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医外治是以突出“中医外治”为特色的中医药学术,中医外治疗效独特、作用迅速、历史悠久,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包括针灸、按摩、熏洗、针刀、敷贴、膏药、脐疗、足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治疗范围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治疗之其独特,故有“良丁(高明的医生)不废外治”之说。
○
○
常见病诊断调理指南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病因:
1.颈椎的退行性变
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是颈椎诸结构退变的首发因素,并由此演变出一系列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
①椎间盘变性;
②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
③椎体边缘骨刺形成;
④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
⑤椎管矢状径及容积减小。
2.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
近年来已明确颈椎管内径,尤其是矢状径,不仅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与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方法选择以及预后判定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人颈椎退变严重,骨赘增生明显,但并不发病,其主要原因是颈椎管矢状径较宽,椎管内有较大的代偿间隙。而有些患者颈椎退变并不十分严重,但症状出现早而且比较严重。
3.慢性劳损
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时值的各种超限活动。因其有别于明显的外伤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视,但其对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着直接关系,此种劳损的产生与起因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情况:
(1)不良的睡眠体位不良的睡眠体位因其持续时间长及在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调整,则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
(2)不当的工作姿势大量统计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但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包括家务劳动者、刺绣女工、办公室人员、打字抄写者、仪表流水线上的装配工等等。
(3)不适当的体育锻炼正常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健康,但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如以头颈部为负重支撑点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颈椎的负荷,尤其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
4.颈椎的先天性畸形
在对正常人颈椎进行健康检查或作对比研究性摄片时,常发现颈椎段可有各种异常所见,其中骨骼明显畸形约占5%。
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
(5)除外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2.脊髓型颈椎病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3)除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3.椎动脉型颈椎病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6)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颈椎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5.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6.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
诊断分期:
1.急性期
症状初起,颈部疼痛,不能活动,头颈运动严重障碍。
2.缓解期
起病3-5天后,疼痛已减轻,能轻度活动头颈,但还受限制。
鉴别诊断:
1.神经根型颈椎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椎管内髓外硬脊膜下肿瘤、椎间孔及其外周的神经纤维瘤、肺尖附近的肿瘤均可引起上肢疼痛、神经痛性肌萎缩、心绞痛、风湿性多肌痛。
2.脊髓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
3.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鉴别,如椎动脉粥样硬化和发育异常等。椎动脉造影是最可靠的鉴别方法。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5.食管压迫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需与食管炎、食管癌引起的吞咽困难鉴别。
6.颈型颈椎病与慢性颈部软组织损伤鉴别
因长期低头工作,头经常处于前屈的姿势,使颈椎间盘前方受压,髓核后移,刺激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从而产生不适症状。
辨症:
1.气滞血瘀症
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活动时疼痛加剧,局部有相面的压痛点。舌紫暗,脉弦紧。
2.风寒外袭症
颈项背部疼痛,拘谨。可兼有微发热,头痛等表证。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调理治疗:
调理原则:遵循“三分治、七分养”的原则,以调理治疗为主,辅以刘氏抻筋拔骨操。
调理方法:
刘氏推拿按摩法
急性期不宜进行推拿手法调理,进入缓解期后可通过手法按揉肩井、肩中俞等穴位,以酸胀局部微热为度,按揉、弹拨、滚动过程中,适当配合数次颈部屈伸、侧屈及左右旋转等活动,使肌肉放松。它的调理作用是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来缓解症状,脊髓型颈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否则极易加重症状,甚至可导致截瘫。
刘氏圈疗梅花香灸配伍组合疗法
先用梅花香灸以大椎开穴,对颈夹脊风池、风府、肩井、肺俞穴区依次进行立体螺旋温和灸,约15分钟以温热局部气血,激发经气传感,疏通经络,以局部病灶处出梅花型斑为度,然后用温热陈茶叶水擦洗颈椎,然后再用膏药敷贴其面积约为15cm*20cm,上缘必须包住大椎,肩井,下缘至两肺腧即可。
注意事项
正由于颈椎病为退变性疾病,超负荷的活动不仅加速或加重颈椎的病理改变,而且容易引起外伤或发生意外。得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更要引起注意,其在进行侧转和旋转运动时易压迫椎动脉而加重原有的眩晕症状,所以椎动脉型患者侧转和旋转动作最好少做、慢做,最好不要做。饮食应注意:
(1)应戒烟、酒;
(2)不要经常吃生冷和过热的食物;
(3)忌油腻厚味之品;
(4)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以爱与健康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刘氏臻芝堂
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