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神经源性损害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肢体无力、肌张力升高、肢体肌肉萎缩,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疾病,很多人对于如何治疗神经源性损害不是很了解
神经源性损害(肌肉神经源性损害),同时又分为上运动神经源损害、下运动神经源损害,主要常见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肌肉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痉挛性截瘫、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平山病、脊肌萎缩症、肯尼迪病等。
神经源性损害主要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常见的早期症状上肢远端的肌肉萎缩伴有肌纤维性震颤的情况,伴随肌无力肢体活动受限。肌肉萎缩首发表现是肢体远端(合谷穴)大小鱼肌开始萎缩,肌束震颤,后期会出现舌肌萎缩,讲话时舌头在口中不灵活吐字不清,喝水时会厌软骨覆盖气管不严,水珠容易进入气管发生呛咳,吞咽困难,四肢或下肢锥体束体征,发射亢进,晚期会发展到肢体瘫痪,延髓麻痹、呼吸危象,生命终止。
神经源性损害有几种检查方法能确诊(一)肌电图检查:神经源性损害通常是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测出来的,主要能影响到周围神经.
用同心圆针电极刺入被检肌肉,记录其静止及不同程度自主收缩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及声响的变化,分析肌肉、运动终板及其支配神经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肌电图检查仪器图(二)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是近50年发展起来的诊断技术,它将神经肌肉兴奋时发生的生物电变化引导出,加以放大和记录,根据电位变化的波形、振幅、传导速度等数据,分析判断神经、肌肉系统处于何种状态。最初应用直流电变性反应,检查强度-时间曲线(时值)。50年代针极肌电图开始应用临床,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广泛采用诱发电位方法和平均、叠加技术,更增加了电生理检查的使用范围和价值。
临床上将电生理检查分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和诱发电位(evokedpotential)等。有人习惯将神经电图归入肌电图中,概念上不够准确。由于神经电图产生的原理与诱发电位相同,是使用脉冲电诱发出的神经肌肉兴奋电位,故归入诱发电位较妥当。
(三)临床检查:对四肢损伤,应进行神经检查,以判断有无神经损伤以及损伤的部位、性质和程度。
①伤部检查 检查有无伤口。如有伤口,应检查其范围和深度、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有无感染。查明枪弹盲管伤或贯通伤的径路,有无骨折及脱位。如伤口已愈合,需观察瘢痕情况和有无动脉瘤、动静脉瘘形成等。
②肢体姿势 桡神经伤后出现腕下垂,尺神经伤后有爪状指,即第4、5指的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正中神经伤后出现“猿手”畸形,即鱼际瘫痪,拇指与其它诸指平行。腓总神经伤后出现足下垂。
③运动功能检查 根据肌肉瘫痪程度判断神经损伤情况,一般用6级法区分肌力。
④感觉功能检查 神经的感觉纤维在皮肤上有一定的分布区,检查感觉减退或消失的范围,可判断是何神经损伤。
神经源性损害进展快、预后好,强调早治疗神经源性损害发病原因不是很明确,中医认为患者出现现有病情主要考虑是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或者是脾胃失和、后天失养导致,病情进展快,如果不及时治疗,长期会导致肢体肌肉萎缩、无力,构音障碍、饮水呛咳。进而影响患者呼吸功能危及生命。
神经源性损害的中、西医诊疗各有弊端中医从宏观出发,强调整体观念,特别注重对机体内部的调节及疾病的长期疗效。西医从微观出发,以实验科学为基础,诊治疾病注重局部病变的定位,针对性较强。虽然医学自身发展和当今的医疗环境给了中、西医各自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激素+止痛药”的治疗模式,使本就难治的神经源性损害的诊疗陷入瓶颈期,对该病的诊疗探索之路也变得异常艰辛。
专业制剂+特色理疗深受重视
我院痿症医师团队在总结传统治疗神经源性损害方法的基础上,摒弃传统治疗方法在治疗神经源性损害方面的不足,潜心研发,遵循祖国医学辩证施治理念,独创中医辨证施治—中医五行综合体系。中医辨证施治系通过“中医辨症+西医辨病+纯中医中药方剂治疗”相结合的诊疗模式,运用祖国中医精髓中医理论辨症,结合现代专业治疗方法明确神经源性损害病因,成就了中医治疗神经源性损害的特色方法。
中医五行综合体系是纯中医中药方剂治疗所采用的中医药方是由《黄帝内经》及《素问.痿论》中所记载的痿症疾病治疗中的中医药方改进而来,祖国历代典藏调理药方改进,依据患者的个人体质,秘制中医配方,遵循八纲,辩症施治,为患者实施个性化诊疗,运用中医纯中药制剂平衡阴阳,系统调节免疫循环系统,中医辨证施治针对由基因缺陷、神经运动传导障碍、体液免疫等因素引发的痿症疾病的治疗,临床验证,效果理想。
北京汉医园中医
健康-
疾病咨询症状查询病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