该如何通过四诊信息准确辨识六经、方证?本期分享马家驹老师总结的经方辨证六步法,为大家提供清晰的辨证思路,供诸位同道参考。

临床的诊断治疗过程也都是有规范的,也可以称之为“套路”。经方治病的过程就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从大方向来说是证、法、方。第一步是辨证,而辨证就是辨病位、辨病性,第二步是根据证来确定法。第三步根据法来选方。我们把这三步细化为六步法,和我们的六经也保持一致,便于大家按照这个六步法临床诊治,不容易出错。

第一步:详细而准确地采集四诊信息,尽量依据诊断标准来四诊。比如患者有无表证,把表证的诊断标准都问一遍,就能确定或者排除表证了;

第二步:辨病位(表、里、半表半里);

第三步:辨病性(阴证、阳证);

第四步:确定六经。三个病位两个病性确定了,六经也就确定了;

第五步:确定治法。证对应的治法是唯一的;

第六步:细辨方证,加减用药,完成处方。

下面我们采用六步法来分析一则曹颖甫《经方实验录》的医案:

范左,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两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麻黄一钱,桂枝一钱,炙草八分,杏仁三钱。

按:吾师早年之方也,规其药量之轻,可以证矣。师近日所疏麻桂之量,常在三五钱之间,因是一剂即可愈疾。师常诏余侪曰:予之用大量,实由渐逐加而来,非敢以人命为儿戏也。夫轻剂愈疾也缓,重量愈病也迅。医者以愈病为职者也,然则予之用重量,又岂得已也哉?"

六步法分析:

1详细而准确地采集四诊信息。

范某伤寒六七日,也就是外感六七天了,不管病程多长时间,要看症状,要四诊合参。本案四诊信息是形寒、发热、无汗、喘,头项腰脊强痛、脉浮紧。换成术语,主要就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

2辨病位。

这时候脑海中想想表证的诊断标准是什么?表证最重要的诊断标准就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这个患者完全符合表证的诊断标准,同时也没有口干口苦的症状,没有涉及二便的异常,有没有半表半里和里证。确定是表证。

3辨病性。

病性只有阴阳两种,辨阴阳落实在辨寒热、虚实上面。本案脉紧,紧是有力的意思,正气不虚,正气实,所以是实证,实证归属于阳证。

4辨六经。

本案为病位在表的阳证,即太阳病。

5确定治法。

太阳病治法为解表,即汗法。

6辨方证。

解表就需要发汗,发汗的主要药物是麻黄、桂枝、葛根、生姜、葱白,主要方剂是麻黄类方、桂枝类方。本案脉紧、无汗,欲汗而不得汗,表实、津液不虚,所以用麻黄汤辛温解表发汗。

根据六步法,我们能够开出麻黄汤来,和曹颖甫先生的处方完全一致。

六步法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临床诊疗思路清晰,具有强大的临床指导性。

其中第二步、第三步的顺序可以根据临床灵活掌握。无论是先辨病位还是先辨病性,最终都要辨出来的。

看着是六步法,其实本质上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的具体细化。体现的是证—法—方的诊治过程。

六步法中的辨病位、辨病性很关键,临床上不能被动地去凝练病位病性,而是要主动地去辨病位、病性。

比如本案的主诉是发热,见到一个发热的患者,脑海中就要明白,发热首先要看是不是表证。

这时候完全可以依据表证的诊断标准去主动的望闻问切,依据表证的诊断标准主动去问患者有没有恶寒、身疼痛、汗出、鼻部症状等,而不是等着患者来诉说。

经方医学体系以八纲、六经为主,临床先辨八纲、六经,继辨方证。如何准确判定六经为病是经方学习的重中之重。

六经病证分类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

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

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

若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

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来”。

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

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祛病邪,一面扶正气,方如小柴胡汤。

太阴病证

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太阴病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致,或因脾阳素虚,寒邪直中太阴,以致寒湿内阻,脾之运化功能失职,气机升降紊乱造成。

