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与临床刘沛然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夫医者,医也;药者,疗也。无疾勿用药可也。医者所重,药也!病家所望,效也!产地、形态以辨真伪,而量者以向疗效求所需。医之不能无药而愈疾。药量者,犹良将持胜敌之器,如关羽之偃月刀,孙行者之千斤棒也。除性能外,量宜应症而战疾,不善用而无验,反贻误战机。

细辛量之误,非神农方书,亦非传写浸久朱墨错乱之所致,乃宋朝陈承《本草别说》附讬之文章,实为虚造诈谖,遂令后世览之者憾哉!

细辛之于临床,自宋以来,其量一直被压抑,效能被囚禁,功能无所张。五十多年来,吾总觉细辛之量被限,实在冤枉。故始终有个报负,决心将其效能开拓出来,使之造福于民。余曾于年自服细辛五钱煎汁,未觉不适。随即给唐山聚兴药店徐经理调方治疗掉眩风,亦用五钱,很快痊愈。后广泛引申于临床,果然桴应。随之自饮量亦逐步增加,以身试药。正如《燕赵当代名中医》评语所云:“刘沛然主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思路深细,从不株守一家之言,颇能独开生面,心得尤多。如为了体验中药性味及其作用,曾品尝过多种中药药汁,以应临床之疗效。譬如防风用至‘五钱’则呕吐;白丝瓜络服后则爽口;*丝瓜络服后则哕吐;川楝之大苦;胡连之苦极等。为了探讨细辛用量,有一次竟喝下克生药药汁,体验服后与饮前无何不适之感,各种检验亦无何变化。掌握了 手资料,从而大剂量使用细辛于无脉症、中心性视网膜炎、动脉栓塞性脉管炎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疗效。”又早在年4月河北省中医研究院贾镜寰主任49号文件报道名老中医资料中说:“刘沛然治疗经验丰富,尤其对细辛在临床上的使用,有特殊的经验。如对栓塞性脉管炎、静脉脉管炎、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等,都重用细辛,效果显著。....这种经验打破细辛不过钱的旧框框,阐发了细辛的潜在力量,治愈了不易治疗的各种血管疾病。因此他的发现是可以重视的,他的经验是可以学习的。”而后《河北医药学习》年1月、《开滦矿工报》第期、《中国煤炭报》第期、《辽宁中医杂志》年7月、《健康报》第期、第期、《河北工人报》第期、《辽宁中医杂志》年1月、《河北日报》第期,以及《求医寻诊手册》相继发表细辛用量问题。

为医者用细辛有个乐趣。细辛与各药之相伍,是大有精义的。正作用加强,主将传令得彰,真乃“相门必有相”,也就是说相门之下应有辅相之臣(量)。否则,如不谈其量,同一病、同一症,“限量”用,与“活量”用,天壤之别。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是察因辨证,随症施药、施量,在使用方药上要灵活化裁,以期恰合病机。细辛的使用亦不例外,该药辛温,入肺、肾二经,可通脉络、疗死肌、顽痹等,另外还可用于偏寒、偏冷之冷疾,冷痹、冷风、冷癖、痰饮等症,此皆是认症定药之关键。余使用细辛临床治疗多种病症,在用量上无一例失效,无一次过失,亦未发现不良反应。

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对细辛的用量进行探索,治愈了不少疑、难、奇症,效果甚佳。近年来省卫生厅不断敦促书写我使用细辛的经验,各大专院校每讲细辛用量时,教授、同学亦来函询问。特别是“十年浩劫”中,有的医家用细辛量至三钱,疾虽愈,却被诬为“陷害”而吃官司,如东北佳木斯、河北蠡县等,皆曾来唐向余调查后方无事。加之同道以及知我者亦促我付梓问世。况细辛居上品,妙用应其效,量亦为要也!故余不揣冒味,斗胆命笔,略举用细辛50年之凡例,详用此量,不敢说益当为善。

在编写此书中,为了体验历代医家论细辛效能及配伍在临床上的应用,在引用原文后皆冠以1、2、3等病案号(病案编号是按年代编排),以便读者对照参考使用。原案中的旧市制计量单位一律折合为公制计量单位。

案例命名本着“辞达则止”、不贵中西的原则,也就是通俗为善。所举医案皆非一例,各案约6~例不等。同一病举2~3例者,是试举不同用药殊别。如三叉神经痛。诚然各案亦有不同殊治。

