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无痛无汗症宝宝家长们的一封信

这篇文章,不用转发、点赞、分享仅仅是咱群友们看到就行

亲爱的无痛无汗症孩子的宝爸宝妈们:

你们好。

我是“不怕痛的端端”的端端妈。可能这个群里有宝爸宝妈通过抖音认识到我,可能有更多群友不认识我。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和大家一样,我的孩子小名吴端端,他是一个年8月出生的男孩,两岁半的他已经经历了『舌裂伤』『镇静剂综合症』『小腿骨折』『大腿骨折』『左侧髋关节脱位』『眉骨磕至血肿』『头皮磕至血肿』『手指咬至皮裂伤』『无数次发烧』『贫血、缺钙、手脚发麻、抽搐』等……

相信不少家长也和我一样吧?可能有些经历的苦比这还要多,当然也有轻症的。

而我今天写这封信出来,主要是受了刺激。受了什么刺激呢?刺激出什么呢?

有点长,希望你能耐心看一下,说不定能对孩子有帮助。

相遇在天,相守在人

第一个刺激是:按咱们普通老百姓来看,医院,即便遇过的罕见病案例再少,也应该有所耳闻才对呀。可在我们求医过程中,我才明白一个道理,医生并不是什么都懂,医生也是普通人,是一名普通的医护人员,和我们一样也是一名打工者,所以并不能奢望医院能够成为救世主。况且,无痛无汗症根本不被大病医疗所待见,更没有纳入国家罕见病库!我们想寻求帮助都无路可走,对于咱们孩子动辄手术、住院的花销,仅仅靠医保是无法分担压力的,商业保险是想都别想!第二个刺激是:端端最先经历的第一次大手术,是舌裂伤,如果你看过我抖音的视频应该有了解,端端在咬伤舌头那天,一开始还以为就是咬裂舌尖或侧边,结果没想到是舌后根已经裂开一大截。当晚立即送医院耳喉鼻口腔科,当时主刀的医生说,如果再不送来,舌头就没了,因为当时舌根只剩下一丁点舌底的筋连着没断而已。主刀的医生其实在很多年前遇到过一个无痛无汗的孩子,所以这位医生稍微对这个罕见病有一丁点印象。但由于没有跟踪病例,所知也非常有限。于是在术后的治疗方案只能是镇定七天的方式,也就是控制镇静剂用量,让孩子在镇定但有意识的状态下,在AICU重症室里躺七天,让舌头长好了,再让孩子彻底清醒,回到普通病房继续观察。(我抖音也有记录部分过程。)舌头是在理想状态下,七天长好了。可是回到普通病房后,孩子三天三夜未合过眼,一度在鬼门关打转被硬生生拉回来。在普通病房的第一天,上了心跳监护仪,心跳一直在~没下来过。医护人员也设了一级护理,几乎每两个小时来一次巡房。我和端端爸一直轮流守着,也不敢合眼。当时我们不懂,也没主动要求医护人员做些什么,只能听从他们的叮嘱去做。但当时,我好像和孩子心有感应,总感觉他在死亡线上徘徊。可能也是我职业习惯吧(我之前做过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凭借我对医学的皮毛认知,当时我不断用手机上网查一些关键词语,主动去找医生沟通,寻求医生对孩子状况的解说,让我明白术后应该心跳多少才是正常,扭动身体是代表什么信号。同时我又重复观看我以前学习过的急救知识,我想万一来到,我还是要准备的。在普通病房的第二天,孩子的扭动更频繁了,而且还时不时翻白眼,我觉得这太太太不正常了,找了医生多次沟通无果,因为他们没遇见过这种情况啊,不懂怎么处理啊。但还是要想办法解决呀,我就提出要找回当时AICU重症室给孩子使用镇静剂的麻醉师,申请找神经科医生来会诊。医生们的态度很好,毕竟这是重急病例,重视程度是有的。最后决定打一针安定试试,打了之后,果然孩子状态好了些,也让医生们确定了他们心里的疑惑,这属于镇静剂综合症。于是更加紧密观察。那时候我内心更紧张了,因为时刻陪在孩子身边的我,感觉到孩子有点绷不住了,毕竟连续48小时没合眼了呀。孩子除了扭动,一点反应都给不了我,但是有流眼泪缓缓流下,好像在告诉我他很痛苦。在普通病房的第三天,我主动表示愿意签字请求麻醉师再给端端注射安定,起码能让孩子好好睡一觉再说。当时耳喉鼻科医生、麻醉师、神经科医生准备再次开会讨论,同时换一个独立的病房方便观察端端的情况。正当医生护士都围在旁边和我讨论的时候,孩子忽然挺直身子抽搐、翻白眼。我第一时间采取急救措施,呼喊轻拍看孩子没反应,孩子猛的呕吐我又立即把他翻过去侧躺,资深护士立马冲过来帮忙迅速清理呕吐物,防止呕吐物呛入气,其他护士帮我清理床上杂物,准备设备就位,给孩子上氧气罩。另一名资深护士一直在请示医生要不要打开急救专用手推车,正当医生在犹豫时,同时急call来的神经科医生到场,一个箭步上前打了一针安定。孩子瞬间回来了。这全程不过是短短十来分钟的事,已经过去几年了,每一个细节还是深深扎在我脑海里。把这过程写得这么细,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不论医生的专业水平是高是低,我也相信医生们都是尽力的了。我只能说,罕见病,真不是每一个医生,每一个专科都懂的东西,甚至罕见病还是会吓到医生的。不然那就不叫“罕见”了。