其表现为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或缓等。

上述太阴病证与阳明病证同为里证,只是阳明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太阴病多表现为虚证、寒证。

但在发病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病而中气虚,即可转为太阴病;太阴病而阳气渐复,亦可转为阳明病。由于太阴病证为虚寒里证的开始阶段,病势较少阴、厥阴病轻浅,治宜温中散寒,方如理中汤。

少阴病证

主要是病在心肾。可因太阳病治疗不当,损伤心肾阳气,太阴病呕吐下利进一步严重,累及肾阳,或肾阳素虚,寒邪直中少阴,从而使全身内外失去心肾阳气的温煦等原因造成。

可见全身性虚寒表现,如畏寒蜷卧,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手足厥冷,脉微细,或见下利清水样粪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

此外,少阴病亦可因心肾阴液受损,虚热内生,邪从热化,以致肾阴亏于下,心火亢逆于上而成,出现心烦不眠,口燥咽干,尿黄,舌尖红或红绛少苔,脉细数等症。因此少阴病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分。

治疗少阴寒化证宜回阳救逆,方如四逆汤;治疗少阴热化证则宜滋阴降火,方如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证

厥阴为疾病终期转化阶段。如阴寒由盛极而转衰,阳气由虚衰而恢复,则病情好转。

若阴寒盛极,阳气不能与之接续而先绝,则病势危重。

如阴寒虽盛,但阳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现阴阳对峙,相互交争,出现口渴,自觉一股气从下腹上冲心胸,胃脘部疼痛、灼热,饥不欲食,甚至吐出蛔虫,四肢厥冷或厥热交替(阴气胜则厥冷,阳气复则发热),厥多热少,神志昏乱等寒热错杂的症状。治当调理寒热,方如乌梅丸。

太阳病

太阳病是表证之一,与少阴病相对存在的证,基于胡希恕先生的研究,我们把判断太阳病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主提纲:即《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判定太阳病的主要提纲,是说太阳病,不是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一般常见的证。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辅助提纲(有以下4条):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经方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表证有阴阳之分,每个病位皆有阴阳两类证,表证亦分阴阳两类证,即表证有发热恶寒者,此为病位在表的表阳证即太阳病,若表证呈现不发热而恶寒者,此为病位在表的表阴证即少阴病,此是判断太阳病和少阴病的关键。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又分中风和伤寒,太阳病若同时出现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则名之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上述的太阳病,无论是见已经发热,或还未发热,但必恶寒,是说恶寒是太阳病表证的重要症状。若同时更见有身体疼痛,呕逆,脉寸关尺各部俱紧者,则名之为伤寒。即是说,太阳病又有伤寒、中风之分,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前者由于汗出而敏于恶风,因名之为中风;后者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为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即太阳病原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自然的良能,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胰。中者中于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也。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也。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本条是明确与温病的鉴别,温病形似太阳病,但太阳病是热在表,发热而不渴,且必恶寒。今发热而渴不恶寒,是为热甚于里的阳明病。这里要注意,张仲景把温病、风温皆归类于里阳证阳明病,细读阳明病篇可明了。由以上可知,太阳病的定义、概念即是提纲所述,即主要由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主要特征来判定,并由第2、3、6、7条作辅助判定。其主要概念是:所谓的太阳病,指的是在表的阳证,即人体患病后,机体反应出的症状特点为病位在表、其病情为阳热性一类的证(中风、伤寒),而不是经络脏腑概念。

