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而生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的困与斗

向阳而生,聚力同行

SMA健康中国行项目在杭州正式启动

看着儿子缓缓坐下、打开课本开始早读,徐芯(化名)才放心离开学校,她略显担忧地皱着眉,“明年5年级,班级可能没办法继续在一楼了。”

徐芯是一位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妈妈,杭州人,跟中国数千万罕见病患者的父母一样,深刻地体会着罕见病家庭背后,步履维艰的辛酸和不言放弃的坚持。

极易忽视的“早期征兆”

罕见病是指发病率极低的疾病,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确认的罕见病种约种,其中约80%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所致,一半的罕见病患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发病。

“皓皓(化名)4岁那年,得了滑膜炎,如果不是这个,可能会发现的更晚”,徐芯回忆,“滑膜炎一直好不了,医院看不出原因,医院、医院,医生说是SMA,我们不信,又去了上海,还把血样寄到北京首都儿研所,结果都一样,就是SMA。”

徐芯口中的SMA,全称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会导致患者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退化。SMA是导致婴儿死亡的重要遗传因素,位于2岁以下儿童致死性遗传病的首位,且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是严重的致残、致死性疾病。

其实在皓皓确诊之前,已经有太多的“早期征兆”,“他经常摔跤、不会爬楼梯、走一段时间就觉得累”,但疾病的罕见超出了家长的认知,被忽视为“爷爷奶奶溺爱”和“孩子娇气”,直到确诊后徐芯和丈夫翻看关于SMA的资料,才发现记载的症状和自己孩子往常的表现,几乎是一模一样。

“婴儿SMA的早期症状包括哭声弱,吃奶吮吸无力,四肢松软,腱反射消失,运动发育迟缓等,如果发现类似情况,医生和家长就应该高度重视,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测确认是否是SMA。”浙江大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毛姗姗介绍。

1%的罕见“幸运”

作为一种罕见病,SMA依据患者发病年龄和所能获得的最大运动功能,从重到轻被分为0、I、II、III、IV五个类型。SMA-0型患者病情最重,出生后就会发病,需要依赖呼吸支持。如果不进行治疗,大多数患有SMA-I型的婴儿在没有呼吸干预的情况下,无法活到两岁。而SMA-II型患儿则常于出生后6-18个月内发病,能够独坐、写字,如果得到专业护理和照顾,可以活至成年。

皓皓就属于SMA-Ⅲ型,此型的患者多在出生18个月后到青春期晚期发病,患者可以独自行走,如果不进行有效干预,部分患者有可能在成长阶段逐渐丧失行走能力。但无论是哪个类型,SMA患者思考、学习的能力都不受影响。

目前,10岁的皓皓在读小学四年级,从皓皓入学的第一天起,他就得到了学校、同学体贴入微的照顾。考虑到他行动不便,皓皓所在的班级,连续四年被安排在了靠近食堂、洗手间的一楼教室。他的身边也总有三、四个同学陪伴搀扶。在他想上兴趣课却爬不动楼梯时,美术老师会背起他,直到三楼的美术教室。

尽管在学校、医生的帮助和父母悉心照料下,皓皓仍能独立行走,但因力量逐渐变小,皓皓也时常摔倒、崴脚。“有一次大课间,别的孩子都去跑步了,他一个人留在教室。我回来找他,发现他趴在地上,拼命地爬,但就是爬不起来”,提到皓皓,班主任莫老师感慨万分。

“很感激学校一直帮助我们,考虑到其他同学,明年皓皓的班级会和其他5年级一起搬至4楼。”徐芯理解,但却无奈。“现在,全家的目标就是想办法让皓皓接受治疗。”

众所周知,在数千种罕见病中,绝大部分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且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幸运的是,虽然SMA属于治疗难度较大的罕见病,但SMA致病原因明确,经过多年的努力,SMA在诊断、护理和治疗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属于1%的“有药可医”的罕见病。

浙江大医院神经内科毛姗姗主任

对此,浙江大医院神经内科毛姗姗主任强调,“在SMA有药可医的今天,早诊断、早治疗是当务之需。SMA的孩子,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国外的临床研究数据已经显示,在症状前就接受药物治疗,孩子的运动功能发展几乎可以接近于正常孩子。”

而徐芯一家人,也在为皓皓能早日接受治疗努力着,“有时候会难受、绝望,但看到孩子在努力,学校、老师、医生、许多病友家长,这么多人都帮助着我们,想到还有政府和国家,我们就有希望。”

新举措、新希望:加速保障、聚力同行

徐芯心中的希望,来自于国家对罕见病领域的日益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青少年白癜风爱心公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xyangy.com/wsgr/4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