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自己的习拳经验,一些人水平不高的原因,我觉得就两点:一是忽视基本功和功力的训练,二是确实是悟性不好。如果犯了第二条尚能以勤补拙慢慢提高,犯了第一条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我以为最容易被人犯的就是第一条,因为基础的训练往往枯燥而乏味,又易被人视为简单而浅尝辄止。就拿身形的调整来说吧,各门各派的前辈老师或谆谆教诲或行诸文字.都快说滥了,可是到处走走看看那些习拳人的身形大势,真是叫人惋惜的多,欣喜的少!
“含胸拔背、虚灵顶劲、松腰提臀、里撑外裹”,这是基础吧,想必熟悉传统武术的耳朵都听出茧了,所有的高深皆由此出,皆含于此。人体的脊柱有两个S形弯曲,一为五节腰椎一为七节颈椎,前面12个字从身形上就是调节这两个弯曲的,把脊柱给抻直喽!
下颌微收,天灵盖虚下来了,头顶上“揪”,照镜子看看颈椎这个S直了没!骨盆向前微翻,两胯向内微微一裹,尾巴骨向下一坠,看看镜子腰椎这个S直了没?
上头一揪底下一坠两头这么一拉,坚持锻炼,保准把我们的脊柱给节节松开,正确的身形贯彻到站桩和走步当中,那个“劲”才能体会出来,只有脊柱松开后才谈得上“拔背”,这是发劲的身体形态,藏形蓄势就指的拔背,把脊柱象弓一样拉开。
可是有的人以为一拉背就弯了,实际上很多人就是弯个腰发力,而且还沾沾自喜,颇为自得,真是谬之大矣,其劲必不透不脆易失中,其形太露。
拔背是脊柱内动,外形始终是中正的,能得此即初得藏形蓄势之妙,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什么力呀劲呀发放呀。奉劝朋友们下狠功夫苦练基本功细心体悟。此中有真意,尽在实践中!
不要说其他的功力训练了,光身形调整好了,感觉到了,一年就能打人,什么十年不出门,盲修瞎练一百年都出不了门。
身备五弓腰如反弓历来太极拳家都非常强调腰脊的重要性,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如《论五字妙诀》中“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用,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气往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耍拳论》中“劲由脊发,膂力无限”。
《习拳歌》中:“腰脊中正顶劲领,气遍周身任督行”等等。
总之,腰脊(这里也指脊柱,腰部由5块腰椎,在体表腰为胯上肋下的部分)在太极拳中非常重要。
这里提出了“腰脊中正”的要求,而有的太极拳学派要求“塌腰翻(泛)臀”,使腰椎内收下沉,向下塌住劲,臀部向后翻起。其结果是人为的增大的腰椎前凸,很不利于脊柱的健康。这两种不同的形态,“腰脊中正”更符合生理结构、武技力学及自然规律。
脊柱的生理状态
脊柱(俗称脊骨或脊梁骨)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及骶尾椎组成。成年人的脊柱,从侧面看,从上而下呈“S”形的弯曲状态。分别为颈前凸,胸后凸,腰前凸和骶后凸。此前凸是后天形成的,初生婴儿脊柱并无颈前凸和腰前凸。
直立行走后,长年累月使脊柱负重,在没有其他骨骼附加支撑的颈椎、腰椎部位形成前凸。进而发现,颈部和腰部是疾病的多发部位,如颈椎和腰椎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突出等颈肩腰腿痛病症,颈部和腰部发病人数之多,使医院已形成专科。这些疾病的根源,绝大多数是后天形成的脊柱前凸造成的。前凸使脊椎关节间隙不均,受力不均匀,加之违背自然的后天不良行为的不断增加,成年后机体开始退变,致使常有颈椎、腰椎及相应疾病发生。
但脊柱的弯曲并不稳定,可以改变。例如,和式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裹臀,使脊椎前凸减小或消失,回归先天的自然状态,符合太极拳以后天之法,引先天之形气的法则。
腰脊中正在健身方面的作用拳论说:“脊骨要挺则力达四梢,气鼓全身。”表明腰脊中正在利于气血畅通。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