少阴病

少阴病与太阳病是同属表证,但有阴阳之别,故前面太阳篇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说明。不过此仅就发热与否以示两者之辨还不够完善,因此于少阴病篇又提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以是少阴病的特征,不但无热而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者有别,而且津血俱不足,脉亦微细,并其人困倦少神,与太阳病有着明显区别,故不论太阳伤寒或中风,若脉微细、但欲寐、无热恶寒者,即可辨证为少阴病证。这里亦告诉我们,判定少阴病主要依据少阴病提纲、辅助提纲,更重要的是遇到表证,排除太阳病即是少阴病,今结合《伤寒论》中有关论述,简括如下:主提纲:《伤寒论》第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的主要特征,除无热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显然不同外,并由于虚衰,脉浮之中而有微细之象,而且精神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辅助提纲:《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表证有两类,一者“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为太阳病,已在前述。二者为“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为表阴证少阴病,即少阴病的第二重要特征,为无热恶寒。由这两个特征根据临床判定少阴病多无错误,是很简单的事。这里要说明的是,要明了少阴病为表证的阴性病。依据八纲的分析,同一病位均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病证,表证当然亦不例外。临床验之,老年或体质素虚之人,若患外感,往往表现为少阴病这样的表证,而且《伤寒论》的少阴病篇,自证治论述开始,即首先提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发汗证。尤其于麻黄附子甘草汤条(第条),更明确指出:“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可见少阴病二三日之前,纯属表证甚明。唯以少阴病本来正气虚衰,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暂,二三日后即常传里、半表半里,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胃肠型感冒是其一)。篇中有关四逆辈诸证治,大都属于并病和合病之类,而非单纯的少阴病。凡诸病死,概在胃气衰败之后,亦即太阴病的末期阶段,少阴病死证诸条,亦多系二阴的并病,仲景不于太阴病篇提出,而特出示于少阴病篇者,实亦大有深意。这就是,病之初作,即见少阴病这种表证,万不可等闲视之,因其二三日之间即有并发太阴死证的风险,必须抓紧时机及时治疗乃可救凶险于未萌。太阳与少阴均属表证,故均有传里或传半表半里的变化。但太阳以传阳明、少阳为常,而间有传太阴、厥阴者。少阴以传厥阴、太阴为常,而间有传少阳、阳明者,故少阴病篇亦夹有大承气汤和四逆汤等证治的出现。少阴病篇本就难读,若用经络脏腑解释则难得头绪,如用八纲分析之,尚可明了。六经病的判定标准之太阳病、少阴病。二者同为表证,一为阳,一为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区别二者的关键。

阳明病

里证亦有阴阳二类,《伤寒论》谓为阳明者,即是里阳证,而谓为太阴者,即是里阴证。主提纲:第17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说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有抵抗者,即为胃家实。阳明病的主要特点是胃家实,即实质是里实热。这里亦是相对于太阴病是里虚寒说的,即证在里,排除里虚寒,则属阳明病。结合《伤寒论》第6条可知,口渴、口干是阳明病的特点之一,亦当属胃家实。这里要注意,经方的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纲,言外之意,胃家虚寒不属阳明病。又《伤寒论》所称胃是病位的概念,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等。以是可知,《伤寒论》的阳明病不是经络、脏腑之属。在临床判定阳明病,主要依据胃家实这一特征,即邪实于里呈里阳证者。辅助提纲(以下3条):第条: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病有两种情况,即若热结成实,则即有胃家实的腹证(腑实证)反映;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这里应注意,热极于里者,势必迫于外,故阳明病则身蒸蒸而热,此与太阳病热郁于体表而翕翕发热者有别。热蒸于里因使汗出,汗量多而臭味重,与太阳中风证的汗出量少而臭味轻者不同。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仲景在这里明确指出了“温病即发热而渴,不恶寒”。又说“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胡希恕先生注解谓:“温病虽然也发热、脉浮,形似太阳病,但太阳病热在表,但发热而不渴,且必恶寒。今发热而渴不恶寒,是为热甚于里的温病”。可知温病、风温不但皆属于阳明病的外证,而且更兼有热甚于内的里证。更值得注意的是,风温的症状所述与第条白虎汤方证相吻合,即不但有阳明外证,而且因阳明里热甚出现神志症状。这就是说,张仲景在《伤寒论》把温病、风温归类于阳明病论治,伤寒与温病原本自明。第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赵?成本把本条置于阳明病篇首,可见对本条倍加重视,以引人注意。一般认为,本条是讲阳明病的成因,即太阳阳明,为由于发汗太过,而太阳病证未罢,即形成大便难的脾约证;少阳阳明,为由于发汗或利小便,少阳证未解,而即见胃中燥烦实证;正阳阳明,即热结于里的里阳证。实际也在说:阳明病有3种表现,即太阳阳明者,指太阳阳明合并病证,少阳阳明者,即指少阳阳明合并病证;正阳阳明者,即指单纯里实热的阳明病证。判定阳明病,除了依据胃家实(正阳阳明)特征外,还要依据太阳阳明合病证及少阳阳明合病证来判定。应当指出,太阳阳明、少阳阳明相对而言也是阳明病的外证。提到阳明病有外证,那么看一看阳明病的外证与太阳病的表证的区别,便可明了温病与阳明病的关系。温病和风温的概念,在《伤寒论》第6条已说明,即是说温病和风温都是外内皆热,虽然也发热、脉浮,形似太阳病,但太阳病是热在表,但发热而不渴,且必恶寒。今发热而渴不恶寒,是为热甚于里的温病。这里要注意,热甚于里的温病,又是什么病?是六经病的哪经病?很显然不是太阳、不是少阳,当属阳明病。试看白虎汤方证,即《伤寒论》第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对比第6条,两者证候是相似的,即白虎汤治疗外内皆热的阳明病、温病、风温。因此,温病、风温是外内皆热的阳明病。因此,胃家实、太阳阳明合病、少阳阳明合病、外内皆热的温病、风温,是判定阳明病的大眼目。

