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风湿免疫病就是平时老百姓所说的老寒腿、腰腿痛,其实并不是这样。现代医学中的“风湿免疫病”与免疫、遗传、代谢等因素相关,面部四肢皮疹、肌肉关节疼痛、贫血浮肿等乍一看像是皮肤科、骨科、血液科、肾科等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可能是风湿免疫性疾病。
就拿目前缺乏根治手段,但通过早期诊断及规范性的综合治疗,预后可明显改善的“硬皮病”来讲。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炎性、变性、增厚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此病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其中系统性硬化除皮肤、滑膜、指(趾)动脉出现退行性病变外,消化道、肺、心脏和肾等内脏器官也可受累。这种发病原因不明的疾病也属于风湿免疫类的。
不仅如此,风湿免疫性疾病包括10大类近个疾病,我们常见的主要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脊柱关节炎中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牛皮癣)关节炎也属于此类疾病。另一类是代谢相关疾病,如痛风等。风湿病常常累及多系统、多脏器,临床也表现多种多样,极易漏诊误诊,如果不及时治疗,预后非常差。
免疫系统在人体内,起到非常重要的防护作用。免疫系统若要正常运转,最重要的是“平衡”二字,过弱或过强都不行。
面对风湿类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有些病情不明显,对生活质量影响不大,一些患者往往不在意,部分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发觉症状减轻了,自己觉得病“治好了”,就开始自己减药、停药,不再治疗,很容易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中医中药在风湿病中的长处实际病房工中,中医中药并非%占据风湿病治疗的主导地位,这使得不少人产生“中医无用”的思想,但实际上很多风湿免疫性疾病机制不明,单用中药或西药均难以获得满意疗效这一客观现实。
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能缓解肿痛症状但不能完全阻断骨质破坏,而新兴的生物制剂作用于单一靶点能较快控制炎症、阻止进展性骨质破坏,但同样有增加感染、肿瘤的风险,治疗费也昂贵,而著名中草药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均是抗炎止痛作用较强、起效快而肝肾*副作用较小的抗风湿药,无论是传统中药复方汤剂还是现代提取物、有效成分对缓解患者关节肿痛均有确切疗效,是慢作用抗风湿药起效前的“桥梁”药物的良好备选。
此外,各种抗风湿作用的免疫抑制剂可造成患者免疫力低下,易于感染,而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往往出现“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心悸失眠”等,中医理论中的“阴虚”症候群,研究显示六味地*汤类方对减轻这类症状有良好效果。
现代医学以中医活血化瘀的药理研究颇多,一般认为活血化瘀有扩张血管(如丹参、红花、川芎等),抗凝(如水蛭、地龙等)和抗纤维化(如丹参、三棱、我术等)等作用,对中医祛痰药亦有所研究,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中药化痰药具有溶解、吸收和清除产物(包括粘液样炎症产物),如昆布、海藻之属,因此,化瘀祛痰中药所以能治疗顽固性风湿病是具有科学原理的,应加以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