由于学识有限,亦无著作经验,语病、谬误在所难免。不当之处,冀医界先贤给予指教,以匡我之不逮。

刘沛然时年七十四岁于唐山

年2月20日

★概论

(一)总说

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善驳其非必自验,写细辛必赞美细辛,用细辛须明细辛,略谈细辛与其临床。

审证与用药,医者莫大于此。力争至理,要审疾度势,基于客观情况,善于运用机智,从实际出发,关键在于知其所以,才能斟酌正治、从治,重剂、轻剂,主药、副药等。

药与药量,是临床关键之关键。药与量是求效之中心,用之不当则罔治。所谓方药尽其责,量之不及妄为也,量之所过亦枉为也。正确掌握药量之轻重应做到:①首先明了药之气味、性能;②衡定临床证与症之特点;③方与药配伍关系;④疾病之所需。不能盲目制定某药之轻重,药量应合病机及药与药相得益。增删不独是药,而药量有时比药味更为重要。程国彭说:“医家误,药不称。重病药轻,轻反重,轻重不均皆误人。”处方用药理应有独、特、奇之功。药量不同又能改变药的性能及方剂名称,并能转化定局与变局的关系。故古人有“不传之秘,皆在用量上”之说。我认为方药为“经”,量为“纬”。朱应皆云:古方所谓各等分者,非同一分之谓,谓病以定药之轻重耳。此为中医学术重点之一也。

细辛作用较多,其用量、用法也应各有选择,尤其用量有传统的“不过钱”之说。据我多年经验,细辛用量应按证权衡,重者重用,轻者轻用,血者重用,气者轻用。此非炫人要誉,更不是独具慧眼,要以治愈疾病为目的,有是病则用是药、是量,否则误疾。余研究细辛五十多年来,特别是用量上,对“汉时方子宋时减”体会较深。宋后大部分药书均不越雷池一步。为了使细辛更好地发挥医疗作用,进行细致的研究,自己曾多次亲尝细辛生药药汁,体验观察并临床应用,终于冲破了“半钱”限量的禁锢,解放了药量,解决了多种疑、难、重、奇病证。

(二)考证

北宋开宝中(公元年~年),太祖皇帝命卢多逊等考验得失,增药尤多,编撰成《开宝本草》。天禧(公元年~年)真宗赐高公相国,去痰清目,进饮食一方(见《御药院方》)。嘉祐(公元年~年)仁宗皇帝又使掌禹锡、林亿、苏颂、张洞为之补注《开宝本草》。治平(公元年~年)英宗皇帝为孙用和奉御太医令著《传家秘宝》,而孙性识明敏,通经学,精医方,得岐*之秘。以上本草书皆未论及细辛量之多寡。熙宁间(公元年~年),光禄卿林亿校正唐《千金翼方》,所有唐朝量只字未改(见表1)。

表1:

元丰四年(公元年)沈括(存中)隐居润州(镇江)梦溪园作《梦溪笔谈》,论及细辛则未书其量,仅辨其真伪而已。而后元祐(公元年~年)哲宗时,陈承著本草别说》中始见细辛论量问题。时正值元丰八年(公元年)哲宗即位,高太宗皇太后听*,召司马光入京主国*,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梗化”,后年陈师文校正《和剂局方》改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多以温补香燥小量药为方。当时医事制度,由熙宁间改翰林医官院为医官局,严考试,起度量,主规矩,称权衡,分六科。某方书用药,多从方圆立案,而后制度又屡变,考取合格始准报官挂牌行道。既行之后,又每月严课,或有荒谬,小则撤牌读书,大则令其改业。其精微郑重之意,因不减周官。当时遇民有疾,拟求医救治亦不自由。建中辛卯(公元年)八月徽宗下诏:“诸路(省)遇民有疾,委官监医往视给药。”辛未又置安济场:“养民之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足证为医者之难,民疾求医药者亦难。清周扬俊说:“自宋以后不传,故取效寡而活人之功疏”。为医者亦受儒之影响于门户之槛。故在此形势下,陈承提出细辛限量问题,可见其历史背景。视看汉方《伤寒杂病论》中17首细辛量皆占重要地位(表2)。

表2

限量实由陈承《本草别说》开始。《本草别说》中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可验”。又说:“平凉狱中尝治此故不可不记”,又说:“非本有*,但以不识多寡之用,因以有此云云。”至宋大观二年(年),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又经张存惠于谆佑九年(年)增订改名为重修*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作为官定本,是我国本草学中部重要文献,亦载《本草别说》“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近年开中或用此*人.....”.(注:此句《(本草别说》未载。)至元朝(世医得效方》共有用细辛方93首,皆大部从其汉、唐及其家传无甚所限,全书只四首低于常量(表3),