太阴病

前已论述,里证亦有阴阳两类,《伤寒论》谓为阳明者,即是里阳证,而谓为太阴者,即是里阴证。主提纲:第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是说病在里,胃虚饮聚,故腹满而吐、食不下,胃肠之里不但有寒饮,而且不能收持之,故自利益甚,寒气下趋少腹则腹自痛,寒气不下行则痛自止。太阴病宜温不宜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必使胃益虚而饮益聚,甚则恶化出现胸下结硬。这里提出太阴病的概括特征,凡临床见此特征者,即可判定为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辅助提纲:第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是说凡病自下利而不渴者,均属太阴病。其所以不渴,即因胃中、内脏有寒饮的关系,治以宜服四逆汤一类温中逐寒药。又下利为阳明、太阴共有证,热则必渴,寒则不渴,这里提出自利不渴,以示与阳明区别。这里要注意,阳明和太阴,病位都是在里,为在同一病位的阳证和阴证,阳明多热多实,太阴多寒多虚,是病位同在里的阴阳相对的证。

少阳病

半表半里和表、里一样,于同一病位上,而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其阳证《伤寒论》谓之少阳病,其阴证《伤寒论》谓之厥阴病,《伤寒论》有关少阳病的概念论述较详,今分述于下:主提纲:第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是说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人里,势必上迫头脑,则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的反应,故凡病见有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判定为少阳病,也即半表半里阳证。辅助提纲(3条):第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第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伤寒病初作,邪在表,则邪气交争于肌腠、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已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邪热郁结胸胁,故嘿嘿不欲饮食,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热激里饮则腹痛,胸胁在腹上,因谓为邪高痛下。上邪下饮,故使呕也。由于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病邪郁集于此体部则往往影响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出现异常反应,以是证情复杂多变,不似表里的为证单纯,较易提出简明概括特征。如提纲所述口苦、咽干、目眩亦只说明热证的必然反应,故对于半表半里阳证来说,这种概括是不够全面的。故少阳病之辨,与其求之于正面,还不如求之于侧面,更为正确。即要辅以排除法,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属半表半里阳证,也即少阳病。《伤寒论》于三阳病篇先太阳、次阳明,而后少阳即暗示人此意。

