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观梓技术服务百科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又称脊肌萎缩症,是一类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肌无力、肌萎缩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并不少见。根据发病年龄和肌无力严重程度,临床分为SMA-Ⅰ型、SMA-Ⅱ型、SMA-Ⅲ型,即婴儿型、中间型及少年型。共同特点是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与肌萎缩。智力发育及感觉均正常。各型区别根据起病年龄、病情进展速度、肌无力程度及存活时间长短而定。至今本病尚无特异的有效治疗,主要治疗措施为预防或治疗严重肌无力产生的各种并发症,如肺炎、营养不良、骨骼畸形行动障碍和精神社会性问题等。
近期,基因治疗领域权威期刊《HumanGeneTherapy》在线发表了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遗传学研究中心梁德生课题组SMA基因编辑治疗研究的最新成果,而这一成果或将有望改变SMA治疗的现状。
该研究认为,产生SMA患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并进行遗传校正是该疾病的可行的,自体的治疗策略。
既往研究已证实位于染色体5q11.2~q13.3上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是SMA的致病基因,SMA主要由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中的突变引起。SMN1在人类中具有旁系同源基因,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2(SMN2),两者仅有5个碱基的差别。SMN2存在于几乎所有SMA患者中,是临床表型的调节基因,拷贝数增加可减轻SMA的表型。因此,SMN2长期以来被认为是SMA治疗的理想靶标。
研究者们使用附加型iPSC重编程载体从SMA患者的尿细胞中产生了无c-Myc和非整合的iPSC,并设计了在人参考基因组中任何地方不具有相似序列(≤3个错配)的独特的crRNA。之后使用CRISPR/Cpf1和ssODN以4/36的高效率实现了SMA-iPSC中SMN2基因向SMN1基因的原位基因转化。
这种无缝基因转换的iPSC系不含有外源序列并保留正常核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安全性与免疫原性的潜在风险。
本研究为SMA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的基因治疗策略,同时也为其它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该研究是首次将新型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pf1应用于病人特异性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s)的精确基因修复治疗研究中,并获得极高的修复效率。
相关文章推荐:
一大收购,两家上市,基因治疗的牛市来了吗?
基因治疗地中海贫血1-2期临床试验取得%疗效
细数基因疗法给血友病治疗带来的惊喜
辉瑞“迷你”基因疗法开始治疗首位患者
全球基因治疗行业整合预期升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