表3

继明《本草纲目》又只字不差重复陈承之说。在《本草纲目》中即*至此,而*草类47种,安能不记载?早在三国吴普云“细辛一名细草”,神农、*帝、雷公、桐君辛温无*;岐伯亦云无*。贾疏云“细辛、苦参虽辛苦而无*。”赵歧作《孟子》注,然细辛、苦参亦有*但微耳。虽陈说之所“别”,但随其细辛效能及量权,历代医家皆匪夷所思。清初张志聪,生平著书,必守经法。《本草崇原》曰:“细辛乃本经上品药也,味辛香无*,主明目利窍。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近医多以此语忌用嗟嗟,岂辛香之药而反闭气乎,岂上品无*而不可多服乎?方书之言,俱如此类学者,不善评察而遵信之。岐*之门,终身不能入矣。”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完治法》治疗头痛曾用至五钱和一两。清陈念祖《本草经读》亦同情张志聪之所驳。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提“细 钱非不可用。”近人章次公说:“细辛但谓用一钱即足以致气闭,则不尽然。”以上医家论理较多,而付梓实践者少。建国后在一些临床文献中,用量所谓破格的记载,却屡见不鲜。如《中医杂志》载刘文汉、冯恒善治类风湿关节炎用30~克,《北方医话》载金梦贤治疗冻伤用50克,等等。亦有的量是按意向所用,而作者采用掩目捕雀的办法以便争取刊出。据我所知,《中医杂志》年页载治愈兄妹三人先天性近视的简介,其中每方有细辛量在五钱至两,而方中未写。仅例二,“仍照原方加细辛五分”,实则加量是五钱。

(三)对《本草别说》(后简称《别说》)的几点评论

1.是受时代影响,门户之阈。《别说》为宋代陈承所撰。当时北宋权柄之时,加之陈承守旧,自卖权文,立说于“别”。“别”则别寻途径,别具肺肠,谓思想、意志、言论与人不同,性情乖异。

2.单服末半钱,是致死量,是冠各药之上。本经及历代本草包括《本草纲目》,安不列*药之中?又说“平凉狱中气闭而死,无伤可验”(看来是集体 )。始于何人,难道此中有陈之知情人吗?还是陈之所主?又何人证明服细辛?是始于《别说》之前,还是与《别说》同时?如果之前,前无以记载;如果始于同时代,是谁人知情辛*之甚?3.又说:“非本有*,乃药之多寡”,更是欺心欺人。本即无*,量则有*,乃无稽之谈。4.所谓闭塞,即可疗诸阳头痛头面诸风。何以言“闭”?即利九窍。何以言“闭”?即除风湿痹痛,死肌,百节拘挛。何以言“闭”?即益肝胆,上宣肺家,下输水道。何以言“闭”?即开胸滞,温中下气。何以言“闭”?即破痰结,疗咳逆上气。何以言“闭”?即除依附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之邪。何以言“闭”?以此足证死于细辛气“闭”者无,而误“闭”字之弊者多矣。凡是用药与量即应相互联系又相互激应,在功能保持着气化、理化与其应须的变化,即《本经》所谓“七情合和”之义也。

(四)历代医家医著对细辛作用的论述

《本草经》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见病案11、16,后同),百节拘挛(46、56),风湿痹痛死肌(13、25、34、65),久服明目(21),利九窍(18、27、41、42、48)。梁代陶弘景: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1、3),开胸中滞结,除喉痹,鼻不闻香臭(18),风痫癫疾(15、55),又云含之去口臭。唐代甄权:添胆气(45、70),治嗽,去皮风湿痒,风眼泪下(9),除齿痛血闭,妇人血沥痛(25)。

唐代日华子:治嗽,消死肌疮肉(30、47),胸中结聚(36、49)。宋代王怀隐:治口臭及蟹齿肿痛。宋代寇宗爽奭: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11、16、17)

金元王好古:润肝燥(70),并治督脉为病(50),脊强而厥。元代张元素:治少阴头痛如神(11),亦止诸阳头痛(55),诸风通用之(53)。明代缪希雍:细辛味辛温无*,人手少阴、太阳,经风药也。风能升,升则上行(26),辛则横走,温则而发散。明代李时珍: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72),目中倒睫。明代杜文燮:予尝用之,以利水道何哉?不知诸辛人肺,肺气赖辛以通畅,则渗下之官得令,所以能利水道也(1、3、72)。