厥阴病

厥阴病的判定标准,主要参照厥阴病提纲,结合辅助提纲及对照少阳病特点,病位在半表半里不属阳证者当为厥阴病。主提纲:第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本条是厥阴病的主提纲,厥阴病常见上虚下寒、上热下寒之证,主要是由于寒饮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寒乘虚以上迫,故自觉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下寒迫蛔虫上于膈,故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若仅是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区别于寒在里,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病而下利不止。辅助提纲:第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本条提及“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一般阴证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阴病亦有渴者,这种渴者,可少予饮水即愈。这里提示,厥阴病的消渴不是真正的热消,是寒饮郁而化热产生的上热,即厥阴病以上热下寒为主证。厥阴病一向疑难,历代各家争论不休。最让人们困惑的问题是:厥阴病乃三阴之一,应遵循“无热恶寒,发于阴也”、“阴不应有热”,那么哪一方剂是治疗厥阴病的呢?一般认为,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剂,但厥阴病再无其他方证了吗?乌梅丸中的黄连、黄柏为清热之品!太阴里阴证治用四逆辈,不用清热药,少阴表阴证治用麻桂,方中加附子、细辛等,也不用清热药,厥阴半表半里阴证也应遵循这一源则,那么乌梅丸也不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剂?几十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由于临床因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诸多慢性病,疗效颇佳,当我再进一步探索经方的理论时,时常想到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属少阳病的治剂,还是厥阴病的治剂?反复再读有关原文时,终于悟到,柴胡桂枝干姜汤与乌梅丸相同,属厥阴病治剂,也即是治疗半表半里阴证的方剂。《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伤寒论》第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由上述两条可见柴胡桂姜汤本是治疗“但寒不热”者,亦可治“往来寒热、心烦”者。其与小柴胡汤相类而不相同,相类指的是,皆用于病在半表半里病位也;不同之处在于,小柴胡汤用于阳证,而柴胡桂姜汤用于阴证也。因此,柴胡桂姜汤是治疗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的典型方剂之一。这样由柴胡桂姜汤、乌梅丸等方证来分析厥阴病,就很容易明白厥阴病的概念了。这里也就证明了厥阴病提纲不存在原则性大问题,即厥阴病可出现上热,但它是上热下寒,以寒为本。它的病机及症状反应符合三阴三阳的病变规律,即“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不过单纯的表阴证和里阴证,在临床常可遇到,可毫无热症。但半表半里阴证却很少见到无上热者,所常见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多是“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外台秘要》用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张路玉注解道:“小柴胡汤本阴阳二停之方,可随疟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瓜蒌、石膏退而从阴,可类推矣。”这里道破了柴胡桂姜汤的天机,明确告诉后人,柴胡桂姜汤是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主要加入桂枝、干姜而成,由治疗半表半里阳证,变为治疗半表半里阴证。半表半里阴证本应是“阴不得有热”,当是“但寒不热”,但病在半表半里不同于在表和里,邪有路可出,可借汗、吐、下而解,故少阴表、太阴里不见热症(但表阴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有“反发热”);而半表半里厥阴病邪无从出、邪无出路,故极易寒郁化热,这就可明白治疗“疟寒多”或“但寒不热”的疟疾为何用黄芩了。以是可知厥阴病提纲中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这是寒郁化热,因是中寒、下寒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消渴”,也不过是上热下寒的表现,症如同消渴,而不同于消渴,从“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来看,其人虽渴而喝不了多少水,甚至饮入则吐,所以不是真正的消渴。