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情寄五松山李白与五松山文化发掘路径浅

诗仙情寄五松山

——李白与五松山文化发掘路径浅见

张文林

五松山,在铜陵人心目中是与铜官山“双峰并峙”的“诗山“和”文峰”。如果说铜官山是铜陵作为有着多年青铜文化和发达铜工业的“铜都标志”,那么,五松山则就是铜陵作为行政区划几经变迁的“乡愁”,更是诗仙李白亲自命名的“诗城坐标”。加上枞阳县名人辈出的“桐城派文化“,基于铜陵在地域历史文化的广度、深度与丰厚内涵,我们可以用”铜都“、”诗城“、”文乡“加以形象概括。五松山作为一个准确的地理性概念众说纷纭,已经较难确定。但作为铜陵城市的文化记忆和重要文脉发源地,当下仍然具有整理发掘传承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的文化沃土。“今天,我们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包括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包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开展李白与五松山文化的传承发掘,无疑是一项顺应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向往的民心工程。

多年前,盛唐诗歌最杰出的代表、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从天宝元年(年)开始,到上元二年(年),先后3次来到铜陵,时间跨度长达20年,留下至少13首诗篇,其中脍炙人口的有《南陵别儿童入京》、《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铜官山醉后绝句》、《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秋浦歌十七首》、《宿五松山荀媪家》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千峰夹水向秋浦,五松名山当夏寒。铜井炎炉敲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陶公矍铄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等精彩诗句,不仅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更是铜陵人引以为自豪的文化自信”源头“之一。

如何深入整理发掘、传承弘扬李白与五松山文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植根沃土,深入挖掘、整理、提炼李白与五松山文化的“根”。

五松山,据多种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有认为“在铜陵县城南四里,北临天井湖,南仰铜官山,西隔玉带河与长江相望。”亦有认为,五松山即铜官山附近支脉五松山脉,东南高,西北低,山脉顺势从仪凤岭脚下向西北展布,绵延十里。惠溪河经此流进矾港入江。现有天鹅抱蛋山(海拔米)、螺蛳山(海拔、6米)和青石山为五松山高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曾组织过多次实地调查,“大致认定五松山在市区天井湖宾馆至五松山宾馆一带。其山势已不显,景已不存。”年《铜陵日报》组织过“寻找五松山”的征文组稿活动,也未形成定论。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李白与五松山文化却给铜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义安区(原铜陵县)有五松镇建制,且曾长期为县城关所在地。观湖广场靠天井湖公园一侧有“李白邀明月”铜雕像;天井湖公园和原天井湖宾馆内则有大量的遗迹和遗存,如该园儿童乐园对面的“爱乐轩”、拂袖亭,赏园中的“太白讲堂”、“芙蓉榭”等;市三中校园中的“五松亭”、“五松文化碑廊”、拟重建的李太白书堂等;义安路两侧的五松山剧场、五松山宾馆、五松8队。市区的五松大道、五松茶场等等。早在上世纪80年代,铜陵市就成立了五松山诗词研究学会,创办了市文联文学艺术刊物《五松山》,年,著名作家、学者、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应邀来铜作专场报告,并欣然为《五松山》题写刊名。仰慕李白诗仙盛名的历代诗人墨客,千载不休,佳作云集。如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李纲、杨万里、王安石,王十朋、包拯等,元代的房芝兰,明代的佘翘、汤显祖、王守仁、佘敬中、王世贞,清代的王士祯、姚鼐、喻成龙等几十位文豪大家都留下追随李白足迹,游览五松山的诗词歌赋,使五松山名闻天下。今天,我们挖掘、整理、提炼李白与五松山文化,就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和文化传承的科学规律,把握李白与五松山文化传承的时间性、空间性和主体性。在时间上,以李白命名五松山为源头,激活铜陵作为千年铜都的文化记忆,打通城市的文化脉络,让铜陵人和外地人真正感受到铜陵作为一座“诗城”的深厚文化底蕴,见证铜陵作为“移民城市”开放和包容特质。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就在天井湖公园里一处草坪上树立了德国大诗人席勒的青铜雕像,原来他出生在铜陵友好城市——德国马尔巴赫市;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诗人黄亚洲曾于年来铜采风创作,为铜陵留下了“吟铜诗”若干首。活跃在国内诗坛上的就有多位铜陵诗人或者是铜陵籍诗人。在空间上,我们不应拘泥于五松山作为有型山峰的确切位置,可立足现有的三大板块做足文章。即在天井湖公园及老天井湖宾馆周边的实体呈现,市三中及周边的历史文化传承与普及形态,拟命名螺蛳山为五松山主峰的活态化传承。在主体上,李白与五松山文化为全体市民所拥有,广大铜陵人和在外地的铜陵籍人士均是传承挖掘五松山文化的主体,大家既是参与者、建设者,更是见证者和共享者。因为,这种城市文化记忆是属于所有铜陵人的美好文化记忆。同时可依托市图书馆、新华书店、天井书院、滨江阅读点公共文化设施资源,设立“李白与五松山文化”专区、展柜,陈列李白与五松山文化系列书刊和研究成果;在各旅游景点和旅游宾馆饭店融人李白与五松山文化外宣品和旅游文创产品。修缮一批与李白与五松山文化密切相关的实体景观或遗址,如爱乐轩、五松亭、李太白书堂等并对外开放。在天井湖公园景园中,可利用现有的太白讲堂、芙蓉榭、徽派长廊、乐云亭等,集中打造呈现李白有五松山文化活性化传承的展示展览区,园内还有山谷碑林与其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二是固本培元,持续保护、开发和推广李白与五松山文化的“本”。

