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WIPOP年人工智能趋势报告显示,50%的AI专利在过去5年内发表,
这意味着从年-年这五年内,AI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还记得前段时间被“李彦宏泼水”而抢风头的百度AI大会吗?
李彦宏也曾说“在AI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你有没有想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到底会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多大的变化呢?
或许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最近腾讯新闻出品的一个新纪录片中得到答案——
《明天之前》
这部纪录片是由英国奥斯卡获奖团队GrainMedia联手主持人曾宝仪共同打造,共有“人工智能伴侣”、“人类永生技术”、“人种隔离”、“安乐死”四个选题。
第一集《机器人伴侣》中,团队就去到了美国一家名叫AbyssCreations的公司,
这是一家建造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公司,
但是他们最为人所著称的是制造世界上最棒的成人玩偶。
比如,她叫哈莫妮,
她的所有细节都做得十分逼真,能和人沟通,有牙齿,触感真实,
舌头可以任意伸缩供君把玩(其他不能展示的功能自行想象)......
而她的价格是美元。
研发者的目的是想要为人类创造出一个完美伴侣,
它能给人提供陪伴、生理满足以及良好的人身体验。
的确,随着技术的精进,这些娃娃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像真人,
能与人进行真实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带来更充足的陪伴感,
在与娃娃相处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构建起一个自己想要的世界,
开心,舒服,自洽,妥善回避了建立真实恋爱和婚姻关系带来的风险和压力。
但是当一份由人为设计、定制并购买的“爱”,会是一份怎样的“爱”?
这样的“爱”,安全吗?
当AI人偶颠覆传统的性观念成为性产品,你是否会抗拒呢?
在节目对几个成人玩偶拥有者的采访中,其实也能够看到一些隐晦的东西。
他们对娃娃或者AI的喜好设置功能设定,就像一种圈养或者驯养,这种愉悦身体依然是在物化女性;
娃娃可以服从主人的意志,但这种感情又并非一对一;
主人允许它们随技术进步而升级换代,允许多个它们作为女朋友,但这样的“非独特”真的属于爱情吗?
对机器人的依赖是不是又显示了或多或少社会化层面的缺陷?
毕竟承认玩偶作为伴侣,更像是一种逃避。
当然,这是个人的选择,观点的冲突对立也是这个片子每一集里核心呈现的要素,
就像曾宝仪在面对与自己价值观产生强烈冲突的现象时对自己说:
“你是来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评判这个世界的。”
不同于西部世界,直面真实世界的AI科技时,
影sir感受到了最原始的恐惧,这种恐惧或许是对未来科技的兴奋感,
亦或许是对新物种可能取代人类的不安。
Codeislaw。真是让人心跳加速。
而第二集的话题是“永生”。
生老病死皆为自然规律,当越来越多的人追寻长寿和永生,
这是否意味着对自然发展规律的一种强势改造呢?
节目中曾宝仪去到了美国的一个生命延续基金会,
在那里,不仅提供的是健康或者长寿,而且是给你一个永生的选项。
研究人员的任务就是停止人体死亡的进程,直到把病人的状态稳定下来,并降低到液氮的温度即零下℃,
因为这个温度下完全没有原子活动,酶也会失去活性,这样,人的细胞就不会继续死亡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先进?但是真正的问题是病人如何从这个状态中恢复?
永生的费用是常人所能负担吗?
如果50-年后真的有科学技术复活了他们,记忆还在吗?还能适应后来的社会吗?
而永生技术背后所衍生的生命公平与伦理道德问题又如何解决?
最终集《告别的权利》主题也跟死亡有关,刚好又和第2集的永生主题有很大冲突。
英国女议员珍妮,生来患有脊肌萎缩症,但她拥有强烈的生存意志。
曾被医生判定活不到一岁的她,现已过花甲之年,还当上了国会议员,甚至还成立了“NotDeadYet”反安乐死组织。
而另一个个案是岁的科学家患有渐冻症,远赴瑞士选择安乐死的故事。
他在《欢乐颂》的乐声中告别人世。他并无病痛,却不想再活下去,
“我很开心明天能终结生命。”
两年多之后,这位丈夫的妻子在接受采访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她说:“疾病本身是不会自行消亡的,如果我们打开了这扇门,允许人们对死亡拥有自主选择权,会让药物研发的动力大大减少。一旦面对一些绝症,人们都选择了放弃,医学也有可能因此停止进步。得罕见病的肯定只是很少数人,但当这发生在你的家庭中,是你的父亲,丈夫,男朋友,女朋友,我们会想屈服吗?”
其实可以看得出,这位妻子一双眼睛充满了悲伤,好像还在为当初没有极力阻止丈夫的选择而后悔。
人就是很奇怪的,有些身体健康,生活一帆风顺的人会想结束此生,
而有些跟疾病斗争的人却珍惜着每分每秒想着活得长一点,再长一点。
何时该坚持,何时该放弃?
可能取决于怎么定义痛苦与生命的意义。
“今天是多么快乐的一天,没有空间留给悲伤。今天我们痛饮知识杯盏中的信任之酒,我们不能仅仅依靠面包和水源存活,让我们从上天手中获取另一种食粮。”
曾宝仪在片尾用了这首鲁米的诗作为结束语,
全诗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活在当下。
想必这也是每个人最好的结局。
总而言之,这部小众的纪录片敢于挑战严肃话题,通过四集的内容给我们呈现了关于未来,关于科技,关于人类文明这些有警示性和讨论度的问题。
每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这样一次对于边界的探讨,
只有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才更能了解自己真实的内心做出自己的选择。
明天之前,明天已来。
如果连我们都不关心自己即将面临什么样的明天,我们到底还能掌握什么样的今天呢?
七月片单丨小委托人伟大的愿望丨人生一串伪装不论丨雏菊弗里达丨信任长安十二时辰和陌生人说话
有趣的莫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