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
来源:遇见番茄
ID:yujianfanqie
最近,凯特王妃为英国儿童心理健康周录制了一段视频,主题是“表达自己”。视频里,她呼吁重视儿童的情感表达途径,包括通过艺术、音乐、写作、戏剧等方式。
结婚十年,她与王子恩爱有加,共育有3个孩子。自然,对于孩子恰当的教育,也是她受到皇室赞赏的原因之一。
比如对于乔治小王子,凯特除了为他安排一些基础的学科之外,还会引导他学习很多艺术类的课程。比如音乐、诗歌、戏剧教育。
其实这不仅是英国王室的教育传统,也是西方的家长们共同的选择。
戏剧教育这门课程,中国的家长们听起来陌生,会觉得戏剧教育有什么用呢?毕竟高考又不考,将来也不想让孩子去当演员啊?
但就像凯特在视频中所呼吁的:儿童也需要“表达自己”,需要有情感的表达途径。而像戏剧这样的教育,就恰恰可以成为儿童情感表达的出口。
再比如,陶虹在女儿4岁时,参加节目访谈,讲到自己与丈夫徐峥的教育观时也说过说:“我们觉得最好的教育,就是戏剧教育!”
“如果你跟一个小孩儿说,美国总统是谁,他当时的国务卿是谁,记不住的!
但是很简单,好,你来演国务卿,你来演总统,你来演什么,然后现在我们把他,这个当时他的就职演说中的一段话,让她背下来,然后朗诵给大家听,哎?她就记住了!”
这其实是非常聪明的教育做法,让孩子在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去学习。
反观我周围的许多家长,一两岁就为孩子报早教班、各种兴趣班,各种补课,却大多是以“考试”或“展示”为导向的。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们真的快乐吗?
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既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也是高校的心理咨询师。他在一次演讲中,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
有一个孩子,考入北大后的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就是在那个学期,他有了尝试自杀的经历。心理辅导、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最后他还是觉得生无可恋。父母只能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是什么让这些战胜了高考的千军万马、终于走过独木桥的孩子,最后却失去了生存的勇气?
很多父母在孩子一生下来,就给孩子安排好了人生:
选择自己认为好的学校,哪怕孩子跟不上课程;
报自己认为上得了“台面”的特长班,不顾孩子内心是否喜欢;
替孩子选择“最有前途”的专业,不管孩子有没有天赋;
甚至连孩子的另一半都想替他们选择好,如果自己不认可,就会百般阻挠……
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一点点剥夺孩子的自信心和价值感。最后除了做父母所认可的事,孩子感觉不到一丝存在的意义。
孩子不是手中的泥人,又怎能任凭父母,按照他们的想法捏来捏去?
电影《囧妈》里,有一句话我特别认同: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说到底,孩子终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也需要被人尊重与认同。他们的天性需要释放,他们的情感需要表达。
比如乔治小王子所学的戏剧教育,看似“无用”,却是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学校的必修课。在国际通行的IB教育体系中,一直到高中,戏剧课都是艺术课的标配。
别小看这一门戏剧教育,其实对于孩子而言益处多多:
可以拓展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使孩子的智力和感情得到开发;
可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为孩子提供锻炼和实践机会,使他们消除胆怯心理,增强智力和勇气;
还可以增进孩子的自信心,以大方的态度展现自我,不再因为羞于表达而变得不自信。
戏剧能让孩子从中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不管在过程中哭过还是笑过,于经历者而言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抚慰,情感上的成长,未来成年后都会是一段特别美好的回忆。
不知有没有人和番茄姐小时候一样?特别喜欢在家里披个被单,然后模仿电视剧里的情节,一遍遍地演绎?
以前觉得小时候的自己太幼稚。但现在想来,却正是儿童模仿、认知、表达情感的途径之一。戏剧教育最大的功能,就是能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表达。
扮演剧中人物,其实是一种生活体验;口中念念有词,是心理、情绪与口语进行的练习;想象出的情节,是在发挥孩子自己的创造力。
儿时心血来潮的演绎,只不过是一种自发的行为罢了。但正规的戏剧教育,其实是需要专业老师去指导的。
有经验的老师,会引导孩子主动去思考,发挥想象力,教会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展现他们所想要表现的东西。这样,才能让戏剧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其实,近几年国内所谓的“戏剧教育”也不少,但是却都是以“表演技巧”为主的培训班类型。甚至还有的打着“塑造童星”的旗号,实际上是向家长们不断圈钱。
就在番茄姐遗憾国内还没有正规的、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