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汉群葵花与吐绶鸡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看到陈尚君教授的推荐,购置了《历代诗歌浅解》。诚如出版社介绍的,三教授联袂精心选注,兼顾内容的思想性、社会性与艺术性,放置案头,得闲一阅,确是享受。今日随手一翻,读到《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注一曰向日葵,疑误。应是《十五从军征》中所言“井上生旅葵,采葵持作羹”的葵菜。葵菜是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冬葵,民间称冬寒菜、冬苋菜或滑菜。而向日葵一般认为是十五世纪由美洲传到欧洲,然后传到中国。为什么说疑误,因为我还记得北宋司马光的《居洛初夏作》:更无柳絮随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这分明是向日葵。无独有偶。火鸡,又称吐绶鸡,一般也认为是十五世纪传到欧洲,然后传到中国。然而,北宋王安石有《吐绶鸡》诗:樊笼寄食老低摧,组丽深藏肯自媒。天日清明聊一吐,儿童初见互惊猜。网上搜索,唐朝刘禹锡有《吐绶鸟词》,前面几句是:越山有鸟翔寥廓,嗉中天(一作吐)绶光若若。越人偶见而奇之,因名吐绶江南知。李德裕有《咏吐绶鸡》残句:葳蕤散绶轻风里,若衔若垂何可拟。诗序曰:出剡溪。今询之越人,不复有。予尝自峡中携至苏州,人皆不识,则知山川风气所产,古今亦有不同也。其后,元、明诗人都有咏吐绶鸡的诗作。元朝郑允端《吐绶鸟》:庭院春阴护薄寒,山禽飞下玉阑干。胸中锦绣无人识,閒向东风自吐看。明朝杨基《湘中四咏》其四《锦鸡》:暖风晴日融春昼,闲看花阴鸡吐绶。绮縠都将彩羽妆,红丝不待金针绣。叠叠胭脂缕缕金,龙纹盘错凤纹深。凭谁剪作鸳鸯带,雅称佳人翡翠衿。不知道他们看到的是否就是火鸡?难道都是征伐东夷的商朝大军带到美洲去的?一笑。当然不是。司马光咏的是蜀葵,别名一丈红、戎葵,性喜阳。南宋刘克庄诗《次君畴洪卿韵送宗学赵优奏》:戎葵难改向阳心。南宋危稹诗《送孙行之出守衡阳》:戎葵到底还倾日。其实,葵花向日的典故出自曹植。曹植的《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藿,角豆的花叶。葵、藿二者皆有向阳特性,古人用以表示臣下对君主的忠诚。而唐宋诗人咏的吐绶鸡,不是火鸡,而是中国原产的两种角雉:红腹角雉和黄腹角雉。“这两种角雉的雄鸟喉下和眼后长有结构特殊的肉垂,分别称为“肉裙”和“肉角”,发情求偶时会膨胀扩大,尤其是喉下的肉裙展开后红蓝相间,鲜艳异常,看上去像是从口中吐出了一块色彩斑斓的丝绸,所以得名“吐绶鸡”。火鸡的喉下也有层层叠叠的肉垂,雄火鸡的喙部上方更有一个很长的肉垂耷拉下来,而且它的肉垂会随着情绪变化,在很短时间内从蓝白色转成红色,与古人记载的吐绶鸡“颔下之绶,长阔近尺,红碧相间,采色焕烂”的特征有些类似,于是有人牵强附会,给这种舶来物种安上了“吐绶鸡”的名字”。(引自网文)所以,向日的不只是向日葵;吐绶鸡中国古已有之,不是火鸡。作者简介:祁汉群,复旦世经系本硕,美国普渡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职于上海某国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xyangy.com/wsfz/7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