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中误诊、漏诊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疾病症状不典型、未行相关的辅助检查或过度依赖辅助检查结果,未进行合理的鉴别诊断,接诊医师思维受限等。针对基层医生在临床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将小儿容易误诊、漏诊的常见疾病进行梳理及原因分析。
急性感染性喉炎
这是一种喉部黏膜急性弥漫性炎症,主要以犬吠状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临床诊断依据。但是,此类患儿一般白天症状轻,夜间入睡后明显。喉梗阻者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窒息死亡。此类疾病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常见于婴幼儿。
误诊、漏诊的原因
症状容易被忽视。
①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是否发热,却对孩子呼吸困难的明显症状忽视了,不能给医生问诊提供正确依据。喉炎早期(发病1~3天)咳嗽不明显,以至于在接诊中医生可能没有机会听到患儿咳嗽,如果这时没有提示性提问(如是否咳嗽?是否有呼吸困难等症状?),有可能错过早期诊断以及治疗的机会。
②痉挛性喉梗阻者在夜间睡眠中伴有呼吸困难、可憋醒的症状,医院后症状却很轻,几乎无咳嗽以及呼吸困的症状。只发现发热症状以及查体咽部充血比较突出,这样容易忽视喉炎这一危险的问题。
建议
①对喉炎喉梗阻、会厌炎、咽后壁脓肿、支气管异物等呼吸道危险情况要随时保持警惕,即使认为患儿不是以此来就诊,也最好让患儿咳嗽一声,根据其声音特征为诊断提供依据。
②进行必要的提示性询问,即使找不到线索,也需告知家属疾病的可变性及观察重点。
③临床上,喉炎与很多病毒感染性疾病一样,也常常在当地相对集中的发病,如果已经在近期接诊过喉炎患儿,更应警惕此病,并做好近期筛查工作。
大叶性肺炎
这是由肺炎双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呈大叶性分布的肺部急性炎症。临床上发病急骤,常以高热、恶寒开始,继而出现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呼吸困难,并伴有肺实变体征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症状。常见诱因:受凉、劳累或淋雨等。在儿科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
误诊、漏诊的原因
以大叶性肺炎为代表的细菌性肺炎症状越来越不典型,可能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患者即时就医有关。
发热常只有低热或<39℃的中等度热,比较容易控制。
感染中毒症状相对较轻,化验血常规个别可正常,患儿常精神较好。
咳嗽轻微,常常只是如清嗓子样的轻咳嗽;胸痛也常不明显。
肺部体征较轻(听诊几乎正常,但胸片却提示病情严重的患者,这可能与诊室环境吵杂、患儿哭闹,或查体水平等因素有关)。
建议
①对较大的学龄期儿童出现的发热,应该建议其作血常规检查,必要时加上C-反应蛋白(CRP)及血细胞形态分析和胸片检查。
②大叶性肺炎患儿的咳嗽也可以很轻微,例如1患儿已经出现大量胸腔积液,问诊时却没能问出咳嗽病史,可见咳嗽之轻微。如果临床见到发热的学龄期患儿,伴有间发或阵发、被迫的清嗓样轻咳(更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的患者),应警惕患有大叶性肺炎可能。
③经验上,大叶性肺炎与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一样,常有一定的小范围流行,如果已经接诊明确的大叶性肺炎,应在近期对其保持高度的警惕。
④对高危年龄发热的儿童应予必要的提示性问诊,哪怕很轻微的咳嗽也属咳嗽症状,避免漏诊。
⑤不管血常规如何,如在接诊时未做胸片检查,要交代家属,如果现有治疗后不见好转,仍要做胸片检查,必要时可行肺部CT检查进行核实。在治疗效果不好时要给予必要的复查。
化脓性扁桃体炎
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化脓性扁桃体炎起病急,高热,咽痛明显,吞咽时尤甚,可导致患儿拒食。检查时可见咽部充血,肿大的扁桃体上面有黄白色脓点或脓苔。
误诊、漏诊的原因
一些症状不明显的患者极被误诊或漏诊。如常见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有以下一组临床表现或不典型症状:①多数为5~12岁偏大的孩子,常常表现为“突然发病”。
②精神多较差,表情痛苦,第一眼就让接诊者感觉“孩子病得很重”,甚至常常想到败血症、脑炎、休克等严重问题。
③常伴随有很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痛,且常常是首发的和唯一的症状,我们在临床常称其为“胃肠型扁桃体炎”,此时临床也因此诊断为“急性胃炎”、“细菌性肠炎”、“肠痉挛”等。
④查体:阳性体征少,半数以上咽部检查可见到充血肿大的扁桃体,但有时充血也可不显著。对于不发热的患者,咽部查体常被忽略,尤其是那些只表现腹痛而无发热、呕吐的孩子,常见到只诊断为“肠痉挛”的。
⑤血常规多有明显的血象变化,其中中性粒细胞增高应得到重视。
建议
