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X连锁低磷血症性佝偻病

疾病概述

低磷血症性佝偻病是一种以肾磷酸盐丢失、维生素D代谢及骨钙化异常为特征的可导致骨骼、牙齿等发育不良的遗传性佝偻病,又称家族性低磷血症,或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主要以X-连锁显性遗传为主,是由于位于x染色体上的PHEX基因突变,导致肾小管重吸收磷减少所致,发病率约1.7:(儿童)-4.8:(儿童及成人)。除X连锁遗传外,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还存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发病机制

PHEX基因定于Xp22.1区域,长度约kb,包含22个外显子,编码一条由个氨基酸所构成的蛋白质。其编码的蛋白质由细胞内区、跨膜区和细胞外区组成,主要在骨谱系细胞中表达,如成骨细胞、骨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FGF23是部分低磷血症性佝偻病/骨软化症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在XLH、ADHR、TIO中血FGF23水平均升高。PHEX基因的失活突变是XLH患者血FGF23水平上调的原因。FGF23是一种由成骨细胞和骨细胞产生和分泌的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该蛋白由3个外显子编码,包括N端疏水域、FGF同源域和与α-K1otho相互作用形成FGF/α-K1otho-FGF受体(FGFR)复合物的C端域。FGF23在XLH患者中的作用机制见上。FGF23信号通路是由跨膜形态及可溶性α-K1otho所介导的。跨膜形态及可溶性α-K1otho都能与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FGFR相结合,并将其转化为FGF23的高亲和力受体。血循环中上调的FGF23通过C端域与α-K1otho相互作用,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上与FGFR结合形成FGF/α-K1otho-FGFR复合物,并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和2(ERK1/2)和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GK1),由此产生的Na+/H+交换调节辅助因子1(NHERF1)磷酸化,将引发膜结合钠-磷协同转运体NaPi-Ⅱa和NaPi-Ⅱc的降解,从而减少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促进尿磷排泄,最终使血磷水平降低。同时该信号通路还会抑制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1α-羟化酶的表达,增强24-羟化酶的活性,导致1,25-(OH)2D3合成减少,最终使人体肠道钙吸收减少。

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XLH多见于儿童,女性多于男性,但男性的症状往往比女性明显且严重。儿童时期主要表现为步态异常、下肢畸形、生长速度减慢、鸡胸和方颅,成年时期主要表现为矮小、下肢畸形、行走乏力、骨痛、骨软化、牙周炎、韧带和肌肉钙化等。其中下肢畸形为该病最早出现的症状,查体可发现"0"型腿或"X"型腿。2、影像学表现:X线呈现佝偻病的特征,长骨弯曲畸形,干骶端喇叭口样和杯口样改变,通常下肢较上肢明显,膝内翻或外翻,骨质疏松及骨皮质变薄。成年时期可能存在着其他影像学特征,包括假性骨折、骨关节炎、韧带和肌肉钙化。3、实验室结果:实验室结果表现为高FGF23水平、尿磷增加、低磷血症、25-(OH)D3正常、1,25-(OH)2D3稍低或正常、血钙稍低或正常、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正常或升高。

案例分享

患儿女,10年8月出生,患儿因“发现生长速度缓慢,伴腿部畸形2年余”入院。双下肢行走呈跛行,偶有腹痛脐部明显,便血。甲状腺素8.28pmol/L稍高,尿酸umol/L,磷1.02mmol/l降低。临床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xyangy.com/wsfz/68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