第三个刺激是,这是好的刺激:

群里有家长去过天津输液,貌似初见成效。我打听了这个药液的名称,问到广州当地居然有医生开过这个药。我喜出望外,赶紧挂了专家号去看!

就诊时,我们把所有资料拿出来给专家看,告诉他们,天津有专家用过这药已临床用在无痛无汗症孩子身上,有效果。而广州这位专家开过此类的药,理论上专家用过药就是知道这药的效用。但专家和其他医生一样,不了解我们家孩子情况,于是开了单,同样要我们验血验尿,还要做骨钙磷检测。说真的,端端两岁半,抽血不知道抽了多少次了。本来骨折一直没机会爬走,没有办法锻炼出有力的肌肉和筋骨。血管就比同龄孩子的细小,还很滑,抽血过程特别折腾孩子,简直要掉孩子和我半条命。医院,每看一个科都要抽一次血,我都烦死了——为什么同样的检查结果都是同一个月里出的,都不能参考来用呢?当时我心想:既然要配合你才肯开药,行,我就抽吧。结果让我非常失望的是,专家门诊费加检测,花了小一千,等了足足两个星期,结果打个不好意思,我们这虽然有这个药,但是经过专家开会很多次讨论之后,考虑到这药的副作用很大,风险高,而且我们对这病症经验不足,所以没法开药给你。我…

#$%^*……我当时心里千万匹草泥马奔过。果然辜负了我的期望,累觉不爱。果断网上问诊任主任,任主任不仅回答了我的疑惑,晚上12点都还回复我信息,告诉我住院要注意的细节,还考虑到我们是上班族,建议我们该怎样安排时间。不比不知道,一比才知高低,这才是医生应有的专业啊。果然“懂”和不“懂”,区别如此之大!经历了舌裂伤这么大的刺激,后面两次骨折、髋关节脱臼、发烧、病毒感染等,不同科医生表示的束手无策,我们都只能表示理解,无语接受了。可是,咱们的孩子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吗?最起码我不是。我感觉,只要主动查到自家孩子有可能是无痛无汗症,最后去求证的家长们,都不是甘愿听天由命的。这类罕见病,在世界上都还没铺天盖地普及过,咱们能自己找到群体,就证明我们这些家长是开明且聪明的。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不是偶然