重视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全身症状及胃肠道表现:虽然呕吐、腹痛的消化道症状要首先考虑消化道的感染,但我们也应该想到消化系统外疾病引起消化道症状的可能。
相比于婴幼儿,5岁以上的儿童更易配合医生的查体,扁桃体作为儿童感染、发热的重要部位应该引起基层医师的注意:急诊患儿可以先进行重点查体,如认真查看患儿的咽部、颈淋巴结;进行心肺听诊、腹部的触诊;查看下肢皮肤是否有出血点以及足底的巴氏征检查等,如果有时间鼓励基层医师用系统的查体代替重点查体,会让我们大大地减少误诊机会。
胃肠型扁桃体炎患者入院时应与脑炎、阑尾炎、细菌性肠炎/痢疾、食物中毒、败血症、过敏性紫癜、大叶性肺炎、心肌炎、泌尿系结石并感染等鉴别。
急性阑尾炎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科常见的急腹症。6~12岁为发病高峰期,1岁以下发病率低。其典型症状为腹痛、呕吐、发热等,腹部查体有固定的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儿童发病率虽较成人低,但病势较成人严重。阑尾穿孔率及弥漫性腹膜炎的发生率高,甚至致死,应引起基层医师的重视。
误诊、漏诊的原因
①全身症状发生早且常较重:在学习书本有关阑尾炎章节时,有提到“先腹痛、后发热”要首先考虑阑尾炎;但在儿科明确的阑尾炎患者中,却常常先有“上感”的诊断,这可能为阑尾炎早期表现的误诊,也可能是上感诱发了阑尾炎,所以发热的症状有时会先于腹痛或者与腹痛相伴出现,年龄越小症状越容易不典型,这或许与小儿抵抗能力低,炎症不易局限,肠壁薄、易穿孔,腹膜面积相对大,吸收力强,阑尾穿孔后腹膜炎可出现严重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的机会高等有关。
②腹部压痛的体征难以明确:尤其是对5岁以下的患儿,查体时常难得到其配合,以至于我们对患儿是否存在“固定的压痛、反跳痛”只能停留在临床经验的推测怀疑阶段而难以证实。
③消化道症状突出:在阑尾炎早期常有较突出的呕吐、腹泻,有时在接诊时还能听到稍活跃的肠鸣音,临床表现与内科常见的“胃肠炎”难以区分,但患儿痛苦时间更长、用内科对症治疗更难缓解。
④患儿自主表达能力差:在成人或者大龄儿童常见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常难以判定,甚至更小的孩子连“腹痛”与否都难明确表述。
⑤对发病年龄“高峰期”的错误理解:我们说6~12岁是儿科阑尾炎的发病高峰,但更小年龄的患儿也有,对怀疑患儿有“腹痛”时,一定要注意与阑尾炎的鉴别。
建议
①对阑尾炎保持高度的警惕,临床表现“发热、腹痛、呕吐”三项中占有两项以上时,应该高度警惕阑尾炎的诊断;如果再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如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CRP增高等时,且已经给予有效的抗感染、补液治疗,其转归用内科疾病难以解释时,则更应予以重视。
②对已经明确腹部疼痛或者“腹部不适”的患儿给予必要的留观,并进入“腹痛积极观察流程”:每1~2小时专业观察、评价、记录一次直到明确诊断,尽快请上级医师或者相关科室会诊,进行积极有效的医患沟通,尽快完善相关检查,并反复腹部有效触诊(如果患儿不配合,必要时可在征得家属同意的前提下予以镇静后再行腹部触诊)。
③阑尾炎早期腹部超声等检查也可正常,但各种检查结果正常不能作为排除阑尾炎的证据,如果临床症状存在,应作必要的复查。
赣医二附院儿科简介
赣医院儿科是一支勇于开拓、与时俱进的队伍,在信丰县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现有医护人员24人,其中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3名,专业护理人员16名,科室人员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医师队伍均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组成,还有一支年轻团结、充满活力、好学勤干、技术精湛、乐于奉献的护理队伍。
儿科病房环境优美,实行人性化管理,服务细致到位。科室目前开放病床50张,配有完整的电教系统、管道化吸痰、吸氧系统。科室设备齐全,拥有新生儿远红外辐射抢救台、小儿吸氧头罩、呼吸机、新生儿蓝光箱、早产儿培养箱、微量血糖仪、微量注射泵、压缩式雾化器、小儿心电监护仪、新生儿经皮测黄疸仪等一批现代化医疗设备。
擅长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小儿液体疗法、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小儿热性惊厥、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泌尿道感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川崎病等疾病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也有丰富经验。
“和谐儿科”是我们科室的追求,我们鼓励个性弘扬,我们倡导团队精神。“完美的社会形象,让宝宝健康成长”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科室医生联系方式:
黄文生:
邱美香:
肖洪亮:
免责声明:
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