清代*元御: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46、56、63),最清气道兼通水源(72)。清代徐洄溪:细辛,此以气为治也。凡药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夹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2),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人,无处不到也。清代邹澍:细辛味极烈似之,故凡风气、寒气,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则精血、津液、便溺、涕唾各复其常,风气、寒气自无所容。如本经所载之,主治咳逆者,风寒依于胸中之饮;头痛脑动者,风寒依于脑中髓;百节拘挛者,风寒依于骨节屈伸泄泽之液;风湿痹痛死肌者,风寒依于肌肉中之津。推而广之,随地皆有津液,有津液处,风寒皆能依附,细辛能驱除依附津液之风寒(5、7、8、13、23、25、30、31、33、34、37、38、39等)。

(五)细辛传令作用与其用所内应

细辛虽为辛温化寒药,寒之方猖乃为恰当。如脑动者,寒与在上之阳战,而阳欲负;如下者陈寒,则必内恶寒可见。如《金匮要略》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附子汤;又有寒气厥逆赤凡主之,二者,一温以附子,下以大*,一温以乌头,利以获苓半夏。一使其从大便解,一使其从小便解,皆以细辛联络其间。不然温自温,下自下,利自利,终不能使寒气彻底澄清,亦可知细辛之传令作用。

治咳满喘逆,与五味子、干姜为耦,小青龙汤、厚朴麻*汤是也,治伤风伤寒及风邪散见,憎寒壮热,与生地、*芩为耦,九味羌活汤、大秦艽汤是也。

(六)细辛在方剂中的作用

用救阴剂中,以此通药性之迟滞。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用散寒剂中,以此破伏寒之凝结。大*附子汤。

用温解剂中,以此温经达邪,散滞逐饮。小青龙汤。用涤饮理气剂中,以此助气逐饮。射干麻*汤、厚朴麻*汤。用宣和剂中,以此升冲气,藉助涤邪。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等。用厥阴剂中,以此发少阳之初阳,以助厥阴之化。乌梅丸。用散邪剂中,以此散邪气之结。侯氏黑散,千金三*汤。用和血散结剂中,以此和血脉之壅,逐隧道之涩。大圣散。用散寒祛风剂中,以此窜走关窍。茵芋酒方(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葳蕤、防风、防已、踯躅、石楠藤、细辛、桂心)。用痹剂中,以此宣气降逆,小草丸(小草、桂心、蜀椒、干姜、细辛、附子)。用补剂中,以此行补药之滞。再造散。用补中兼散剂中,是借不取补剂之行,而增散药之烈。独活寄生汤。用和解偏散剂中,是以借行羁留之陈。神术散。用寒邪在里剂中,是借以托出散邪快捷。九味羌活汤。

(七)细辛之配伍

细辛与当归,滋肝燥,止肝痛,而升陷。(47、51、53、54、58、59、60、61、63、68、69、70)。

细辛与苏叶,降浊而散滞。(44、45、48、55)。

细辛与五味,一辛散,一酸敛,益阴而不敛气。对肾性虚喘,细辛能开肾邪;五味敛肾虚。如细辛五味子汤(《御药院方》)。(11、22、52)。细辛与附子,开关节而去湿寒,舒踝膝之挛拘,通经络而逐冷痹寒瘀,并治遍体疹风立瘥。(7、8、12、13、18、21、23、35、39)。

细辛与防己,散里之寒湿。(25、45、56)。细辛与石膏(二辛煎)疗水饮内阻,皮毛外阖;清透以除表热,辛透以宣肺邪,并治胃火牙疼及肌麻痹。(19、37)。细辛与柏叶、柏实,润肤治历节疼痛,行凝滞,开肌郁。(30、31、54、67)。细辛与皂刺、两头尖,疗胸膈闭塞,气无通路逼迫宫城。(39、49、54)。细辛与川芎,疗金疮,通肌痹,死肌,止痛痒,(5、9、14、19、20、24、26、28、48、51)。细辛与白前,保肺气,疗咳喘。细辛与干姜,治痰饮、咳逆、胸满。回厥止痛。(2、9、16、17、22、36、49、68)。细辛与远志、瞿麦,疏肺止咳。细辛与薤白,疏胸利气,善开壅滞。(44、49、52)。细辛与辛夷、鹿含草、骨碎补,疗子宫发育不良、痛经、不孕症。(27、37、50)。细辛与半夏,治心悸,疗支饮,止风痰头痛。(15、17、22、35、36、44、48、52)。细辛与大*,治痰饮,面热(如醉),通血道经脉。(26、38、39、47、55、60、62、63、66、69)。

