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预后的预测对康复干预治疗的早期咨询和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在临床试验中要实现有意义的分层(stratification)随机,脊髓损伤的预后预测更是必不可少。神经生理学检测常用于脊髓损伤预后的预测,但是神经生理学检查手段能否作为临床诊断的“预报器”,从而提高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预后判断的准确性仍有待证实。
苏黎世Balgrist医院脊髓损伤中心的MartinSchubert研究团队利用靴值分析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欧洲多中心研究中例脊髓损伤患者的数据进行研究,推导出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在慢性期的功能恢复的预测模型。
作为可能的预测指标,团队评估了例脊髓损伤患者的年龄、性别、符合脊髓损伤神经分类国际标准(ISNCSCI)的运动和感觉累积评分,以及脊髓损伤后40天时的神经生理学变量(运动诱发电位,感觉诱发电位,神经传导研究)。阳性结果按照脊髓独立性评定量表(SpinalCordIndependenceMeasure,SCIM),总分为分(ClinicalTrials注册号:NCT)。
通过分析临床变量,团队基于ISNCSCI总运动评分和年龄得出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heareaundertheReceiverOperatingCurve,AUC)为0.(95%置信区间(CI):0.-0.)。将神经生理学变量加到模型中后,AUC显著上升至0.(95%CI:0.-0.;p=0.)。这说明添加了神经电生理数据的参考后,更多的病人可以被正确分类。
该研究结果已于近日发表在JournalofNeurotrauma杂志上。本研究表明,神经生理学评估的增加可以改善颈部脊髓损伤后功能预后的预测,并提出使用神经生理学指标来优化病人的信息,包括康复,出院计划和未来临床试验设计等。
延伸阅读——本文涉及的知识点介绍:
1、脊髓独立性评定量表(SpinalCordIndependenceMeasure,SCIM):
由以医院Catz博士等人于年首次发表,年发表第2版。经多次修改,于年发表第3版。大样本、国际多中心临床验证研究表明SCM-Ⅲ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信度以及效度,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能力状况,并对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SCIM评定包括自我照顾、呼吸和括约肌管理、移动能力3个方面,共17项。分制不统一,从0~1分至0~15分不等。最低分为0分,总积分为分。
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heareaundertheReceiverOperatingCurve,ROC/AUC):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最初用于评价雷达性能,又称为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传统的诊断试验评价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必须将试验结果分为两类,再进行统计分析。ROC曲线的评价方法与传统的评价方法不同,无须此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中间状态,可以把试验结果划分为多个有序分类,如正常、大致正常、可疑、大致异常和异常五个等级再进行统计分析。因此,ROC曲线评价方法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
ROC曲线下的面积值在1.0和0.5之间。在AUC>0.5的情况下,AUC越接近于1,说明诊断效果越好。AUC在0.5~0.7时有较低准确性,AUC在0.7~0.9时有一定准确性,AUC在0.9以上时有较高准确性。AUC=0.5时,说明诊断方法完全不起作用,无诊断价值。
戳下面的阅读原文,查看文章全文!编辑:李佳音
杨颖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