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脊肌萎缩症有关的八大问题by康冉冉
记得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邻村的一个小孩不幸患上脊肌萎缩症,当时并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只知道它或许是灾难的某个代名词,夺人性命,毁坏家庭。我们经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这是一种血脉相传,父母会将许多相貌、体格、智力甚至性格的特点遗传给后代,算是一种“基因遗产”吧,而一些遗传病致病基因也会伴随着人类的繁衍,被后代所继承。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脊肌萎缩症又一次出现在面前,而我却已经从一个只会道听途说的懵懂少年,成为一个恪尽职守的医护人员。这一次,我们开始向这个“灾难”发起挑战。1何为脊肌萎缩症?脊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又称脊髓性肌萎缩,系指一类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导致肌无力、肌萎缩的疾病,是造成婴幼儿死亡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之一,其致死率仅次于囊性纤维化而位列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第二位,新生儿患病率约为1/~1/,人群中致病基因携带频率为1/40~1/50。脊肌萎缩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2SMA的临床表现是什么?SMA的经典病理学标志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退化,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肌肉无力和萎缩,且近端肌肉发病率高于远端肌肉,与上肢相比,下肢肌肉更易受累,深部的腱反射常减弱甚至消失。
目前,根据患者发病年龄和肌无力严重程度,临床上将SMA分为4种类型。
①Ⅰ型:小于6个月时发病,表现为不能独坐,且由于严重肌张力减退及对称性肌无力导致无法支撑自己头部,通常于2岁内死于吸入性肺炎,是最严重的的类型。
②Ⅱ型:6~18个月时发病,表现为能独坐,但不能独立行走,伴有关节挛缩和脊柱后突,随着病情进展需要呼吸机维持呼吸,常可存活至4岁以后。
③Ⅲ型:出生18个月后发病,能独坐和独立行走,生存基本不受影响,可选择轮椅或者行走,伴有脊柱侧突和骨质疏松,为轻型,常可存活至成人期。
④Ⅳ型:一般30岁后发病,能独坐和独立行走,无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症状,为成人型。
发病率依次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
3对SMA的研究现状如何?自从脊肌萎缩症在19世纪90年代首次被提出后,人们就没有停止对该病的研究。通过流行病学的观察性和分析性研究,用横断面调查,并结合双生子分析和系谱分析的方法,确定了SMA的遗传特点和发病规律,随着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最终将主要致病基因确定在5号染色体长臂1区3带(5q13)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上。据报道,目前已经发现的致病基因超过30个。
4SMA是如何致病的?SMN基因全长20kp,包含8个外显子,在1条染色体上有2种拷贝,在端粒侧称SMN1,着丝粒侧称SMN2,两者间有5个碱基对的差别。SMN基因编码一种由个 酸组成的大小约为38kD的SMN蛋白,该蛋白是一种高度跨物种蛋白,在身体各个部位均有表达,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表达量 。SMN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在骨骼肌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它在核内聚集成1个gems结构,在基因的转录和剪接中具有重要作用。SMA就是由于功能性的SMN蛋白表达减少,从而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变性,最终导致肌肉萎缩和瘫痪的。SMA患者中,约95%为SMN1基因第7和第8外显子纯合缺失或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所致,5%为SMN1杂合缺失、点突变或SMN1基因转化为SMN2基因所致。
5如何诊断SMA?对于出现于SMA临床症状类似的患者,可通过血DNA分析检测SMN基因突变,从而诊断疾病。一旦发现SMN基因突变,则不需要再做其他检查,即可确诊为SM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方法,进行SMN基因外显子7、8的缺失检测,可快速诊断儿童型SMA。此外PCR-SSCP分析、单体型连锁分析法也是诊断SMA的有效方法,三者联合使用可相互验证,互为补充,提高产前基因诊断的准确率。
6目前对SMA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本病尚无 治疗,目前主要为对症支持疗法。可利用神经保护剂、神经营养因子、改善肌肉功能等常规治疗方法来延长运动神经元的生存时间。另外,还要注意对患儿及其家庭的心理治疗,预防由此产生的精神和社会问题。
7如何进一步研究SMA的治疗方法?SMN基因独特的结构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条治疗思路,即提高SMN2的表达来代替缺失的SMN1。其中,组蛋白去 化酶抑制剂(HDACI)、反义寡核糖酸(ASODN)、小分子SMN增强剂等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药物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基因替代疗法、以RNA为基础的基因治疗等可能会有所突破。
8如何预防SMA的发病?由于SMA致死率高,且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做好该病的一级预防尤为重要。因为正常人群中SMA致病基因携带频率较高,故备孕夫妇在孕前一定要做好该病的遗传咨询,必要时可选择致病基因携带者筛查。若夫妻双方均为该病致病基因携带者,则必须做好相应的产前诊断,或建议利用第三代 婴儿技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进行生育,从根本上减少后代患病的几率。
参考文献张蕾,颉小玲,李娟,等.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学及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35(8):-.
PriorTW,SwobodaKJ,ScottHD,etal.HomozygousSMN1,deletionsinunaffectedfamilymembersandmodificationofthephenotypebySMN2[J].AmericanJournalofMedicalGeneticsPartA,,A(3):-.
CarréA,EmpeyC.ReviewofSpinalMuscularAtrophy(SMA)forPrenatalandPediatricGeneticCounselors[J].JournalofGeneticCounseling,,25(1):32-43.
李秀玲,贺静,朱宝生.脊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6(14):-.
冯春,郑芳,彭剑虹,等.脊髓性肌萎缩症产前诊断病例分析并遗传咨询指导[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0):94-96.
孟英韬,宋力,*利亨.脊肌萎缩症研究进展[J].国际遗传学杂志,,32(3):-.
刘宇,李洪.脊肌萎缩症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15):-.
桑丽丽,郭秀花.脊肌萎缩症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4(3):-.
徐燕,陈颖伟.脊肌萎缩症的产前诊断与干预[J].临床儿科杂志,(10):-.
刘宇,李洪.脊肌萎缩症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15):-.
康冉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