细辛与赤芍,起经脉、除关节逆冷。(7、8、13、19、21、27、34、38、57、58、60、62、66、68)。

细辛与桂枝,降其浊阴。(1、4、7、8、19、20、25、31、41、44、45、47、49、53、54、58、66、70)。

细辛与桂心,疗停口不能言,通关窍。(3、22、48、72)。

细辛与*酒,温血脉,散凝瘀。

细辛与独活,润燥,疗少阴头痛。(11、16、18)。细辛与升麻,零陵香,疗额头痛、三叉神经痛及心阳不振,除恶气。(33、35、40、42)。

细辛与藁本,防风,疗厥阴头痛,须臾不可忍,则其效若响。(18、19、33、65)。

细辛与芥穗,治头目风。(4、18、21、26、29、37、42、55、57)。

细辛与茴香、荔枝,疗疝及阴肿。细辛与决明子,疗目痛。(42)细辛与熟地,疗三阴证之反发热,寒邪深伏少阴,湿温或杂病余邪流入少阴阴分之腰疼,宜补肾阴、泄肾邪,以熟地、枸杞之补,细辛、丹皮之泄。(6、12、57、69)。细辛与萆薢,透湿气,疗带下,并治老人小便多。雷公曰:夜煎萆薢六钱,细 钱,顿服,每晚临睡一次,持续服,不起夜。(7、8、13)。细辛与枣木根炭,疗腹泄(细辛与枣木根、曾青为使)。细辛与天南星,治口眼?斜。(5、33、55、56、59)。

细辛与人参,肖炳云:能增强人参奋阳之能量。人参和细辛密封,经年不坏。(8、9、11、35)。

细辛与生地、*芩为耦可治伤风、伤寒及风邪散见,憎寒壮热。

(八)细辛用之所慎

1.劳痰失血非所宜,反能引血化热。2.寒化口渴者慎用,外感风寒已解或未解口渴亦慎用。

3.目疾胬肉有障翳者,赤白膜肉皆不用。(注:眼暗不明,泪出者,眦赤者多用之。)4.衄血、溺血、便血,及咯、喀、呕、吐血,皆不用。5.久病阴虚灼热,非所宜。6.凡病内热火盛及气虚、血虚、阴虚,并慎之。

(九)有关细辛的方剂

-------略述细辛在方剂中的地位

麻*附子细辛汤:伤寒之少阴证,寒邪在肾经。以麻*发其表寒,附子驱其里寒,细辛降其阴邪。有鼎三并立之说。并疗风冷腰痛,风冷头痛,慢性寒喘及吊阴、阴缩(睾丸 )等。当归四逆汤:阳邪陷阴,手足厥冷,实为厥阴表剂。方中不用姜附,以相火寄于肝经,经虽寒而脏不寒,取桂枝汤,而去生姜倍大枣,重在细辛,细辛乃甚于生姜,为何为重,盖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细辛经通上下,与生姜横散者功用大殊,故与当归同任,为顺接两脉而设。日本医家亦主张此方治冻疮(伤),我受此方多益。如治疗动脉栓塞脉管炎等,皆加大辛量,启示于阴阳不相顺接及痹痛死肌。

(十)细辛与方剂顺逆从使

《伤寒论》真武汤条后,有若咳者加细辛、五味子、干姜,以启少阴伏饮。防已*芪汤,下有陈寒者加细辛是逐寒湿。白术散,妊娠养胎,心烦吐痛,不能饮食。加细辛、半夏,以辛开温中下气,以辛燥和胃进食,协治腹急痛。以上为顺中从使。五苓散,通膀胱,除肿胀,导出肾中之邪,加细辛以彻少阴之寒风,力争辛散,又是逆中从使。历代用细辛方剂不胜枚举。如丹溪独活汤、羌活愈风汤、三痹汤等。用于外科、眼科的方剂,如宣明石膏羌活散、东垣神效明目汤、大发散等。《医宗金鉴》眼科方用细辛有39首之多。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xyangy.com/wshz/7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