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通理三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作者/张鼎洪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对脾胃病的治疗,积累了一些肤浅的心得体会,认为可用“温、通、理”三字以概括之,临床上每有执简驭繁的作用,是否有当,敬请同道教正。
一、温:
即温中、补中之意。主要适用于中焦虚弱或虚寒,阳气失于输布所致的纳差腹胀或脘腹冷痛、泛吐清水、大便溏泄等症,本法为“寒者热之”的具体应用,但其含义和实际应用范围要广得多。
例1:
杨××,女,26岁,职工,年3月13日诊。
有胃病史二年,刻下中脘隐隐作痛,空腹尤甚,得热则减,嗳气,神疲乏力,纳谷尚可,苔薄质淡,脉软弦,症属脾胃虚弱,治当温脾健胃,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炙黄芪15克,桂枝6克,杭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广木香10克,红枣七枚,饴糖(冲)30克。
药后脘痛减轻,嗳气得除,再宗原方进治五帖,诸恙告平。
二、通:
即不滞之意。根据“泄可去闭”“腑病以通为补”“不通则痛”的理论立法,以治疗寒积、热结、食滞阻于肠胃所致大便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等病症。属于八法中的下法,但较之具有更广更深更具体的意义。
例2
崔××,男,28岁,住院号:。
患者午饭饮酒后,即感上腹部疼痛,渐呈阵发性加剧,经西药止痛未曾缓解,于下午五时来院急诊。血检:白细胞,中性56%,淋巴42%,酸性2%,尿淀粉酶温氏单位。拟诊为急性胰腺炎收病房治疗。刻下脘腹剧痛难忍,拒按(上腹部偏左)恶心,苔薄黄,脉弦。证属积滞内阻,腑气不通。急宜攻下,取大柴胡汤意。
柴胡10克,黄芩10克,广木香10克,郁金15克,槟榔15克,延胡10克,枳壳15克,金钱草20克,生山楂15克,生军(后下)10克,玄明粉(冲)10克。
药后晚间泻下三次,腹痛缓解。
三、理:
即调理、疏理(疏肝、理气)之意。属于八法中的和法。本法具有疏畅气机、调和脏腑的作用,为治疗脾胃不和、肝脾(胃)不调的主法。
例3
李××,21岁。
中脘不适胀痛,嘈杂泛酸口苦、嗳气或胁痛,舌红,脉弦,拟左金丸意泄肝和胃。
川雅连3克、吴萸2克,炒川楝子10克,绵茵陈10克,陈皮6克,制半夏12克,炒黄芩10克,生麦芽15克,玫瑰花(后下)3克。
服上药五剂,诸症消失。
四、温通相配:
温通合用,具有祛寒通便的作用。适用于寒积阻滞胃肠所致的大便不通,脘腹冷痛、拒按等实症。
例4
陈××,男,25岁
患者腹满疼痛旬余,医院治疗无效而转入本院观察室,入院三天邀余会诊时患者腹满痛剧难忍,于床上翻滚呻吟不休,欲呕不得,多日未便,手足欠温,面色苍白,舌苔白腻滑,脉沉弦。血检:白细胞,分叶88%,淋巴12%,血淀粉酶16,尿淀粉酶64,此乃寒积内阻,腑气不通之象。急拟温通攻下为要,方取温脾汤加味。
生军(后下)10克,干姜10克,玄明粉(冲)10克,槟榔20克,红藤20克,广木香10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炙内金10克,山楂肉10克。
药后夜间泻二次,腹痛除,呕恶止,苔转薄白,脉象缓和。再从调理脾胃着手,投香砂六君二剂,第三天诸症告平出院。
五:温理相配:
具有温中调理的作用。以治中虚气滞湿阻所致的纳差腹胀或脘腹隐痛,呕吐,大便清稀等症。
例5
刘××,男,47岁
胃痛反复发作廿余年,饥则痛甚,得食则缓,泛吐清水,胃纳少进,大便溏薄,苔白腻舌淡,脉弱。此属中阳不振,痰湿阻滞,胃失和降。治当温中化湿和胃,拟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出入。
党参12克,制苍白术(各)12克,制川朴6克,茯苓12克,炮姜6克,丹参10克,制半夏12克,陈皮6克,台乌药10克,煨益智仁(后下)10克,白芥子10克,焦楂曲(各)10克。
药后痛势缓解,泛吐清水亦止,胃纳有增,原方加苏梗10克续进,诸恙告平。
六、通理相配:
通理合用具有理气通泄的作用。主治积滞内阻,气结腑气所致的便闭,脘腹攻冲胀痛,痢疾之里急后重等证。
例6
秦××,男,70岁。
腹部攻窜胀痛,大便六、七日一行,解下不畅,或干结如栗,舌淡苔薄,脉软。此属气滞便闭。拟当行气通便。
枳壳12克,广木香10克,槟榔12克,乌药10克,沉香3克,当归身15克,淡苁蓉10克,火麻仁12克,生紫菀12克。
药后大便畅通,腹部攻痛亦瘥,改拟麻仁丸早晚各服6克,以善其后。
体会
一、对脾胃病之认识:
举凡各种原因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或衰败不用,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都可称为脾胃病。最常见的脾胃病,有泄泻、黄疸、胃脘痛、呕吐、呃逆、水肿、臌胀、痰饮、吐血、便血等。
脾胃脏腑阴阳结合,升降相宜,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消化功能。脾恶湿而胃恶燥;脾主升而胃主降。脾胃升降失司则百病乃生。若木横克土,肾水来侮,病益难理。湿困脾宜温化,气机乱宜调理,腑气结宜通利,此为三个治疗大法的由来。
二、对“温、通、理”之认识:
脾胃化物转输的原动力是脾阳和胃气(包括肾之元阳的接助)。脾胃之病,以虚多见,但亦有寒湿或湿热之实证,系内应其虚而生,即所谓“本虚标实”。治以温法是以保持、加强或恢复脾运这个功能为目的。温之之法具体说来包括有温中补虚、温阳健运、温化寒湿水饮等法。
通之之法,是针对脾胃病中邪实的一面而设,主要指湿邪或湿热寒湿困脾。法如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寒燥湿等。至于胃腑之病而使用通法就更为合理,所谓“六腑以通为用”。前贤说得好:“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此为治疗脾胃病之又一大法也。
理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亦相当广泛,它以恢复脾胃气机功能为目的。因而“温、通、理”三法,可统括对脾胃病治疗之全貌。然而,祖国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对脾胃病来说,还需灵活应用上述诸法。
翼腭神经节针刺技法由原首都医科医院耳鼻喉科李新吾教授创立。李老是原北京市耳鼻喉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候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从事耳鼻喉科临床教研工作60余年。现96岁高龄,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仍坚持出门诊。
李老在长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创新的
“翼房神经节针刺法”其疗效不但对鼻病效果显著,而且对嗅觉失灵、面肌痉拳、面神经麻痹、神经性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下倾关节功能紊乱、近视、干眼症、消化道溃疡、牙龈出血、痛经、腰痛等也有确切的治疗作用
其技法易懂、易学、实操性强、患者痛苦小,见效快,且疗效持久,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社区的针灸科和耳鼻喉科应用与推广;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维续教育和新技术推广项目。
近期,美国针灸学会研究表明:一些特定的穴位配合翼腾神经节治疗干眼症,视疲劳有着很好疗效,相比与单纯的西医治疗手段,它更简单,适应症更广,可以有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手术适应症严格,费用高昂的缺点。
医院工作期间通过数十年临床病例观察及医学统计,得出针刺翼房神经节对于各类鼻炎和鼻富炎的珍贵数据(摘自《北京中医杂志》年第四期“治疗鼻炎新法
针刺蜂胯神经节的初步总结”
①过敏性鼻炎治愈车可达到70.4%、好转率11.1%、无效率3.7%、复发率14.8%;
②慢性鼻炎治息率可达90.0%、好转率5.0%、无效率0.00%、复发率5.0%;
③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治愈率可达52.4%、好转率%、无效率4.8%;
④菱缩性鼻炎治愈率可达到99.0%、复发率1.0%。
为此,我们举办培训班,以期更多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人员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该技法,提高医疗水平,解决患者病痛,继承并发扬李老这项技术。
扫码添加客服了解详情
本文摘自《江苏中医杂志》,年第4期。作者/张鼎洪。转载请注明出处。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