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发生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随着年龄增长,受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影响,颈椎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可能引起椎管狭窄、脊髓慢性压迫与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各种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称之为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已被证实为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55岁以上人群。
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颈椎受长期应力载荷、反复微创及年龄相关生理结构改变等因素影响,逐渐发生退变。典型的退变始于椎间盘磨损,间盘因脱水及蛋白聚糖含量降低而丧失弹性,乃至髓核崩解、脱出,椎间隙高度丢失,载荷应力不均传导至相邻椎体,终板受压刺激骨膜下成骨,至此骨赘形成并钩椎关节、小关节肥大。
椎体进行性变宽变矮,后纵韧带受脱出髓核刺激而增生,并受遗传因素影响有时形成反应性骨化,黄韧带则因椎体与间盘高度的丢失而皱褶肥厚。最终,上述因素导致椎管狭窄,一方面从前后方造成脊髓的慢性直接压迫,另一方面脊髓的供血动脉亦可能受压,加之静脉充血,引起脊髓继发性缺血。
理论上,当脊髓受压超过30%或其横断面积小于60mm2时即会出现脊髓病症状。然而,临床上患者偶然发现有影像学脊髓压迫证据却无症状者并不少见,反之亦然,部分患者脊髓病病情严重而椎管狭窄征象却很轻微。当颈椎出现间盘、椎体及韧带等结构性改变时,会导致椎体滑移或活动性增加,颈椎节段性不稳,在关节活动过程中脊髓横断面积发生变化,加重压迫,继而引发动态损伤或反复创伤。当出现脊髓型颈椎病,人体有哪些不适?
脊髓型颈椎病是非创伤性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原因。起病多隐匿,早期可主要表现为颈椎病的一般症状,如颈痛、颈部活动受限等。患者此时的神经学改变较轻微,因而易被忽视。例如,由于下肢近端肌无力及本体感觉减退所致的轻微平衡障碍或僵硬/痉挛性步态异常多为首发神经损伤症状,患者可仅表现为爬楼时困难需要借助扶手或助行器,易被误认为是年老所致而误诊;或者,其手部感觉呈手套状麻木或减退障碍,易与糖尿病或并存的外周神经病变相混淆等。因此,当患者表现出行走困难、痉挛性步态不稳时,即应疑为脊髓型颈椎病压迫皮质脊髓束所致。若同时伴有上肢症状,如无力、麻木或手灵活性下降、丧失精细动作能力,无法完成需协调动作的任务如写字、系纽扣或拉拉链时,则脊髓型颈椎病可疑度将明显加大。患者可表现为特征性“脊髓病手”,即手的尺侧2~3指内收与伸展功能障碍,致无法快速行手的伸握动作,当保持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直超过1min时,尺侧手指将不自觉地转为屈曲外展位。此外,少数严重患者还可影响二便控制功能,出现尿急、尿频或尿迟疑等症状。脊髓型颈椎病一度被认为属于一种动态稳定性疾病,即发病后病情可能维持长期稳定。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脊髓型颈椎病实为进展性疾患,若不进行有效干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将越来越明显,最终可表现为严重的四肢感觉运动和/或二便障碍,乃至丧失移行能力。
脊髓型颈椎病的神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脊髓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异常长束征,如腱反射亢进、阵挛、桡骨反射逆转及病理征阳性等。其中腱反射亢进以肱二头肌敏感性最高,而肱桡肌特异性最高。然而,约一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同时伴有根性病变,后者属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将导致反射减弱,使查体表现复杂化。临床查体可呈不对称性双下肢神经功能损害,伴或不伴肌力减弱、感觉异常、本体感觉丧失、肌张力增高、阵挛及Babinski征。下肢无力多累及髂腰肌与股四头肌,而远端肌较少受累。上肢可单侧或双侧受累:当病变压迫部位低于C5节段时,可表现为骨间掌侧肌萎缩,上肢腱反射消失;而压迫高于C5时,则表现为腱反射活跃,Hoffman征可阳性。患者可呈现“脊髓病手”,15s快速抓握测试小于25~30次。Lher‐mitts征阳性可提示后索障碍。影像学评估
可疑脊髓型颈椎病者,MRI为首选检查方法,可评估椎体改变、间盘退变、后纵韧带/黄韧带变化,结构性畸形、周围软组织特征及脊髓的形态和损伤等。椎管狭窄的严重程度可通过测量进行初步评估。X线
X线可显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椎关节退变程度,典型表现包括颈椎序列改变、椎体变形、钩椎关节肥大、骨赘形成、椎间隙变小、椎管狭窄和滑脱移位等。
事实上,X线所显示的上述退行性改变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仅能作为提示颈椎关节紊乱的非特异性方法,对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意义不大。如今,X线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已渐被调整为评估颈椎的矢状位平衡与序列性,以利于评估选择合适的术式。前者指通过动力位X线显示颈椎潜在的不稳定;后者可反映颈椎前凸或后凸的程度,主要测量方法包括:(1)矢状位Cobb角,即以C2与C7下终板的平行线作垂线,相交所成角度;反映颈椎生理曲度的指标,也是衡量颈椎矢状位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C2~7Cobb角变小时,即颈椎前凸角度丢失变小,可能会导致患者颈肩部疼痛、僵硬等,严重时甚至可引起颈椎反弓、颈椎后凸畸形、颈椎管狭窄,出现颈脊髓受压的症状和体征。
(2)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2~7SVA)是评估颈椎矢状位平衡最直接的指标,它反映颈椎的前倾程度。C2~7SVA的增加会导致头部重心向前移动,颈椎矢状位平衡会被打破,颈后部肌肉需要增加能耗来维持平衡,进而引起患者颈肩部疼痛,降低生活质量,并影响颈椎功能。
(3)T1倾斜角是近些年来备受脊柱外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