为此第条曰:“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正是在说明厥阴有渴的特点,更强调、证实貌似消渴而不是消渴。此外,还有从少阳病转变为厥阴病者,如第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说明原是小柴胡汤证,由于汗、下等误治,致邪热内陷、津液内伤而成半表半里阴证。因此,厥阴病的主要特点应该是:1.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2.上热下寒。根据提纲及两个特点,可很容易判定厥阴病。在《伤寒论》上,病先分阴阳。六经是一阴一阳:一个外源性疾病,一个内源性疾病。外源病就是阳(汗、吐、下、和、利小便、破血,这是排异法),内源病就是阴。三个阴都属于内源,三个阳都属于外源。三个阳有三个法,三个阴也有三个法。三个阳的法就是排异法,三个阴的法就是调节法。伤寒,不是一个病,是一群病。《伤寒论》用三阴三阳的六经分证,把一个伤寒分成了六个系统、两个类型(一个阳病,一个阴病)。阳病是一切外源性疾病,是外界物质对人的伤害造成的本能排异反应,用排异法把致病物排出体外。阴性病是一切内源性疾病,是人体内部器官、组织的功能性障碍,用自主调节法恢复生命的和谐状态。即,为了确定具体疾病的治法,按照本能系统对待疾病的方法,再把阳病、阴病各自分成了三个。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个阳证:一个是向表排异,一个是向上向下排异,一个是调节排异,这是三个排异通路上的三个不同排异方法系统。太阴、少阴、厥阴是用自主性调节的三种方法。六经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论思想:从局部看到整体、从整体看到局部。太阳是个局部,一提太阳就知道还有另两阳少阳、阳明,对面就是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提那个局部,就看到整体。从整体,同时能看到局部。太阳病与少阴病、阳明病与太阴病、少阳病与厥阴病,都是同一病域,阴阳相对应的两种情况。1、太阳病“发热恶寒、头痛脉浮〞,是体周组织向外、器官功能亢进的排异反应。少阴病“脉沉细、身寒而蜷、但欲寐”,是器官功能低落不能自保的态势。二者病域都是体周组织。2、阳明病“发热恶热、汗出而渴、神昏谵语、不大便六七日、脉洪大滑数”。代谢亢进、循环亢进,向胃肠的排异反应剧烈。太阴病“腹痛下利身寒、四肢厥冷、脉沉微细弱、完谷不化”。循环衰微,代谢低落,不能维持体温,胃肠不能消化、时时拘挛而下利腹痛。阳明与太阴也是同一胃肠病域,亢进与衰退的两种反应。亢进是因为要排异,衰退是器官功能有障碍。3、少阳病“头昏、目眩、口苦、咽干、脉弦细”。从少阳病的这些特殊性质中,可以看出少阳病不是外源性疾病,是器官组织的功能性障碍,是器官功能性调节失常。少阳经、三焦是有用无体的“中清”之腑,是不会受到异物侵入的。少阳证不可发汗、不可吐下。但少阳篇中有柴胡桂枝汤发汗法;有大柴胡汤下法;有柴胡加芒硝汤下法。这没有矛盾!柴胡桂枝汤证是少阳与太阳并发病,用柴胡和解少阳,用桂枝取汗。大柴胡汤证是用柴胡和解少阳,用黄芩大黄清下里热的排异法。柴胡加芒硝汤证同大柴胡汤和下法相同。这是仲景“法无定法”的“法”。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消渴”是糖尿病与尿崩症。这都是内分泌病。“气上撞心”是强烈的心悸。“心中痛热”是心肌坏死的变化过程中心绞痛的症状。“饥而不欲食”是胃强烈收缩的感觉,不欲食是只发生饥感而没有食欲,因为胃不能容纳食物。这四个症状表现,完全是因为器官功能紊乱。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紊乱,尿崩是脑垂体分泌紊乱。心悸、痛热都是心肌缺血,缺血的原因与冠心病血管脂肪性粥样硬化相同。这是器官功能紊乱。厥热胜复(一会热一会厥,一会又热一会又厥)和往来寒热是同类别的热型。寒热往来是还有排异能力,厥热胜复是病情很深,没有排异能力了,自主调节能力也几乎要没有了。少阳病与厥阴病,都是调节本能的障碍。只是少阳为实性障碍,厥阴为虚性障碍。少阳病口苦咽干是外分泌障碍;厥阴消渴与冠心病是内分泌障碍。知道了少阳,便知道了厥阴、便可以知道治未病;知道了厥阴,便知道了治已病。

六经辨证法的局限

六经更是一个方法系统而不是辨证系统,只是因为在方法系统中蕴含有辨证的目的,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辨证法。它开创了辨证系统的先河,但有局限和不足。它把六经局限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只把伤寒归于六经,杂病没有归在六经里面。六经是伤寒的六经,不是杂病的六经。杂病是在六经辨证法之外的一群病,在伤寒之外,是一个个散乱的,没有系统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xyangy.com/wssl/12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