——京津一行感想

中间经历多少无语,一概不提了。我想提提最近我们去天津和北京这件事。在天津的经历:有些家长已经带孩子去给任秀智主任治疗过,按我的理解是:任主任是在尝试沿用治疗瓷娃娃(成骨不全)的方法,来治疗咱们无痛无汗症的孩子。我们先是网上问诊了任主任,按任主任吩咐的步骤去做,没有走挂不到号排大长队的冤枉路,也没有浪费时间瞎跑。住院的第二天就打上了点滴,后来副作用也精准的出现了,也在任主任的治疗方案下,发烧一天半消失了,回家后遇到的后续副作用表现,我们也能应对自如了。在医院里,任主任还给我们普及了非常多我们在之前接触的多位医生里,听不到的关于无痛无汗症的信息。住院前后有八九天吧,我和任主任推心置腹聊了一些话,了解到他怀着一颗医者仁心,医院的任职,坚持要开展成骨不全专科,所以回医院来真正投入专项研究和医治。同时也帮助了瓷娃娃群体的组建。后来是北京的科研所赵教授,研究无痛无汗症时发现,咱们这类孩子的骨骼症状和瓷娃娃的相似,建议任主任考虑帮助一下无痛无汗症的孩子。任主任接了这一棒,才有了我们现在唯一的输液的地方。有了赵教授和任主任的团队,忽然让我感觉:整个世界这么大,难得还有一群人研究这种罕见病,难得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帮助我们。顿时感觉我们也是有人关心,有方可医的。真心感恩有赵教授和任主任的团队,如果多一些不同专业的团队提供帮助,相信我们这些罕见病家庭可以减少更多磨难,孩子的成长可以更顺利。可是有个细节,让我意识到,只靠有医德、有医术的医生单方面研究治疗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才是最清楚孩子情况的人,医生也需要我们家长有针对性的反馈。于是我主动向赵教授和任主任的团队提出,有没有什么需要我们主动参与的。在北京的经历:碰巧,天津输液之后,北京赵教授那天在群里说,她团队准备从免疫系统方向研究,呼吁群里家长带孩子去参加。我们当时在天津,本也想见一见这赵教授,也就顺道去参加了这个研究。去到赵教授的工作环境,和我们想象中非常不同,当然,参与研究又是抽血!(我现在看到抽血就怕,因为端端很抗拒了。幸好当时端端出奇的配合,不然真怕端端会挣扎踹翻那实验室里的玻璃试管和仪器)抽完血之后,我们回到赵教授的办公室,有件事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赵教授团队已经算是全中国最了解无痛无汗症的了,但是他们可收集到的信息,对于我们整个群体来说,我感觉仍是匮乏的。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我们不是专业学医的,非常希望能达到的效果是“我向专业的医者全盘托出孩子的病症,医者就能对症下药”。然而,在专业医者面前感到棘手的是“我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无法诊断,更不能乱开药”。在天津和北京一路回来之后,我保持了和任主任的邮件往来。任主任希望我帮忙一起向群友们开展关于骨科方面的信息收集,再加上赵教授之前在群里发的信息收集。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无论我们去治疗什么,去参加什么研究,要提供的资料是重复重复又重复,要抽的血验的尿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点开看大图)

回来这一个月,我停止了抖音的更新。复盘所有经历之后,我更加清晰,我要做一件事,就是减少重复工作,精准找到对口的医生,给我对口的有效治疗和专业护理指导。帮助对口医生,更高效了解患者的数据统计,更快更有信心出具治疗方案。换句话来说,我要买葱,医生们就别带我去逛菜市场排除哪些不是葱,最后才敢告诉我哪一种是葱,让我放心买!那怎样才能一进到菜市场就能一眼识别到“葱”呢?

参天大树,都缘于一颗种子

——抱团取暖也要抱有所值

我想起了之前我单位工会主席给我的话,她鼓励我可以参考一下我单位也就是我身边成功的案例“母乳爱”组织,也是从无到有,从个人需求扩散影响到全市,貌似现在其他城市在效仿,听说之后要全国推广。

我当时觉得那很遥远,这罕见病不像母乳那样普遍存在问题,况且我一个人不可能实现。可是我心不死,把这想法问了任主任,任主任给我指了条路,推荐我联系美儿SMA(脊髓性肌萎缩症)关爱中心执行总监邢焕萍,让我向她请教取经。

向脊髓性肌萎缩症组织者的邢姐请教取经:

真的是不接触不知道,一接触不得了。

萍姐听了我的想法后,给我说的第一句就是:我们病友群,只有病友,没有任何第三方。因为病友个人隐私必须是要保护好的!

我的天啊,她第一句就戳中了我内心的担忧。是啊,我一直不愿意在群里说自家孩子的就诊经过、就诊信息,更不愿意往群里发图发病历,就是有这个顾虑。经过我抖音而进群的宝妈宝爸们,我会私聊说,不要在群里发病历和报告,要发也记得打码。因为咱们群里无论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xyangy.com/wshz/9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