要系统搜集、整理、普查、登记有关李白与五松山文化的历史资料如不同历史时期的县志、地方志、口述史、文献档案、诗词文集、家谱族谱、家风家训、文艺期刊、文学作品、研究成果等,在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度开发和推广李白与五松山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如李白的《铜官山醉后绝句》“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一首诗描写了自己对铜官山和五松山的深厚情感,这在诗仙李白的诗歌中是不多见的;其中的表达深意和历史渊源值得认真探究;李白在《秋浦歌之十四》中写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被当代著名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称赞为“中国第一首工业题材诗歌”。我们可以结合农耕文明、青铜文明、工业文明和铜陵悠久灿烂的铜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而李白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创作风格更是与我们所熟悉的豪放、浪漫、飘逸相距甚远。“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四句诗整体都是一种冷色调,淡淡的同情与忧愁跃然纸上。“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渐(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更是将诗人李白的悲悯情怀、平民意识和人本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传神般地写出了诗人在侧耳倾听之际内心的孤寂,以及对邻女夜舂辛勤劳作的悲悯。李白与邻家女、荀媪近距离接触、交往,被他们勤劳贫困而又不失尊严的生活态度和热情好客的真诚朴素所感动。在这首朴素得像水一样莹澈透明的诗里,李白一贯的豪纵不羁之气、傲视权贵之概,都让位给了对五松山老媪和农村生活的真挚感动和关切。这无疑是一首经典中的经典之作。

保护也好,开发和推广也好,都离不开李白诗歌与五松山文化之间的这个“本”。我们可以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创作一批以李白与五松山文化为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如黄梅戏、传记文学、电视剧、广播剧、微电影、动漫、情景再现式演出等;定期举办李白与五松山诗歌朗诵会、经典诵读和原创诗歌并重,面向青少年和广大游客推出一批音视频作品;与中国李白学会合作举行李白与五松山文化学术研讨会,推出一批学术研究成果。

三是铸魂育人,强化传承、研究、传播李白与五松山文化的“核”。

要立足于贯通城市文脉、赓续城市记忆、增强文化自信。要进行立体化、全媒体阐释与传播,用现代话语体系讲好李白与五松山的故事,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表达。具体要做到“六个纳入”,即一是纳入铜陵市“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年度目标任务之中,认真做好规划和年度实施重点任务的计划,市和县区财政予以适当财政投入保障;二是纳入市和县区地域特色文化传承重点工程项目之中,分年度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三是纳入市政景观建设和城市雕塑设计规划当中,由市行政管理执法部门和住建部门牵头,分年度在市民广场、街心公园、游园、湿地等公共场所,差异化制作设立李白雕像和五松山文化城雕小品等;四是纳入全市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程,使李白与五松山文化在全市城乡各级各类学校进校园、进课堂,可编印《千载诗城五松山》、《诗仙李白与五松山》等乡土教材和动漫系列作品;五是纳入内宣外宣网宣传播体系。在市直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开设专栏专题专页,持续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生动讲好李白与五松山文化的故事,进一步提升铜陵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六是纳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纲要,精心设计一批李白与五松山文化的精品旅游线路和研学游线路,把散落在市县区的李白与五松山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点“珍珠”串点成线,点石为金,持续放大融合效应。

五松山,因李白而誉满天下,李白,因五松山而让铜陵人格外景仰。让我们踏着大诗人的足迹,去发掘那从古至今的“美好”,去感受那一份独特的“诗和远方”。

作者:张文林

编辑:溪汐

来源:天井书院

版权声明

部分图片、音乐来自网络

旨在艺术的传播与分享

如有侵权

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xyangy.com/wsfz/101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